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客)形容什麼動物

時間 2021-10-14 23:14:29

1樓: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一句中的「客」解釋為「一種旅客生活」,並沒有形容動物的意思。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一句選自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原文如下: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孤帆一作:歸帆)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譯文: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彎彎襄水邊,遠隔楚天雲海迷迷茫茫。

思鄉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歸來的帆在天邊徜徉。風煙迷離渡口可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蕩漾。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全詩情感是複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孟浩然曾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到長江下游漫遊過一次,開元十七年(729年)至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當作於漫遊長江下游時期的乙個秋天。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

2樓:逗比逗無悔

形容的是鴻雁,此詩首聯起興,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二聯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

原文:早寒江上有懷

唐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譯文: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曲曲彎彎襄水邊,遠隔楚天雲海迷迷茫茫。

思鄉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歸來的帆在天邊徜徉。

風煙迷離渡口可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蕩漾。

擴充套件資料

孟浩然曾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到長江下游漫遊過一次,開元十七年(729年)至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當作於漫遊長江下游時期的乙個秋天。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全詩情感是複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洩無餘了。不僅他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著他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託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猜一動物

3樓:匿名使用者

鴻雁,鄉淚客中盡,有思鄉之意,而鴻雁就代表了家書,歸帆天際看,大雁就像乙隻帆船,雲層有時就像海波,又在天際,所以鴻雁與謎面是比較吻合的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在抒情上有什麼不同?

4樓:桌布**君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5樓:

表達了詩人思鄉的感情。

6樓:東園姐姐說情感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思念

早寒有懷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

7樓:惰惰先生

小題1:秋季(1分);「落木」「南歸雁」「北風」。(寫出兩個得1分)

小題2:以景結情,(1分)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2分)作者於迷茫的黃昏江景中寄寓了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2分)

小題1:

試題分析:雁南飛是秋天的代表意象,加之北風開始吹起來,江上一片寒意,也是秋天的特點。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只要能找出相關意象,並有一定的古代詩歌知識積累,就能輕易的完成。

小題2:

試題分析:上一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已經很明確的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本聯「迷津」指有家難歸的愁悶之情。最後一句「平海夕漫漫」是典型的寓情於景,與《琵琶行》中的「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有異曲同工之妙。

點評:本題的表現手法與課內教材結合的很緊密,所以考生平時學習時一定要重視課內知識的掌握與遷移,要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早寒江上有懷》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

8樓:手機使用者

描寫了一幅秋風蕭瑟,樹葉飄零,大雁南飛的肅殺景象;抒發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先根據詩歌的內容來概括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象,然後根據詩歌的內容來體會詩人的情感即可。

古詩的抒情手法

9樓:荔枝香辣魚

抒情是詩歌鑑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詩人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

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王風•黍離》

直露而真率地抒發了詩人內心沉重而深廣的憂傷。

2、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主要有四種形式:

借景抒情

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無限離愁別恨。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詩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情感或志向。

例:「憐琴為弦直,愛棊因局方。」——劉一止作者寫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

借古抒情

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情景交融(寓情於景)

即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

10樓:哎呦傳雙魚

解析如下:

(一)、直抒胸臆。這是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場景和環境表明愛憎喜怒態度的抒情方式。

(二)、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己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當中,通過描寫景物(聲光色態、動靜虛實)來抒發。

(三)、敘事抒情。有些詩歌選取生活中一些細節、場景、片斷和事件來抒情達意,品讀此類詩歌要洞幽發微,體情察意。

(四)、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五)、借古諷今。這是詠史詩常用的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六)、用典抒情。借用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諷刺時事。

擴充套件資料

古詩格律特徵:

古詩(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相對於近體詩,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

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

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

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古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11樓:森海和你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間接抒情(1.借景抒情2.敘事抒情3.托物言志4.借古諷今5.用典抒情)

1.直抒胸臆。這是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場景和環境表明愛憎喜怒態度的抒情方式。如唐代女詩人陳玉蘭的《寄夫》一詩,寫得率意真誠,叫人怦然心動:夫戍邊關妾在關,西風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全詩以第一人稱(妾)內心獨白的形式來表現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和牽掛,首句念夫遠隔天涯,次句憂夫邊關苦寒,復次寄衣和淚修書,最後懸想寄衣到否。

四句細膩逼真、層次井然的心理描寫直截了當地揭示出夫妻之間刻骨銘心、體貼入微的恩愛深情。

2.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己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當中,通過描寫景物(聲光色態、動靜虛實)來抒發。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烟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全詩無一字說惜別,無一字說傷心,但傷懷惜別之情悠悠不盡,隨水長流。

孟浩然有一首《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全詩選取典型的秋天景象來抒情。

北風蕭蕭,木葉搖落,大雁南飛,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孤獨的詩人面對迷茫的江水,又怎能不思鄉呢?這類借景抒情的詩作中有一類「觸景生情」的,特別富有情趣。

