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時間 2021-05-25 22:48:02

1樓:匿名使用者

道可以說出來,但是說出來的語言所表達的就成了片面的道理,語言文字不能夠表述出完全的道。

打個比方,有乙個知道道的人,他可以把道講出來,他所講的語言他自己知道什麼意思了,他所表達的意思也的的確確就是道。

但是,其他人聽到了,不是直接聽到了他表達的意思,而是首先是聽到了他所講的語言,然後是去理解語言的意思,語言文字是具有侷限性的,理解的意思就會發生偏差,也就成了片面的道了。

2樓:被狗追著咬

其實這句話和下面的一句,名,可名,非常名一樣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我們私下研究了很久,覺得這個意思比較符合意境):能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道的真境界了。

3樓:

譯文

4樓:紫衣士

道這種東西可以說給世人聽,但絕對不是常見的道理。

5樓:原創

可以用言語說明的道理,都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

道德經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麼意思

6樓:熱詞替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所謂道,可以說得出口的就不是真正的道;所謂名,可以說得出口的名也不是真正的名。

7樓:匿名使用者

懸賞分:0 !!!!真服了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可以說出來的東西,就不是恆常的,可以用名去稱謂,就不是恆常的名稱。照這樣解釋,道和名都是指稱謂、言說或指稱。

這是道、名的第一層意思。

但是道的本意是道路,當然也可以引伸為人生的道路。人的一生就像在一條道路上行走,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道路。有的人因偶然的機會,兩條道路碰在一起;有的雖碰在一起,但隨即又分開了;有的走進了羊腸小道,走進了歧路,從此再也碰不到了。

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此所謂「道」,也就是要有一條人人都可以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要為人生找出一條可以走得通的路。

因為我們走的路都不通,表面上我們都在道上行走,但我們都是在可道上行走,都不是常道,因此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走進了歧路,有的走得很辛苦。在人生道上,我們都會進行種種的活動。每一項活動大抵都會有所成,這有所成也就是名,所謂功名是也。

每項活動都是可道,每項做成的活動都是可名。因此「名」不必專指稱謂;事實上老子關心的也不是世間所有事物的稱謂會否長久的問題。「桌子」作為桌子的名稱固然是可名,但這一可名是否常名卻不是老子所關心的。

名是功名,名份或人間的一切價值。人生的一切活動都是一種創造,我們都要實現某種價值。但是當我們自以為創造了很多東西,自以為實現了很多價值,老子卻說,你所實現的價值是真的實現了嗎?

這就叫名可名,非常名。

一般的,我們總認為文明是進步的,社會一定要發展,可道可名的東西都是好的。但是老子偏偏在這裡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要我們反省,人門社會的種種真的是屬於常道、常名嗎?

當你自以為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當你提出一項很了不起的學說、觀點,老子卻冷冷地說,道可道,非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的所謂事業,你的所謂成就是否真的是常道常名?很顯然,老子說這句話,是要我們時時反省,當你以為一件事很重要的時候,那件事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當你以為一件事不很重要的時候,難道它就真的不那麼重要嗎?當你以為你很有成就的時候,那些成就真的就是成就嗎?當你認為自己沒有成就的時候,難道你就真的一點成就也沒有嗎?

當我們的社會迅速發展,科技無遠弗屆的時候,難道這些真的表示我們進步了嗎?可是,另一方面,難道不也是表示我們確是進步了嗎?……

翻開《道德經》劈頭就是這一句,老子並不是要否定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恆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

老子要提醒我們注意這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那麼這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是什麼呢?在整本《道德經》內,老子至始至終都沒有告訴我們,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老子也把這真正的大道說出來,那就不是真正的常道了。即使用「道」這個名稱,老子也只是說這是勉強為之(強字之曰道),請大家不要太執著於「道」這個名稱。既然老子沒有告訴我們道是什麼,那麼《道德經》五千言都說了些什麼呢?

