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江南女子易煙
審美趣味同人的思想、性格、氣質乃至體質、特定心境都有密切聯絡,是通過個人主觀愛好形式表現出來的,由此決定人們在多種多樣的美的形態中應有廣闊的選擇物件的自由,滿足人在審美中實現自我的需要。不同時代、民族階級的人有著不同的審美趣味,各自欣賞、追求著不同質或不同領域的審美物件,產生不同的審美情趣、興味。
西方服飾人體直觀美和中國服飾人體裝飾美的區別反映了兩種文化形態價值取向的不同。林語堂就曾經指出:「大約中西服裝哲學上不同之點,在於西裝意在表現人身形體,而中裝意在遮蓋它。
」(《生活的藝術》)萊辛說:「我承認衣服也有一種美,但是比起人體美來,衣服美算得上什麼呢?」**引自《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而林語堂則持相反觀點:
「只有在沒有美感的社會,才可以容得住西裝……西裝的式樣是這樣的,使街上的行人都會知道你的腰身是三十二寸或三十八寸……一般痴肥的四十歲婦女,穿起祖胸露背的晚服來赴歌劇的初夜公演,這也是西洋發明的刺目事物之一。(《生活的藝術》)
然而,由於中國服飾文化缺乏象伊斯蘭一樣的宗教觀念的制約,所以很難抵卸西方突出人體美的服飾審美價值觀的侵蝕。近代的旗袍和現代都市女性的各種扭四人體的服裝便證明了這一點。中國有句俗語:
「穿衣戴帽各隨所好」。這說明中國服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倫理的約束。 當然西方服飾也吸收中國傳統服飾的某些特點,譬如,當中國現代服裝採用西方**那種坦肩露背的領式時,西方則採用中國旗袍的立式領,但西方對中國傳統服飾特點的吸收和借鑑畢竟是微乎甚微的。
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價值觀不可能從整體上去改變或者去替代西方人的審美定勢,而西方服飾文化則已形成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強大衝擊波,中國人似乎不知不覺地在面臨著服飾上的異化。
90年代以來,流行服裝上的前衛風格,分別演繹了從50年代、60年代到70年代以來的表現風格,前衛的街頭文化,即表現為5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70年代的「朋克」,80年代的「雅皮士」,直到90年代的「x一族」。前衛的服飾風格成為他們反叛的一種精神象徵,反映了西方反叛、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代,因對現實的失望與厭倦,只好在前衛風格的文化圈子裡,尋找其精神寄託的社會現實。這時的服裝也就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而對後來的服裝設計風格具有重大影響。
中西方的服飾文化差異主要在服裝表達形態上,中國傳統服飾強調其寓意表達,力求表現一種豐厚、飽滿的平和之美,給人委婉含蓄的審美感受,可以說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西方人對服裝則以造型為美,認為「有用就是美」。中國傳統服飾重「意」,西方服飾重「形」;中國服飾表達含蓄,西方服飾表達鮮明。從衣服的裁製方式上看,中國傳統服裝可以用程式化的寬體式樣,平面化的裁剪結構,裝飾性的服用材料,精緻的服裝配件和含蓄美的社會理念來進行最簡化的形容,較為單一,衣服與人體之間有乙個較大的空間。
而西方的版型強調在人與衣服之間只留較少的空間,主要強化的是人體本身的形態。其版型較容易塑造多種服裝形態。對於中西方服飾的這些差異我們要從巨集觀的角度來看待,在兩種服飾文化審美意識方面,它們在交融的過程中是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
2樓:洪忻歡
看是什麼樣子的服裝啦
3樓:唯美式ャ殤
可以根據暴露的多少來體現
中西方服飾差異
4樓:枕著草根打呼
一、 差異的主要表現
1、色彩
乙個民族對顏色的喜好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這個民族潛意識的性格特徵。在夏、商、週時,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後來人們把對天神(黑色) 的崇拜轉向對大(黃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黃為貴」的傳統觀念。
傳統服裝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它們被稱為正色,其他顏色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表示高貴。
在民間,正色也是人們衣著配色所喜愛和追求的顏色。我國古代封建等級制度森嚴,這一點也表現在服裝上:先開始於民間,一旦被皇家貴族看中,就禁止民間使用,否則,輕者殺身,重者株連九族;如果一種服裝的色彩開始是皇家貴族所穿,後來不穿了,成為一般民間服裝,則這種服裝的色彩立即被視為卑賤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羅馬時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象徵純潔、正直、神聖,也代表魅力。這也是西方人喜歡選擇白色作為婚紗禮服的原因。
人們也曾對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也十分嚮往。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飾奢華程度的公升級,明亮的色彩受到人們的歡迎。