12樓:匿名使用者

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間接抒情:(1)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懷)  (3)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4)借古諷今借古喻今詠史言志借古鑑今借古抒懷懷古傷今  (5)用典抒情

13樓:匿名使用者

(一)直抒胸臆。這是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場景和環境表明愛憎喜怒態度的抒情方式。如唐代女詩人陳玉蘭的《寄夫》一詩,寫得率意真誠,叫人怦然心動:

夫戍邊關妾在關,西風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全詩以第一人稱(妾)內心獨白的形式來表現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和牽掛,首句念夫遠隔天涯,次句憂夫邊關苦寒,復次寄衣和淚修書,最後懸想寄衣到否。

四句細膩逼真、層次井然的心理描寫直截了當地揭示出夫妻之間刻骨銘心、體貼入微的恩愛深情。

(二)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己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當中,通過描寫景物(聲光色態、動靜虛實)來抒發。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烟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全詩無一字說惜別,無一字說傷心,但傷懷惜別之情悠悠不盡,隨水長流。

孟浩然有一首《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全詩選取典型的秋天景象來抒情。

北風蕭蕭,木葉搖落,大雁南飛,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孤獨的詩人面對迷茫的江水,又怎能不思鄉呢?這類借景抒情的詩作中有一類「觸景生情」的,特別富有情趣。王昌齡的《閨怨》即為代表作品。

「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歌描寫一位閨中**,被乙個明媚的春日哄動了藏蟄一冬的熱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登上樓頭,忽然看見路頭的青青楊柳,心裡產生了微妙的情感變化:

在這樣明媚的春天,自己竟然獨守空閨,與丈夫天各一方,更恐怖的是,她發生了這樣的疑問——我的青春是不是和這楊柳一樣黃了又青呢?早知如此,當初又何必讓丈夫從軍邊塞,想立功封侯呢?青青楊柳驚動了**久蟄於心的幽怨相思。

(三)敘事抒情。有些詩歌選取生活中一些細節、場景、片斷和事件來抒情達意,品讀此類詩歌要洞幽發微,體情察意。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首詩通篇敘事,首句寫在洛陽城裡又見秋風,引起遊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次句寫想寫家書,而思緒萬千,不知從何說起,這兩句比較平淡。

三、四兩句抓住乙個細節,化庸常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際,詩人似乎又想起什麼內容忘記寫入信中,只好拆開信封再檢杳一遍。羈旅之人對家鄉,對親人那種無限牽掛的微妙心理,正是通過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細節活脫脫地表現出來了。

王維的《雜詩》(其二)的敘事更富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詩人用白描手法記錄了一次對話(應該就是詩人對來客的問話):「您從我家鄉來,應該知道家鄉的事吧?您來的時候,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可曾開了花?

」詩人不直說思念,而我們分明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強烈的思念——詩人對家鄉的景物是那麼熟悉,詩人的語氣是那麼急切,他是多麼想親自回去看一看啊!古詩中還有一些敘事類作品,以曲折見長,在很短的篇幅內寫出波瀾,有尺水興波之妙,頗值得玩味。最有代表性的是晚唐金昌緒的《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歌以閨中思婦的口吻來寫,起句很是突兀,早晨起來,就要去打門前樹上的黃鶯兒;為什麼呢?

原來是不想讓它在枝上啼叫;黃鶯的聲音很動聽,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因為它的啼叫驚醒了我的夢;什麼夢這麼甜美?原來是夢見了在遼西從軍的丈夫相會,難怪要去打那黃鶯兒了。

四句詩,一句一層意思,而且是用了倒敘的手法,環環相扣,思婦的極度失望、煩悶的心理活現紙上,可謂是極盡曲折之妙。

(四)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

三、四兩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質的熱情讚頌和高度自信。

(五)借古諷今。這是詠史詩常用的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如李商隱的《賈生》雲: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是摘取漢文帝在未央宮的宣室祭祀後召見賈誼,向他詢問鬼神之事的鏡頭入詩,這件事是帝王千萬件起居活動之一。

詩人為什麼抓住這一點來寫,因為通過這一點,反映了漢文帝求賢是假,表面上禮賢下士,將放逐在長沙當太傅的賈誼召回,可是卻不重用他,賈誼的才華格調是無下倫比的,他主張削弱諸王勢力,鞏固**政權以外抗匈奴的主張是正確的,對這些治國大計,漢文帝卻不問,而偏去問鬼神本源之事,甚至不顧帝王之尊,移動席位靠近,一直聽到半夜,而對千萬苦難蒼生的安危死活卻一句不提,這不是荒唐透頂麼?李商隱嘲諷的是漢文帝,其實也是嘲諷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諷所有以求賢來博取名譽而實際並不重賢的統治者。

(六)用典抒情。借用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諷刺時事,如王維的《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尾聯化用王孫典故,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把歷史上的典故,眼前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