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末紫然
赤子:初生的嬰兒。
襁褓:(音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來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
齠齔:(音tiáo chèn)原意指兒童換齒之時,即指
七、八歲的兒童。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歡兒戲》中寫道:"齠齓七八歲,綺紈三四兒。"
垂髫:(音chuí tiáo)指三四歲至**歲的兒童。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泛指十歲以下的孩童。
幼學:十歲。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髮紮成髻,語出《詩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指**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
女子: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又稱為「豆蔻年華」。
及笄:(音jí 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所以指女子十五歲。
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兩個八字,是為十六,指女子十六歲,也可以用碧玉年華。
桃李年華: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代指女子二十歲。
花信:花開之時,指女子到了二十四歲。語出宋朝詩人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男子:
舞勺之年:原意指男孩子十三歲至十五歲歲應學習勺舞,故代指男子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原本是古武舞名,語出《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束髮: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此作為成童的代稱。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行冠禮,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於身體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因此用以指男子二十歲的年齡。
2樓: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
」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
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髫: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兒童的幼年。
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也代稱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
」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人未滿周歲的兒童――襁褓 2-3歲――孩提 童年——總角,垂髫 8歲(男)——齡年 10歲以下――黃口 10歲(女)——髻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14歲(女)――豆蔻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 ------- 志學之年,束髮 16歲(女)――碧玉年華 15—20歲——舞象之年 20歲(男)――弱冠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蓓(信)年華 出嫁——標梅之年 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半百 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 77歲——喜壽 80歲――杖朝之年 88歲——公尺壽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臺,駘)背之年 99歲——白壽 100歲――期頣
4樓:墨祈雲
總角 古時兒童束髮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稱總角。
垂髫 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三四歲至**歲的兒童。
孩提: 2~3歲的兒童。幼兒時期.
孩提之童。——《孟子·盡心》 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顏師古注:
「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老子》:
「如嬰兒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韓愈《祭十二郎文》: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5樓:強國之兵
總角、齠齔、孩提、黃髮
古代對小孩子的稱呼是什麼?你喜歡他們嗎?為什麼?
中國古代對美女的稱呼有哪些?
6樓:讕梁琻
古代對女子的稱呼「女士」,源於《詩經》「厘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
」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志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藉以代表女性。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對方不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乙個女人。後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之為「巾幗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后禮儀、典籍、檔案工作**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多在**、戲劇中出現此詞。
《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
《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故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總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麗人」、「玉女」、「嬌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稱。
「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豔的女子。
「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
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貌醜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令媛」、「女公子」。 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等等
麻煩採納,謝謝!
中國古代對兒童的稱呼是什麼?
7樓: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
」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
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髫: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兒童的幼年。
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也代稱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
」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中國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中國古代聰明少年的故事
周瑜16歲為大將,19歲為都督 少年英雄周公瑾 俗話說 亂世出英雄 群雄紛爭的三國時期,英雄人物風起雲湧。但有乙個人,瀟灑倜儻,卓絕不凡的名垂青史,他就是周瑜。周瑜從青少年時代起,就幫助孫策建立江東大業,屢戰屢勝。吳郡人民看到周瑜年輕有為,英俊瀟灑,都親熱地稱他為周郎。戰功累累 屢戰屢勝 孫策臨終前...
古代人是怎麼看待刺客這個職業的,中國古代對刺客的解釋是什麼?
成亦菡 古時刺客私以豫讓為尊,慶卿雖談笑自若,嘆其術不精也。軻以刺秦揚名,然太史公記其為蓋聶視而走,舞陽之懼非全拜秦王賜。一曰信,乃至義,兆銘 教仁 中正之流望項背而莫及。 仲孫白凡 刺殺時除了用毒,最簡單粗暴的兵器就是刀劍,古代十大名劍之一的魚腸劍,就是刺客專諸的必殺裝備,它以能藏身於魚腹之中得名...
中國古代封建制度對人性的壓迫
人性是人的本性 自私 貪婪 畏死等等皆是人的本性 是人在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下演化而來的 雖然看來不那麼光彩但確實是無可厚非的而且必須正視的個人認為中國古代對人性的壓迫 並不是 於封建制度本身 而是伴隨中國封建制度而來儒家文化 這個問題可能要從秦始皇開始追述 始皇帝創立的秦帝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就奉行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