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文化特點??詳細,土家族民族的風俗和習慣是什麼?詳細的

時間 2021-06-02 21:10:45

1樓:暮夏淺眠

土家族和苗族、侗族、漢族一樣有“哭嫁”的風俗,但現今已經很少看到。在武陵山區的外圍,如石門等地,在2023年代仍行哭嫁習俗。

在80-90年代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下還保留著哭嫁的習俗,同時還有抬嫁妝的習俗,**嫁妝的技巧,現在只有少數土家老人會了,現已很少見。

土家族擁有獨特的山歌和民族舞蹈,特別是擺手舞和跳喪舞,另外板凳龍也比較出名。龍船調是世界二十五大民歌之一。

另外,土家族還存在許多自己的獨特娛樂方式,如逢年過節有自己的獨特請神方式的活動,掃把神就是其中一種,隨著土家老人的逝世,現在會這些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

土家族傳統建築和苗族建築一樣為吊腳樓,是一種依山而建的半乾欄式木質結構建築。但兩者在建築佈局等方面略有不同。

大庸氣功為屬於湘西四大古謎的土家族武術。

2樓:三秋堇色

現有人口5704223人,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 黔江等縣也有分佈。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 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 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 中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 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 “土生土長的人”。2 0 0 0 多年 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 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 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

新中國成立 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 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 。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 用土家語。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 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 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白虎崇拜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 族自稱是“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 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

廩 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 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 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 。

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 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 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 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戰時所持的(釒 享)釺、戈、劍上面,都鑄鏤有虎頭形或鏤刻有虎形花 紋。如今小孩穿虎頭鞋,戴虎頭帽,蓋“貓腳”花衾被 ;門頂雕白虎、門環鑄虎頭。

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 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毛古斯”舞

“毛古斯”,土語為“拔步長”,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紀念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世業 跡的一種古老舞蹈。形式風格,異常古樸、別緻。

每逢 過年節跳擺手,都要跳這種古老的舞蹈。

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組成,為首的祖輩叫 “拔步長”,其他的是小輩兒孫。這樣就組合成一個家 庭。無論輩份高低,渾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樹葉包紮 ,甚至臉面也用稻草樹葉遮蓋住,頭上還要扎五條大棕 葉瓣子,四根稍彎,分向四面下垂。

跳演至《接親》時 ,特別要用稻草紮根男性***,夾在兩腿中。**跳 演的人,沒有誰認為是“醜事”,卻覺得這樣裝扮才真 實。

“毛古斯”舞,從動作到內容,都別具一格。演出 自始至終,講土話、唱土歌,形態滑稽,詼詣有趣。碎 步進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擺,渾身顫動。

搖頭聳肩, 茅草刷刷作響,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獷的儀態。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當自由,不受內容的限制 。可歌可舞,可做遊戲,玩雜耍,翻跟斗,打鞦韆。

3樓:戀上了你

石柱、秀山、酉陽、 黔江屬於重慶,謝謝!

土家族民族的風俗和習慣是什麼?詳細的!!

我們土家族有什麼特色?

4樓:匿名使用者

每個地方都不一樣,我們這裡吉祥鳥是歸歸陽(陽雀)

土家族民族文化有哪些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5樓:匿名使用者

1、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餈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乾淨,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餈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餈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淨,蘸上糖再給客人。

2、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

3、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乾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

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樑拋粑粑。

6樓:迮**犁碧

土家族多住木屋,木屋中間的房間祭祖迎客,左右兩間為“人間”,是起居飲食的地方。“人間”用壁板隔成前後兩小間,後為臥室,前為伙房。較富裕人家,在正屋邊配上吊腳樓,樓臺騰空,樓上一般作“姑娘樓”,是姑娘們活動場所,也是主人陪客人聊天的地方。

土家族服飾多以自織土布為衣料,青藍兩種顏色較常見。土家族喜歡在衣邊、頭巾上鑲五彩刺繡,質樸與華美搭配,十分別致。古書記載,土家男女服飾皆為一式,而今土家族服飾**多為短衣大袖,左開襟,鑲邊筒褲,**多為對襟短衫。

土家族最喜歡吃糯米餈粑。做餈粑時,先將糯米浸泡

、蒸熟,然後搗爛、壓成圓形,風乾幾日,泡在壇中半月換一次水,經久不壞。吃餈粑時用文火烤熟,蘸上芝麻糖粉或醬豆腐,此外團饊、臘肉、油茶湯也是土家族風味獨特的食品。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著名的傳統工藝,又稱“土家織錦”。它是以棉紗為經線,採用通經斷緯,反面挑紋的方法,在古老的斜織機上織成的,其工藝獨特,質地厚實,色彩斑斕,與蜀錦、壯錦並稱為三大名錦。