其實,老子一方面有所言,另一方面卻也無所言,在言與不言不間,老子就將那恆常不變的大道向我們透露了出來。我們再繼續看下去。

老子雖然沒有向我們解釋「道」是什麼,但是卻接著提出「無」和「有」,要我們從「無」、「有」去體會道。首先,老子把我們注意力引到了天地萬物。他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始是根源,天地本就是無,就是說天地之初開,本沒有什麼東西去推動,天地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天地雖然不去推動萬事萬物的形成,但萬物卻在天地中形成了,這就是「有,名萬物之母」。「有」是對萬物的總稱(母),也就是萬物都存在了。

因此天地的「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永遠是虛無,也不會生出萬物。正因為天地的「無」才有了「有」。

「故常無,欲以觀其;常有,欲以觀其徼」。天地能夠化生萬物,成就萬物,就在於「無」。因為「無」,故有無窮的妙用。

但是這無窮的妙用還要具體落實到萬物。一落實到具體的物,則物物皆有各自之特性,此即「徼」,我們就是通過「有」來觀照每一物的特性。這句話落實到具體的人生修養,就是說我們不要自己限定了自己,不要只從自己的觀點去**他人,**萬物。

我們首先要「無」掉自己,沒有了自己,才可就每一物的特性而欣賞之,觀照之。這就是用「有」來觀其徼。蘇轍《老子解》在注這一句的時候說:

「聖人體道以為天下用,入於眾有而『常無』,將以觀其妙也。體其至無而『常有』,將以觀其徼也。」所謂「入於眾有而常無」就是說不滯於物,不被每一事物牽引拖累;「體其至無而常有」,就是說不泥於道,不會永遠處於「無」,因為永遠處於「無」就成了空虛的了,道的「無」還要進一步創生萬物。

因此本章第一句是提出一大道,當然老子沒有正面說我的大道是什麼,他只是說我的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然後第二句指出道的特點,即道通過「無」「有」化生萬物。第三句則是落實到人的修養層面來講。

最後第四句則是作一總結。

兩者,是指「無」和「有」,「同出而異名」,名稱雖不相同,但都是從道而來,也就是說都是屬於「道」,道既是「無」,也是「有」,道之「無」產生萬物,道之「有」成就萬物。從道的觀點看,萬物都是玄同混一,根本沒有分別,這就是道的奧妙深遠。只是我們能體會到道的奧妙幽遠,也就是進入了眾妙之,即進入了一無邊廣大的天地。

8樓:斯特拉波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恆帝的諱,才改為「常」

學者們對次有很多解釋,其中被認可的一種是:能夠被說得出的道,不是真正的道。

第乙個原因:「道」是一種體驗。

體驗是無法傳達的。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愛,當有人為愛獻身的時候,你會覺得不可思議。你可以在字典裡找到這個「愛」字,但你會理解不了它的意義。

如果你真的愛過什麼人,你就知道「愛」這個字的意義了。意義來自於體驗,當你有了體驗,它就變得有意義了——否則它就是空洞的。

文字可以被傳達,但文字只是一種容器。如果你沒有體驗,你拿到的就只是乙個空洞的容器。當你看到它、或者聽到它,你會用你的體驗去理解它。

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愛過,他們一輩子也不能理解「愛」這個字的意義,當他們聽到有人為愛獻身的時候,他們會覺得那個人很傻。儘管字典裡也在解釋這個「愛」字的意義,但他們理解不了,他們只能姑妄聽之。

「道」是一種體驗。你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理解它,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就像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吃飯和戀愛一樣。

第二個原因:「道」是在寧靜中被感悟的。

「道」是一種體驗。儘管你也和別人一樣吃飯、穿衣、睡覺、撒尿,但別人能夠從吃飯、穿衣、睡覺、撒尿的過程中體驗出活著的意義,而你只知道活著就要吃飯、穿衣、睡覺、撒尿。你只是在經過一種形式,你並不理解什麼是生活,哪怕你擁有更豐富的食物、更漂亮的衣著、更豪華的床榻和馬桶,你也只是在經過一種形式。

如果沒有體驗,你就沒有真實的生活。

你只有透過生活的喧囂才能找到那種體驗,才能找到那種被感悟的東西。同樣地,你只有透過文字的喧囂才能理解老子,理解他所說的「道」。

「名」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真正的名與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認為的那種「虛名」。

這兩句話是告訴我們乙個道理,我們要正確認識人生的規律,只有從人生的規律中才能求得實實在在的名與利,即老子所說的「非常名」。

9樓:匿名使用者

可說出來的道理,並非永恆的經常之道理;可由人命名的「名器、名物、名事」,不一定是該名物等的實質……這一切,必須是經過人們普遍認識、承認並廣泛應用起來的抽象理念,才是真正的道理或名實!

