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free情到深處腿
“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王安石-《登飛來峰》,原文如下: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譯文: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擴充套件資料《登飛來峰》作者王安石簡介——字介甫,號半山。
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2樓:匿名使用者
是“自緣身在最高層”,人教版七下語文書上寫著的哦
3樓:蛙家居
自緣身在最高層,
1、自緣身在最高層的意思是:只因為我站在此處最高的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2、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於北宋詩人王安石所作一首七言絕句《登飛來峰》。
原文:《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3、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就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害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此處最高的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4樓:勤奮好學的殺人狂
我當時小學課本是隻緣,初中課本就成自緣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是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峰吧
6樓:蠟筆小虧
我記得課本上是隻緣身在最高層
今天才知道原來有兩個說法
7樓:小盈
應該是隻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詩《登飛來峰》句“自緣身在最高層”和“只緣身在最高層”,到底是哪個是原版?
8樓:小手只能讓你牽
“自緣身在最高層”才是原版。
原詩如下: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白話釋義: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註釋:1、飛來峰:有兩說:一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琅琊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2、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3、聞說:聽說。
4、浮雲:在山間浮動的雲霧。望眼:視線。
5、自緣:自然是因為。緣:因為。
9樓:孫老闆
兩個都是原版,都是正確的,這是流傳下來的兩個版本。
【出處】《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飛來山 一作:飛來峰)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自緣 一作:只緣)
【譯文】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為自己站在飛來峰的最高層。
擴充套件資料
1、《登飛來峰》創作背景
公元2023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詩人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杭州時,寫下此詩。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心懷壯志,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
2、《登飛來峰》鑑賞
這首詩寫於宋仁宗皇 二年(2023年),王安石當時三十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當時他已由鄞縣縣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
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彩的基調。
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10樓:探索瀚海
“自緣身在最高層”是原版。
【《登飛來峰》的全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作者】 王安石
【賞析】
這首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
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
“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
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閒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
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
“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
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
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11樓:語過添情
哦我明白了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最後一句是隻緣身在最高層
12樓:高樓居士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小學生,我們課本里寫的是
飛來峰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
14樓:匿名使用者
課本上看到的還是試卷上?
自緣身在最高層。 只緣身在此山中吧.
15樓:馥郁罌粟
絕對是“自緣身在最高層”
16樓:匿名使用者
自緣身在最高層絕對的
17樓:魔法水晶女王
只緣身在最高層是原始的,後來人們為了容易理解便改為了自緣身在最高層
高層住宅是不是樓層越高的房子越貴 最高層除外
西奧電梯維保 基本上是這樣的。這是因為高樓層空氣好,噪音小,景觀也好,連蚊子都會少幾隻,為了一輩子的窩,不少購房者都願意多搭上點錢,買個高樓層。但其實住房並不是越高越好。還有很多買房的人都關注戶型,因為這樣會住得舒服。樓層的選擇一直是困擾購房者的一個問題,那麼該選擇什麼樓層比較合適呢?業內人士表示,...
商品房最高層是17樓買17樓好嗎?有什麼優缺點啊
博主狩坊 高層頂樓優缺點如下 一 住頂樓的好處 1.視野開闊,雖然現在的樓房越造越高,再高的地方望下去也就是小區裡一丟丟的所謂花園 2.光照,大家知道,現在高樓鱗次櫛比,樓層越高光照越好。如果大冬天的曬被子,住的低一點,兩個小時光照就曬不到了 3.大半夜樓上永遠都不會傳來別人走來走去的聲音或者跳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