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唐一憨憨
董仲舒新儒學給統治者披上神聖的外衣,政治上主張實現大一統,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
(4)特點:新儒學以儒學為基礎,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諸子百家,具有神學色彩,其哲學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義的
(5)評價
積極:政治上,有利於加強**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思想上,使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正統思想,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極: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具有神學色彩,是唯心主義,其主張***策,成為後來歷代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思想工具。
4、衝擊與挑戰(魏晉至隋唐)——佛道盛行、三教合一
5、轉型與成熟(宋明)——宋明理學
(1)背景:儒學的困境與儒學復興運動
(2)內容
①創立——北宋五子
a、 周敦頤為理生萬物的理論提供了依據
b、 邵雍為理學的建立開闢了道路
c、 張載開創了理學中的「氣學」一派,是理學中唯物主義的傑出代表
d、 程顥、程頤確定了理學的最高範疇「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②成熟——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a、思想主張:理氣論、道統論、心性論(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
③新發展——陸王心學
a、陸九淵:心即理也、發明本心
b、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
(3)評價
①積極: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奮發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
②消極:維繫三綱五常**的統治,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6、批判與繼承——明清早期啟蒙思想
(1)背景
①政治上: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
②經濟: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③思想:理學僵化,八股取士使文化**加強
古代中國科技思想的特點
重人文輕理論、重實用、重經驗。中國古代科技建立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基本上是經驗的產物,沒有上公升到理論的高度;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
【知識昇華】
一、諸子百家思想的貢獻與現實價值
1、儒家「仁政」等思想,具有和諧意識同,對於調節人際關第、社會穩定具有積極作用,對今天倡導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鑑意義;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也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2、道家無為的思想,對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道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
3、法家的法治觀、改革觀,對於當今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來說,具有借鑑意義。
4、墨家的「兼愛」、非攻等思想,對今天人們所追求的平等博愛、和平和尊重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全面理解儒家思想及其發展
1、不同時期的儒家思想
(1)先秦儒家思想的特點
先秦儒學關注現實問題,主要是一些政治上的治國原則和道德準則,強調道德的感化,具有理想化色彩。
一是都談論人性。孔子「仁」的思想包含了對人性的看法,孟子與荀子分別是性善論與性惡論。
二是都主張以德、禮治國。如孔子提出以德治國,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2)漢代儒家思想
漢代儒家思想經過董仲舒的改造後,融入了道法兩家思想,以及陰陽五行思想,具有神學色彩,新增了天人感應、天人合
一、君權神授的主張。適應了漢代鞏固大一統和加強**集權的時代要求。
(3)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把傳統儒學從「天人感應」的神學傾向中解脫出來,使之哲理化,思辨性更強,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4)明清儒家思想
明清早期啟蒙思想並沒有跳出儒學範疇,是在新時期、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發展,即在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特定歷史條件對儒學的批判與繼承,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批判儒學當中不合時宜的君主**、重農抑商等思想,抨擊君主**,主張工商皆本和經世致用等。
2、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比較
(1)相同點
①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②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理來約束社會,維護**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③影響相同: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2)不同點
①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是主觀唯心主義理學。
②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克服私慾,恢復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三、中國古代科技與近代科技的區別
中國古代科技建立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基本上是經驗的產物,沒有上公升到理論的高度;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
西方的科技是與機器大生產密切相連,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注重事物發展的規律。是科學實驗的產物。
四、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的原因(衰落原因)
古代中國科技長期以來是領先於世界的,明清時期卻落後於世界,與社會環境、建制度的阻礙有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
1、經濟:封建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
2、經濟政策:封建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壓制工商業發展。
3、政治:君主**強化、八股取士、***文化**政策禁錮思想,摧殘文化。
4、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中西正常文化交流,使中國失去吸收外來先進科技文化的條件。
5、傳統:傳統價值觀念的約束。長期重文輕理。科舉考試主要考詩賦、對策等,不利於科技的發展。
2樓: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貫穿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過程,事關全域性和發展方向。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涉及方方面面,具有根本性和決定性。一方面對發展的全面性、全域性性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對改革的方向提出了要求。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雖然發生了轉化,但並沒有改變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3樓:小周喜歡熬夜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
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4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
的創立與發展、西漢時期的改造與獨尊、宋明時期的轉型與成熟和明清之際的批判與繼承。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各種思想流派紛紛提出治國濟世的主張,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後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
儒家思想經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創造和總結,較早進入了比較成熟的階段。
漢武帝即位後,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學體系,提出「春秋大一統」「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主張,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自此儒學被確立為思想的正宗,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
魏晉隋唐時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間廣為流傳,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兩宋時期,一種新的儒學體系---程朱理學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學說的基礎上,極大地深化了傳統儒學,進一步鞏固和凸顯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
當程朱理學被官方利用,逐漸喪失自身活力以後,明清之際,以個性解放為核心、反映社會需要的早期啟蒙思潮悄然滋長。進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學,倡導求實精神,開創出思想活躍的新局面。
擴充套件資料:
主要學派
1、程朱理學
理學肇始於北宋的周敦頤,奠基於程顥、程頤,完成於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學體系。他把太極之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提出了系統的格物致知說和知行學說,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學說和有關修養方法的學說。
宋朝時,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因此程朱理學成為儒學主流。朱熹作《伊洛淵源錄》確立了北宋理學產生、發展、傳衍的歷史統緒,使之具有乙個統一的學術流派的地位。
2、陸王心學
南宋時期,針對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陸九淵提出「心即理」;針對朱熹「即物」才可「窮理」的理論,陸九淵提出更為便捷的「發明本心」的主張。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陸九淵的哲學觀點是「明心見性」、「心即是理」,經明朝王陽明發展為心學,形成了「陸王心學」。程朱理學的理論基礎是《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而陸王心學的根據則是《尚書》中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明代晚期,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之間進行的義理之爭轉入了儒家文獻的全面考證,由此產生了顧炎武的漢學。
3、宋學與漢學
漢學與宋學的對立是清代儒學的主線,又因滿清變成儒學和皇權的道統之爭,康熙等以宋學的名義逐漸從儒學士人手中奪取儒學道統。戴震指出無論程朱還是陸王都摻雜了釋道的成分,作《原善》《諸言》《孟子私淑錄》以及《孟子字義疏證》尋找純粹的孔孟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麼概述其歷史地位及演變過程列舉對其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思想家及其貢獻
信旗下的風 中國傳統文化是很博雜的,但若硬要推出個主流,應該從漢武帝 獨尊儒術 起,儒家思想就成為官方正統,儒家思想也就主宰中國社會兩千年,所以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首先就要搞清楚儒家的主流思想 忠孝禮義仁智信勇。當然,這許多都是為維護封建正統 為皇權父權服務的,但儒家思想有兩點很重要 仁 禮。仁...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精華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全全全生 就是 帝王文化 國家領導人和地方領導人的指示等數不勝數。帝王文化 即具有權威性,又具有愚人性,這就是特徵。2 假如這個地區來了乙個 作家團或美術團體 可能很少被重視。要是來了乙個重要領導人,就不然了,就要城市道路和場所戒嚴,警車開道,前擁後隨,隆重至極,這就是現實。還有 海洋文化 草原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規矩,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
逸劍飄虹 一 準繩 規矩原本分別指測量 繪圖工具,之後被引申為準則 法度。中國自古就講究規矩意識,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經典論述。比如 管子 中提到,規矩者,方圓之正也,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而正方圓。雖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法律政令者 吏民規矩繩墨也。夫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