10樓:蒙力卜妤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文帝(劉恆)的諱,才改為「常」。

第乙個「道」表示萬事萬物的真理,「可道」可以勉強命名為道。「恆」永恆不變,「非恆道」,不是那個永遠不變的真理。意思是真正的「道」是不可命名的,只能勉強稱其為道。

譯文可道之道,非永恆之道。可名之名,非永恆之名。天地本就無名。

萬物有名,是因命名者(之母)。所以要常懷著「無慾」的心情觀察玄妙。也有人抱著「有欲」的心情觀察玄妙。

兩者本質一樣,走向卻不同。雖然同出自「玄空」之中,可這玄空之中還蘊藏著無數的玄(無法細數)。無慾,才是觀察眾多玄妙的大門。

首先非常道的非常如果用非恆道的意思,那麼恆就是永恆不變的意思,也就是說可以翻譯成①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可以叫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名。這也符合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道理,即使是真理也有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②「非常」也可以理解成非同一般的意思,如果可以說出來的道理就一定不是非凡的道理,就是普通的道理。

但是這個解釋與原先的恆是衝突的,所以不推薦這種解釋。老子為了指出所要討論的主旨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尋找萬物的「始」和「母」。為了達到目的,老子劃定了不同的範疇:

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無名(﹦無),有名(﹦有);無慾,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老子認為,通過這些範疇的種種關係就能最終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眾妙」。另外「無」和「有」網上另外一種解釋: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道」是什麼?這是理解道家思想的關鍵所在,只有在準確理解「道」的基礎上,慢慢體會,才能悟「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道」代表「究竟真實」,最後、最終、真正唯

一、絕對的,就是究竟。

「道」的概念代表兩種性質:第一叫做記憶體性;第二叫做超越性。「道」的記憶體性,是指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離開「道」而存在,世界離開「道」,任何事物都不會存在,更不要說維持了,因為「道生萬物」,無一例外;另一方面,萬物再如何變化,或消失或增加,「道」全不變,不會受到影響,這就是「道」的超越性。

「道可道,非常道」,意即「道」,可以用言語表述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可道」是指可以用言語表述(言語和語言的含義不同)。在文言中,「道」本來就有「說」的意思;

「名,可名,非常名」,意即「名」,可以用名稱界定的,就不是恆久的

「名」。和上句同樣用「常」,乙個翻譯為「永恆」,另乙個卻翻譯成「恆久」,是因為只有「道」是真正的永恆,「名」只能說是恆久的,它和「道」不屬於同乙個層次。這兩句話放在一起,有很深的含義在內。

「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基礎,它是本體,無法用言語表述;而「名」則是人的理解能力,沒有人類就沒有「名」。能夠說一句話、製造乙個概念,是因為有人可以理解。人類出現之前,說某樣東西是恐龍、熊貓或老虎,根本毫無意義,它就是個生物,可以按照自然規律、食物鏈維持平衡就好,無所謂名不名。

只因為人有理解能力,「名」才有出現的必要。老子體驗到「道」之後,發現「道」不能說,就像《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到,「道」根本就沒有名字,「強字之曰道」,只是勉強取個名字叫做「道」。今天讀「道」讀得容易,這其實是老子勉強說的,他認為「究竟真實」沒有名字,但是要體驗「道」時卻不能不說,不然無法學到東西。

因此從「永恆的道」可以覺悟的,不能說「永恆的名」,只能說「恆久的名」,但一經界定落實,就成為「相對的名」。「道」這個字變成「名」也變成相對的,但是它本身指的是絕對的「道」,這個「道」是沒辦法給名稱的。所謂的「名」都是相對的,絕對的「名」不能稱為「名」,所以「名」只能說是恆久的名,落人相對的世界。

因此,在《老子》第四十八章提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提示我們,不可執著於永遠不變的「道」。[1]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要看你自己站在什麼角度看 這樣更直觀些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濟寧智造工程智造大觀 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繼承了傳統職業道德的優秀成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的基本特徵,具有嶄新的內涵。愛崗敬業。愛崗敬業,反映的是從業人員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尊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道德操守。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

你是如何理解職業道德的內容和作用

職業道德的特徵,適用範圍的有限性 每種職業都擔負著一種特定的職業責任和職業義務。由於各種職業的職業責任和義務不同,從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職業道德的具體規範。發展的歷史繼承性 由於職業具有不斷發展和世代延續的特徵,不僅其技術世代延續,其管理員工的方法 與服務物件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歷史繼承性。如 有教無...

如何看待道德綁架行為,你如何看待道德綁架行為?

說車 我認為道德綁架行為恰恰是利用道德評價對他人進行控制 以達到個人卑劣目的的道德缺乏者。對此,我有深刻的體會,因為,我的前任領導就是一個慣用道德綁架手段開展工作的人。這位前任領導實施道德綁架行為的方式 套路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塑造 勤政形象 這位領導,總是通過花樣百出的方式,來塑造自己親政 勤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