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五高陽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
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
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2樓:吉傲菡
元宵節 (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希望採納
3樓:寵寵欲動闖天涯
元宵象徵閤家團圓更更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備。
湯圓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形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吃,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
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4樓:
有這麼一個傳說. 皇宮裡有一位叫做元宵的丫鬟,她很想念家裡人. 可是無奈她無法離開皇宮回家探親.
有位深得皇帝信賴的公孫先生得知此事便決定幫助她. 他假扮算命先生來到長安城裡為人算命. 他給每個人的簽上都寫了玉皇大帝命火神君(還是太上老君來的?
我不太記得了呵呵.)在八月十五那天火燒長安城. 寓言很快便傳遍了長安.
皇上知道了以後很慌張, 便向公孫先生詢問解決方法. 公孫先生說, 只要在那天讓全城都點起大紅燈籠,這樣一來那位神仙在天上望下來還以為已經火燒長安城了. 而且那位神仙愛吃湯圓, 我們要叫做會做湯圓的元宵姑娘在那天給百姓做許許多多的湯圓吃.
於是皇上果然照他所說做了. 元宵也藉此得以和家人團聚. 因為她做的湯圓很好吃, 所以湯圓又叫做院校.
元宵節和吃湯圓的習俗就是這麼來的了.
5樓:懂啦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
6樓:隕落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
7樓:我愛我的家曉曉
元宵象徵閤家團圓更更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備。
8樓:天然淡淡清香
湯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各類果料,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因此古人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9樓:匿名使用者
正月十五吃湯圓是在中國
十大開運習俗之一,吃湯圓也叫吃元宵。因為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這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閤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
10樓:zwlight鈽炰寒
湯圓的含義就是團團圓圓,心情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元宵節是一個非常喜慶的日子,家家戶戶掛上大燈籠,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頓好吃的湯圓,美哉美哉!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由來是?
11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一關於元宵節習俗的
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太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
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
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傳說二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漢族民間還有種有趣的傳說。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
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
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一種傳統。
12樓:匿名使用者
起初,人們把這種湯圓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湯圓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湯糰。
13樓:倩兒
相傳,湯圓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
因為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從此,元宵節吃湯圓便成了一種傳統。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當時明州(現為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的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14樓:
宋朝時,民間開始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 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專家說,湯圓也被稱為“湯糰”或“圓子”或“糰子”,南方人稱之為“水圓”或“浮動的圓子”。在農曆正月十五,幾乎每個家庭都吃元宵。
民間傳說專家說,製作湯圓的時候,湯圓看起來很美,因為湯圓沸騰的時候會浮在水面上,讓人想起天上掛著的一輪明月。天上的月亮,碗裡的餃子,家家圓,象徵著團圓吉祥。因此,吃湯圓表達了人們對家庭團聚的愛。
調查還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吃元宵吃起來味道不一樣。
此外,湯圓的名字類似於“團圓”,意味著團圓。它象徵著全家團圓和幸福。
為什么元宵節要吃湯圓呢,為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呢?
懂啦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 火柴 我元宵節就沒吃湯圓,因為那東西不好消化,我吃了難受啊!其實這些習俗都是人們為了寄託某種信念而產生的,平安 團圓 或是幸福。一切都源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至於吃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理追求以及你吃東西時的心情。更延伸一個層次,人,慾望是無止境的,人,都想...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元宵節為什麼吃元宵,元宵節吃
懂啦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 湯糰 或 圓子 糰子 南方人還稱為 水圓 浮圓子 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另外,湯圓的名稱與 團圓 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
為什么元宵節要鬧花燈,為什麼元宵節要鬧花燈?
回眸千年 為什麼叫元宵節?中國元宵節為何要看花燈?官方答案來了。二十四節氣 元宵節為什麼叫元宵節,為什麼要放花燈 秀我 因為中華民族的民俗傳承,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俗文化慢慢形成的。漢明帝永平年間,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