1樓:匿名使用者
崔顥版本
作品資訊
【名稱】《黃鶴樓》
崔顥頭像
【年代】唐朝〔盛唐〕
【作者】崔顥(hào)
【體裁】七律詩
詩詞原文
昔人②已③乘黃鶴去④, 此地空餘黃鶴樓①。
黃鶴一去不復返⑥, 白雲千載空⑤悠悠⑦⑧。
晴川⑨歷歷⑩漢陽⑾樹,芳草萋萋⑿鸚鵡洲⒀。
日暮鄉關⒁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1]
註釋1.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初年被火焚燬,2023年重建,傳說
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禕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
2.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駕鶴過黃鶴山〔又名蛇山〕,遂建樓。[1]
3.乘:駕。
4.去:離開。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飄蕩的樣子。
9.川:平原。
10.歷歷:清楚可數。
11.漢陽:地名,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與黃鶴樓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
13.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西南,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
上鸚鵡,故稱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後逐漸被水衝沒。
14.鄉關:故鄉。
譯文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分聯詳析
首聯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頷聯。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雲的襯托愈顯巨集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是人非、鶴去樓空。
人們留下什麼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捨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注和反覆品味的名句。
詩中“黃鶴”所指甚明,除了實體“仙鶴”之外,它的指向應該是即“一切”之意。“不復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白雲”變幻難測,寓託著作者世事難料的吁嗟嘆喟。
如果說這個詞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麼“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鄉愁。
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兩句筆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裡,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定了鋪墊。[2]
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
江上的霧藹一片迷濛,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繫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餘音。
作品賞析
1.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
既自然巨集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巨集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歎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
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對此詩的器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有人說此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
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託,並非完全寫景。
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的痕跡。
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於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雖然有爭議,如胡應麟稱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悽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3]2.這首詩前寫景,後抒情,一氣貫注,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讚歎,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為好。為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
“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髮開去。
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絃,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
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
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
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裡,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
這種似斷實續的連線,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
”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
”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
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
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迴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後來李白
原黃鶴樓
登樓時,也詩興大發,當他在樓中發現崔顥一詩,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
”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
後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重簷複道,成為燕遊之所。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作者簡介
1.崔顥(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士,(約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
他的作品『黃鶴樓』被嚴羽稱為“七律第一”。他才思敏捷,擅於寫詩,唐代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裡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麼?
很值得人們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巨集偉。作品有《崔顥集》。
2. 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天寶中為尚書司勳員外郎。
少年為詩,意浮豔,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後遊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
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
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雲:
“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
不與接而入。顥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
”遂為口實。天寶十三年卒。有詩一卷,今行。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他詩名很大,但事蹟流傳甚少,現存詩僅四十幾首。
2戒顯版本
作品資訊
【名稱】《登黃鶴樓》
【年代】明末
黃鶴樓【作者】戒顯
【體裁】七言律詩
詩詞原文
誰知地老天荒後,猶得重登黃鶴樓①。
浮世已隨塵劫換,空山仍入大江流②。
楚王宮殿銅駝臥,唐代真仙鐵笛秋③。
極目蒼茫渺何處?一瓢高掛亂雲頭④。[4]
註釋譯文
①地老天荒:亦作天荒、天荒地老,比喻時間久遠。宋楊萬里《謁永佑陵歸途游龍瑞宮觀禹穴》詩有句“禹穴下窺正深裡,地老天荒知是非。”即此意。
②浮世句:謂塵世間已經改朝換代了。此處塵劫借指明亡清興。
③楚王宮殿:代指朱明王朝。銅駝:
典故。西晉索靖有遠見,知天下將亂,指著洛陽宮門前的銅駝說:將會看到你在荊棘叢中。
唐代真仙:指呂洞賓。傳為唐京兆人,名巖,鹹通中及第,曾任縣令,後修道於終南山。
元明以來稱為八仙之一。傳說他曾登臨黃鶴樓,並在樓頭吹鐵笛。
④極目句:謂極目遠眺,遠處是一片蒼茫,不知通往何方。一瓢:出家雲遊僧人所用取水盛水之具,此處以之代指僧人,即顯公自己。此句謂自己就此隱居於荒山野嶺之中。[5]
詩詞鑑賞
黃鶴樓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北端。詳見禪僧《黃鶴樓》之說明。這首七言律詩是顯公詩歌代表作品。
本詩借黃鶴古樓千年屹立,閱盡世事滄桑,借萬里長江亙古長流,淘盡千古人物,來寄寓顯公自己深沉的國亡之恨,家破之仇。詩寫得慷慨悲壯,雄渾有力,很有氣勢和力量。即使在歷代詠黃鶴樓的詩歌中,亦可稱得上為上乘佳作。
後世影響
沈德潛評該首詩:“起有撼山嶽、吞雲夢之概。具此胸襟手筆,不管崔顥詩在上頭也。惜無詩稿,於卷軸中得之。”這讚美推崇.
作者簡介
戒顯(1610-1672),明末清初江西建昌雲居山僧。號晦山,靈隱具德弘禮禪師法嗣。俗姓王,名瀚,字元達,婁東(今江蘇省太倉縣)人。
家世巨族,以儒為業。及長,為諸生之冠。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公元2023年)清兵攻入燕京,明亡。
顯公得訊,盡焚平日所習詩文制藝,舍俗出家。依佛門泰斗千華三昧老人,受具足戒。參具德弘禮禪師,得法為嗣。
入匡廬,掛單於東林、西林、圓通、歸宗諸名剎。清世祖順治八年(公元2023年),應聘由廬山歸宗寺轉雲居山真如寺,任住持。於此興殘起廢,易故鼎新,先後六年,重現唐宋祖庭道場。
順治十八年(公元2023年)移住湖北黃梅雙峰寺,主持和發展四祖道場。清聖祖康熙六年(公元2023年),繼弘禮禪師住持浙江杭州靈隱寺,主修《靈隱志》,審閱《雲居山志》。圓寂後,葬衣冠於西湖靈隱,其靈骸歸葬雲居山,塔墓至今猶存。
顯公家世書香,出身名士,兼通儒釋,學殖淵博。著作豐富,主要有《雲居賦》、《雲居鍛鍊說》、《匡廬集》、《楚遊錄》、《現果錄》等。
崔顥的《登黃鶴樓》全部詩句,崔顥的《登黃鶴樓》全部詩句
fly幻紫的天空 名稱 黃鶴樓 年代 唐朝 盛唐 作者 崔顥 h o 體裁 七律詩詩詞原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 鸚鵡洲 日暮鄉關 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1.黃鶴樓 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初年被火焚毀,1985年重建,傳說古...
求崔顥的《登黃鶴樓》註釋賞析,崔顥的《登黃鶴樓》全詩是什麼?
名稱 黃鶴樓 崔顥頭像 年代 唐朝 盛唐 作者 崔顥 h o 體裁 七律詩 詩詞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註釋1.黃鶴樓 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初年被火焚燬,1985年重建,傳說 古代有一...
登黃鶴樓的賞析精簡的,要黃鶴樓的賞析,精簡一些
崔顥 黃鶴樓 賞析 本詩最大的特點即是語如聯珠,景到言到。前四句中,黃鶴 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無暇顧及到它的重疊出現。這看似違背了七律的原則,其實在這裡作者正是根據 詩以立意為要 和 不以詞害意 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其氣概的蒼莽,感情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