儺戲是集戲劇、說唱、詩詞、**、舞蹈為一體的綜合

表演藝術,源於土家族祭神還願的儀式。其舞蹈造型誇張,唱詞通俗風趣。它與土家族“梯瑪跳神”、“毛古斯舞”等都是古老的儺文化現象,至今還存活在湘西許多偏遠山鄉,被人文學界與史學界譽為“活化石”。

土家族擺手舞是一種祈求幸福、酬報祖先的舞蹈。它表現了土家族人的生產、生活、戰爭、神話傳說等內容。

社巴節是土家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屆時,男女老少唱起“擺手歌”,跳起模仿農事活動、衛國征戰的“擺手舞”,祭祀祖先,祈祝新年。土家族還有趕年節,那天是臘月二十九,比傳統的春節提前一天。

7樓:犁景明貫丙

喵喵喵喵……我只到他們土家族在結婚當天,女方哭嫁,唱哭嫁歌向父母告別,向姐妹們告別,以報父母親多年對自己的養育大恩,以慰姐妹們的友誼友善對自己;這種方式也是孝順父母的表達,為他來到新組建婆家開了當婦女的頭,他就能更坦然一點的面對今後生活了。

8樓:仲夏陌念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有攔門酒、長龍宴、唱山歌、喝莓茶等。其中喝莓茶是土家族人們習以為常的習俗,土家族的人們經常像喝水 一樣的喝張家界天門郡莓茶,因此身體非常好,很少生病。

9樓:神草堂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男人包頭巾,女人盤發,男人穿對襟短衫收腰褲,白布裹圍腳穿草鞋,女人穿短裙繡花鞋。土家人狩獵叫“趕杖”,丈夫叫“大爺噶”,妻子叫“媳婦子”,女人出嫁時要跳花鼓子“哭嫁”,老人過世要打喪鼓“跳喪”“跳撒爾荷”。

土家人飲食習慣過年要殺年豬薰臘肉灌香腸蒸肉糕,熬打巴糖,做糯米醪糟,煮苞谷老燒酒。土家人崇尚綠色生活,吃野菜烤柴火,玉米紅薯土豆當主食,懶豆腐金包銀飯炕洋芋最為經典。

10樓:匿名使用者

土家族人民勤懇耕山,善於漁獵,並在冬春季節“趕杖”(圍獵)。主食包穀、稻米,土家族地區最普及的風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臘肉和唐饊。在服飾方面,**為短衣大袖,右衽開襟,滾鑲2~3層花邊,原著8幅羅裙,後改為鑲邊筒褲;**為對襟短衫,頭纏2~3米長的青絲帕。

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飾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能見到土家族傳統服飾。在住宅建築方面,土家山鄉的吊腳樓最為有特色。

這是一種幹欄式結構,樓下餵養牲畜或堆放雜物,樓上作姑娘們的閨房,是織布、繡花、績麻、做鞋之所。這種設計,既克服了山區地勢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既通風,又防潮;既安全,又衛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過姑家女兒必嫁舅家(稱為還“骨種”)的交錯從表優先婚姻。還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納弟媳的收繼婚。男女原多對歌相愛結婚。

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逐步受到財產的限制和父母的約束,直至建國前,盛行封建買賣婚姻。建國後,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多了起來,但在農村父母包辦婚姻依然存在。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巫師)唸經,道士開路。

後來受漢族的影響,實行土葬。

在節慶方面,以過四月

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

11樓:王良波我愛你

我就是土家族的,不過現在很多風俗習慣已被同化了,在吃方面 過年必須要有打魚糕。

有客人來,不管是年幼大小一律尊稱“nia~~",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有喪事,要跳喪舞安慰亡靈!

12樓:匿名使用者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

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視窗的紡車倒紡三下,唸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

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

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

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土家族的生活習慣,民族風俗,土家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土家族人愛吃鼎罐飯,在火坑裡三腳架上煮熟。土家族過年比漢族提前一天。農曆臘月月大是二十九日,臘月月小是二十八日。據說,過趕年習俗始於明代嘉靖年間土家將士抗倭。土家族人非常好客。客人落坐以後,立即給客人倒茶,然後給客人泡一碗團饊。土家族招待客人要炒大塊肉,敬大碗酒。土家族人有一些獨特的禁忌 姑娘及產婦...

土家族的喪葬文化習俗,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牛奶小胖墩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視窗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庭。然後假扮亡人,圍繞 哈哈臺 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一 節日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正臘月間的年節 過趕年 元宵節,二月社日 花朝節,三月寒食節 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 女兒會 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 寒衣節 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二 婚戀土家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