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飛喵某
《莊子》一則中的《逍遙遊》為莊子哲學總綱,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真正的“逍遙遊”的境界,是要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忘卻物我才能領會的到。
全文展現莊子思想的境界與理想,其中“逍遙”原是聯綿詞,但也有學者將“逍遙”解釋為“消、搖”,也就是消解、消融的意涵。
篇中點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與儒家、墨家乃至老子的理想生命型態做出分判,同時展現“莊學”的修養境界與工夫進路,以“無己”、“無功”、“無名”的工夫,消解形軀與世俗的羈鎖,達到超越的逍遙境界。
而所謂“逍遙”的境界,即是“無待”,莊子透過“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於無窮者,彼且惡待之”加以豁顯,而託寓“藐姑射之山之神人”呈現這樣的高遠形象。
篇首以大荒無稽的寓言“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開始,透過鵬鳥與蜩、學鳩的對比,點出生命境界的不同,大鵬鳥可以“摶扶搖羊角而直上者九萬里”,飛到南冥。
而像斥鴳之類的小鳥,所能飛到的不過數仞之間而已。藉此點出“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的“小大之辨”。而其中小與大的境界差別,正在於“有待”與“無待”,亦即能否超脫外在事物的負累,甚至進而超越大與小的差別。
莊子在篇中還藉由堯要讓位給許由的寓言,指出“聖人無名”的觀點。須知,此處的聖人指許由而非堯。
莊子推崇的是許由無視名位辭而不受的態度,暗中批判了作為儒家精神偶像的堯以名位為重、用最高的名位來匹配最有德之人的思想。
最後透過魏王贈給惠施的大瓠瓜,點出世俗之人都受困於有用無用的刻板思考,反而無法見到生命的真實樣貌,彰顯生命最適切的“大用”。
2樓:介高歌召元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
而且還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萬世不竭”,就是數學裡的極限思想。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3樓:匿名使用者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第一篇,《莊子》一則的中心思想是說:人應當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活動。這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實的影響和制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逍遙”的人生觀;蘊含了自己對理想的熱烈追求。
4樓:匿名使用者
莊子就是想讓人們瞭解道,但是道是什麼這個東西很難理解,因為道不能用語言和文字表達,用語言和文字表達的就不是道,所以道只能靠自己去悟。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像你去學手藝一樣師傅不可能跟你說一遍你就會做了,你要考你自己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動手才會明白你學的這個東西的精髓所在。莊子的道也是這樣的,它並不能將道的精髓寫出來,它只能起到一個引導作用,真正都東西要靠你自己去感悟了。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5樓:半飽主義
1.哲學思想
(1)其宇宙觀和認識論。莊子沒有專論宇宙觀的文章,只在《大宗師》和《齊物論》兩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師》中說: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大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對道的解釋,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學說繼承下來。他明確地闡述了道的本質作用:
“道”是“有情有信”,但卻“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道”是宇宙的本體,產生萬物的根源,道是超時間、空間的絕對,“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道的作用特別大,它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認為道的本質是物質的,是混濁狀態的“氣”,而這“氣”沒有固定的形態,叫做“無”。這種物質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
莊周的道,實際上是指主觀意識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莊子》還講到“道”可生萬物,對宇宙形成進行了探索。在《天運》篇中舉出了天地執行,日月其爭,雲雨轉換等自然現象,提出了大量的物與物的執行問題,但最後解釋為物的產生歸於道了。最終把物說成了一種精神的東西。
什麼是精神,什麼是物質,有時可以合而為一,沒有什麼區別。莊周還認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毀滅。“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他把“物有分”,和“齊生死”化為一體,說明了他的觀點的一致性。
《莊子》在《追逐遊》、《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還闡述了“無己”、“無功”和“無名”的概念。“無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虛幻的。在頭腦中忘掉一切外物,連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無功”、“無名”就是反對人們追求功名利祿。
此外,在其哲學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無為”。具體講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沒有比無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順物而動,隨天而行,無為而治,萬物才會升騰。
他舉例說,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無慾望,無所作為,天下財富足。君主只有運用無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說: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不處於帝王職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質)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隱士)服,以此進為(做官)而撫世(統治人民),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統一)。”這段話說明,不絕對反對功名.而把“無為”當作最大的功名。