法國人鍾情於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聖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卻崇尚高雅的玫瑰紅和灰色調;在英國,黑色有意想不到的複雜及強烈感,因為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但有時也被用於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喪服。
2、外形
從外形特徵上來講,中國傳統服裝的外形強調縱向感覺,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和筒形的袍裙。中國傳統服裝形式以前開型的大襟和對襟式樣為主。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為中國服裝的兩種基本形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叉使用,相容並蓄。
西洋服裝在樣式上有乙個演變過程,由古希臘時的披裹式到中世紀的以披裹式的非成型類衣和前開式的半成型類衣為主。中國傳統服裝的外形自衣領部位開始自然下垂,不誇張肩部,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筒形的袍裙強調縱向感覺,使著裝人體顯得修長。
而西洋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橫向感覺,常採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各種硬領、輪狀領、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和花朵以及漿過的紗料和各部位的襯墊,使服裝線條產生誇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而且從結構特徵看,無論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縫和側擺相連的一條結構線。中式服裝採用中國傳統的平面直線裁剪方法,無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鋪於地,結構簡單舒展。
西方服裝為了最終取得與三維人體相吻合的具有立體效果,多採用立體裁剪方法,立體裁剪方法視人體為多面體至少是四面體,細心對待人體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各個方面的凸凹起伏關係,利用打褶和省道處理等服裝工藝手段。
3、圖案
中西服飾在對圖案的選擇上也呈現五花八門之勢。從古到今,從高貴綢緞到民間印花布,吉祥圖樣運用極為廣泛。人們都喜歡運用各種圖案來隱喻對圖騰崇拜,表達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如龍鳳呈祥、九龍戲珠、喜鵲登梅等圖樣。
這表明中式服裝喜好運用圖案表示吉祥的祝願。
西歐服裝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
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卉圖案,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受洛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流行表現s形或旋渦形的藤草和輕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樣。野獸派的杜飛花樣、利用幾何緒視原理設計的歐普圖案等則是近代流行的圖案花樣。
上:中國服飾
下:西方服飾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到近現代,都以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主要以漢服為主,另外還有胡服、旗裝等。
「西方」,沿用了關於區域範疇的習慣稱謂,與亞洲一帶的「東方」相對。西方服裝史,即是以西歐國家為主,上溯至美索不達公尺亞和埃及的服裝發展史。西方服裝體現出與東方服裝相迥異的風格,特別是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代表了人類服裝史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
擴充套件資料:
二、導致中西方服飾差異的原因分析
1、中西服飾文化的差異
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程序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底蘊深厚的寬衣服飾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學與哲學觀念,與西方截然不同。
西方則強調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分離,明確提出主觀為我,客觀為物,「物」與「我」是相對立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們習慣於理性觀察世界和**規律,並形成一種追求自然法則以獲得真理的作法。因而,表現出以一種理性的或科學性的態度對待服飾。
2、中西方美學觀念的差異
中國服飾美學觀念表現在**造型上的是意象的結構。
這種平面的直線與曲線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適體又不完全合體,不裸露張揚也不盡力束縛,在遮體的隱約之中含蓄地顯現了流暢婉約,溫情流動的人體曲線美,造型意識是節奏化的,讓視點隨著自己的心願移動,使生命之體在寬衣的帖體與離體之間流露氣韻。
