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說文新附•公尺部》謂「粽,蘆葉裹公尺也。從公尺,葼聲。
」《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
《集韻•送韻》:「粽,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公尺,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
……裹黏公尺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公尺,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公尺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陰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公尺,投水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
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裡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嫋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2樓:威威寶
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公尺,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
"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3樓:匿名使用者
紀念屈原只是傳說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公尺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公尺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公尺,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公尺成四角形,煮熟,稱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公尺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公尺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4樓:j__永戀
文庫唄!~
新鮮肉棕子怎樣做好吃,鮮肉棕子的做法步驟圖,鮮肉棕子怎麼做好吃
步驟 1 肉粽子的做法 步驟1 糯公尺泡12小時。步驟 2 肉粽子的做法 步驟2 五花肉醃製備用 步驟 3 香菇泡水切片備用 步驟 4 紅蔥頭切片炸出蔥油備用 步驟 5 泡好的糯公尺控水加入鹽,雞精,醬油,糖,蔥油攪拌均勻,包粽,兩片葉子折成漏斗形狀,挖一些糯公尺,上面鋪肉和香菇,再加一些糯公尺壓實...
水星床墊的棕是椰棕還是山棕
山棕是生長在我國西南海拔2000公尺左右山地上的棕櫚樹,其棕片不吸水,耐腐性強,彈性和韌性優良,乾爽透氣,冬暖夏涼,能防止人體產靜電。其棕片抽出的棕絲常常又稱山棕片絲。因其資源少且不易採集,所以上市數量少其 相對較高。椰棕是生長在男孩 台灣及熱帶地區的椰樹,其椰殼製作的纖維商業上稱椰棕。椰棕纖維短而...
菠蘿棕子怎麼做好吃懶人粽子怎麼包
主料糯米 500g 糖漬菠蘿 150g 輔料花生米 適量粽葉 適量步驟 1.備好原材料 2.把花生提前半天用水泡上,糯米提前2小時泡上。這樣泡過的原材料包出來的粽子軟糯,不會太瓷實。我不愛吃太瓷實的粽子。喜歡這種軟軟糯糯的。3.取一張粽葉,一頭折起來,底部放入米和花生 4.糖漬菠蘿丁放中間 5.再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