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宋代蘇軾《食荔枝》: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釋義: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作者簡介: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
2樓:佼陽似火
蘇軾《食荔枝》的原文是:
《食荔枝》(shí lì zhī)
宋代: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食荔枝》宋代: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譯文: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蘆桔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作嶺南的人。
寫作背景:紹聖三年(1096)作於惠州,此題下有兩首,這裡選第二首。嶺南兩廣一帶在宋時為蠻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遷客逐臣到這裡,往往頗多哀怨嗟嘆之辭,而東坡則不然,他在這首七絕中表現出他素有的樂觀曠達、隨遇而安的精神風貌。
3樓:留飛
食荔枝二首·之二 ·蘇東坡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食荔枝》的原文是什麼?
4樓:佼陽似火
《食荔枝》(shí lì zhī)
宋代: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食荔枝》宋代: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譯文: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蘆桔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作嶺南的人。
寫作背景:紹聖三年(1096)作於惠州,此題下有兩首,這裡選第二首。嶺南兩廣一帶在宋時為蠻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遷客逐臣到這裡,往往頗多哀怨嗟嘆之辭,而東坡則不然,他在這首七絕中表現出他素有的樂觀曠達、隨遇而安的精神風貌。
古詩《食荔枝》(宋)蘇軾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地方的什麼特產?
5樓:9點說史
這首詩寫的是惠州羅浮山的特產。
《食荔枝》
宋代: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譯文: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琵琶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作嶺南的人。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紹聖三年(1096)作於惠州,此題下有兩首,這是第二首。嶺南兩廣一帶在宋時為蠻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遷客逐臣到這裡,往往頗多哀怨嗟嘆之辭,而東坡則不然,他在這首七絕中表現出他素有的樂觀曠達、隨遇而安的精神風貌,同時還表達了他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
這首詩 短短四句,就點到了枇杷(盧橘)、楊梅、荔枝三種佳果名稱,使人產生目不暇接之感。“四時春”點明土地、氣候適宜佳果出產,使人對初夏季節之外的佳果產生遐想。同時寫盡作者的主觀感受,對生活環境的滿足感與當地民眾的相得之情也躍然紙上。
“次第新”使佳果的出現富有層次感、動態感,令人對未提及的品種產生聯想、想象。第三句緊接著寫作者流連於嶺南佳果,表現其喜悅、曠達的心境。
末句“不辭長作嶺南人”直抒胸臆,因遭貶作客嶺南的悲慼感完被發現幸福源泉的喜悅感淹沒。總之,這首詩表達了東坡先生曠達的嶺南心境。
6樓:313s美男子
古詩《食荔枝》這首詩寫的是羅浮山的特產。
【名稱】:食荔枝
【體裁】:七絕
【作者】:蘇軾
【年代】:北宋
【原文】: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譯文】:
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琵琶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作嶺南的人。
7樓:匿名使用者
我福建莆田仙遊楓亭,現在還有三棵宋朝時期留傳下來的古荔枝,已受保護
蘇軾《蝶戀花》的原文與譯文,蘇軾《 蝶戀花》原文的翻譯
原文 蝶戀花 春景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註釋 花褪殘紅 殘花凋謝。天涯 指極遠的地方。笑漸不聞聲漸悄 牆外行人已漸漸聽不到牆裡盪鞦韆的女子的笑語歡聲了。多情 指牆外行人。無情...
蘇軾《蝶戀花》原文的翻譯,蘇軾《蝶戀花》的全文和解釋是什麼?
馬冉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天涯到處都長滿了茂盛的芳草。圍牆之內,少女正在盪鞦韆,發出動聽的笑聲。圍牆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忍不住想象少女盪鞦韆的歡樂場面。慢慢的,牆裡的笑聲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自己...
定風波蘇軾,蘇軾的定風波原文和譯文
蕭瑟本是兩種樂器,常用來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一般含有傷感淒涼的意思,回首向來蕭瑟處 本意是指來時的路,但是實質上暗指作者自己的經歷。所謂的哀而不傷,在這裡表現的十分明顯,這也很符合作者的性格。這首 定風波 通過描寫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 這已境況,實際上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