我國傳統的服裝空間造型是借「虛與實」、「明與暗」的節奏表達出來。西方的服裝空間意識是在中世紀以後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對空間的探求心理,渴望佔據更多的空間,於是增大服裝造型的體積,將服裝視為擴大自我肉體的一種工具。
這種誇張的服裝造型使人與自然整體之間,人與人的個體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觀,也反映了人與自然萬物、心靈與環境、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性。由於東方與西方不同的哲學美學觀念在服裝上創造了不同的基本造型,體現了不同的精神氣韻。
3、中西服飾文化中的著裝理念的差異
在中國傳統的社會及家庭教育中,服裝行為規範被看作是修身的乙個重要內容,並長期影響著中國人的著裝生活。人們在著裝上注重倫理內容,用服裝掩蓋人體,竭力超越人體的侷限,以達到儒家的道德要求。服裝美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神韻之美,並不強調形體。
西方服裝文化屬於多元化的範疇,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是服裝突出個性,顯示個性。
5樓:藍色調
服飾文化是一種整體文化。它是指服裝、飾物、穿著方式、裝扮,包括髮型、化妝在內的多種因素的有機整體。服飾文化是乙個民族、乙個國家文化素質的物化,是內在精神的外觀,是社會風貌的顯示。
由於歷史條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質和 文化觀念的差別,中西方的服飾文化有著較大的差別。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觀念的特色
1、善於表達形與色的含蓄
朦朦朧朧,藏而不露,隱含寓意,給人以審美的感受。這種含蓄,有時通過款式展現, 有時也可通過造型、布局、色彩、線條等手段給人以整體和諧之美。
2、注重精細的藝術手法和工藝表現
大量採用刺繡、飄帶、圖案和其它裝飾手法,表達豐富的想象,以浪漫主義情調達到現實主義的效果。
3、注重氣派穩重的氛圍效果
服裝的整體配合給人以秩序和諧美感,嚴肅莊重,美觀高雅,能起到烘托月之效,服飾文化與環境相配合,更具鮮明的時代感。
4、注重服飾文化的民族性
服飾文化是乙個民族個性的重要標誌之一。服飾作為一種民俗現象,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長期交往,服飾文化互相影響和滲透,甚至有意借鑑和模仿。
但是中華民族有自己的審美趣味,倫理道德,因而有自己的著裝規範。
5、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a、 注重營造和平統一的氣氛
孔子曰:「見人不可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時過千年,在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大一統思想指導下,中國服飾也力求穩重、平靜,有助於安寧、融洽和禮讓之先的人際關係。
b、「文質彬彬」——儒家對服飾的審美觀
文是指乙個人服飾的美,質是指乙個人資質的美。
c、「披褐懷玉」一一道家對服飾的審美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若不以論詩,而以論人,正可為道家對服飾的審美觀。
西方服飾文化觀念的特色
1、 崇尚人體美
從古希臘時代至今,西方藝術包括服飾在內,常把謳歌和顯示人體自然美當作無上的典型。因 此服飾在西方人的身上成了「副件」:女性通過裸露或掛絲盡顯其形體之美,男性則更赤裸地表現肌膚的健康和力量的強大。
2、 服裝是為了吸引異性對自己的注意
西方服飾通過對人體曲線和對某些敏感部位作裸露處理,最大限度地發揮服飾吸引力,給人以不可言狀的美感,以此產生心理效應,使人迅速進入純粹的審美境界。
3、突 出表現個性
西方人著裝重在表現自我,尋求對平衡的突破和片面性的掘進,自我設計、自我表現、自我創造而別具一格;通過著裝充分表明自我的理想境界和各種觀念,藉以標明自我。
4、 追求感官刺激
西方服飾時刻使欣賞者能頓發**,形成不尋常的感官剌激。設計大師通過精心設計,獨特的色彩搭配組合和特殊的線條分割,充分體現性的心理、生理特徵。因此在西方,**明顯的服飾比比皆是。
東西方雕塑的差異,東西方雕塑的差異100字
一 秦漢時期中西雕塑藝術的差異 秦漢時期,中國的雕塑在內容和主題上以人物為主,兼有動物和事物的雕塑。舉兩個例子,秦始皇兵馬俑是以人物為主的軍陣,中間夾雜著戰車和馬匹。漢文帝的陽陵中也出土了大量的人俑,如軍人俑 文官俑和儀仗隊俑等 另外,動物俑和事物雕塑也占有相當的比例,如豬 狗 羊 房屋等等。而古希...
東西方文明的比較,列舉古代東西方文明的差別
有時候感覺自己是一個愛胡思亂想的人,而且想的事情總是不著邊際,不切實際。對自己沒有任何益處。都這麼大的人了,還這樣,太不現實了。比如我好多年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 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是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世界,東方文明已經沒落到了博物館裡。可這話說的自己都不認同,每個國人骨子裡還是東方的傳統思想在作怪,包...
在東方女性外貌上,為什麼東西方人審美差別那麼大
消化 中國人的白不是一般的白,是在黑暗中會發光的,嚇死人的鬼白,你覺得他們黑有多醜,他們心中美白的你就有多奇葩! 寶寶17605濤九 大家的基本審美其實都是一樣的,我曾經很欠揍的問幾個老外覺得鳳姐長得怎麼樣,人家表示非常不怎麼樣。但是老外對氣質和感覺比較看重,現在國內很多女生一水的把自己搞得錐子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