《莊子》書中從“無”的論點出發,進而又否認是非、大小、貴賤,有用無用的區別。所以世間也就沒有了對錯之分,沒有客觀標準判斷是非。《齊物論》中說: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是典型的相對論觀點。
從上述可見,《莊子》“道”可以生萬物,萬物最終化為烏有。從不可體察的道產生了世間不可認識的萬物,最後達到“無待”,達到了絕對的“無”。
《莊子》書中哲學主體“無為而治”屬唯心主義範疇,是一種消極的治世思想。但在莊周所處的時代,面對醜惡和汙濁的社會現象,憤恨當世,找尋不到擺脫現實的道路,只好憑命由天了。
(2)《莊子》書中的辯證法思想極為深刻,這也是其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首先,認為事物的變化在於自身運動。在《天道》篇中說:
“天道運(運動)而無所積(停滯),故萬物成(生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歸附);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指出天道的運動,王道的運動是時刻不停的。而運動的動力在自身。
在《秋水》篇中說:“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莊子》中深刻地認識到了天地、王道、人、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
《莊子》書中的對立統一觀點,認為事物存在著矛盾的對立統一。在《在宥》、《秋水》、《則陽》、《齊物論》中均有揭示這種規律的論述,“於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因為矛盾雙方的鬥爭,推動了事物的發展,所以“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故日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則陽》中又說:“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
”認為安與危、是與非、生與死、緩與急等都是對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書中還說明了事物在對立統一中還可以互相轉化的原理。其中—條認為轉化是由量變到質變的變化。
在《則陽》中說:“是故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大人合併而為公。”從量化的轉變看到了質變。
在《人間世》篇裡又談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轉化。且以巧鬥力者(憑藉智巧角力取勝),始乎陽(開始用公開辦法),常卒乎陰(最後就用祕密的辦法),泰至則多奇巧(用異乎尋常的詭計);以禮飲酒者.始乎治(有規距),常卒於亂(飲多了亂了規矩),泰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一切都是這樣),始乎諒(誠實),常卒於鄙(險惡);其作始也簡(微小),其將畢也必巨(巨大)。
”意思是說:以巧鬥力,開始正大光明,最後是以陰謀決勝負,多用奇巧之計謀。以禮飲酒,開始飲酒有規矩,最後常以亂告終。
大至多有奇樂,樂極、昏醉,則亂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樣,開始於尊貴,必將以鄙棄告終。這些論述雖然還在神祕虛無主義“道”的支配下,但卻具有了明確的辯證法因素。
2.倫理思想
《莊子》在談道德時,用不少篇幅講到人與天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繼承了孔子的宿命論傾向,拋棄了強調人事的思想,同時否定了老子所承認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從而建立了自己的倫理道德觀點。
書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師》中說:“天與人不相勝也”。
即天則人,人則天,兩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因為天人合一,進而認為,真人之所以與眾不同,置生死於度外,因為他懂得這些全是天的遠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順之,而不可能更改。
《莊子》認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變天的。只有認識了一切事物的發生,而且都是必然發生的,才可對任何事物變化,都不動激情。
基於上述觀點《莊子》提出了自己對人性的看法,“同乎無知,其德不高;同乎無慾,是為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莊子所說的“素樸”就是對人性的回答。其內容就是無知無慾的自然狀態。
同這種無知無慾的自然狀態相對立的便是社會的法度、禮義、規範,這種對立的東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羈絆對烈馬的束縛一樣。於是他主張要消除對迴歸自然本性的干擾,復歸到純真無為的自然性中來。
既然人性屬自然屬性,同自然沒有差別,那麼人就應該回歸自然,應該保持內心中的寧寧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遙自由。
《莊子》提出的處世哲學,就是順其自然,為人做事不偏不倚。《秋水》篇中說:“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
動不為利(舉動並非有利於人),不賤門隸(但也不賤視家奴);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做事無須藉助人),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賤**(不以**為卑賤);行殊乎俗,不多闢異(標新立異);為在從眾(隨俗),不賤佞諂(向人獻媚)。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勉勵),戮恥不足以為辱(差恥);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量度)”。
意思就是要求人們做事不偏不倚,不去傷害人們,也不去施捨,不與別人爭榮譽、財物,也不辭讓,不憑藉別人幫助,自食其力,行為與世人不同,也不讚揚古怪的人。《莊子》主張的處世哲學是“中道”。為什麼採取“中道”?
因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他知道樹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飲完。要人們效仿意怠烏,飛行時不領先,退卻時不落後,棲息時夾在中間,因此同夥不排斥它,別人不傷害它。
《莊子》“無為”的思想貫徹於整個人生哲學中。認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無所謂喜、怒、哀、樂。
在《天地》篇裡要求人們做到“壽而不悅,夭而不悲,通達不以為榮,窮困不以為醜。”《庚桑楚》中又說:“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
總之要求人們要象嬰兒那樣無知,忘掉自身,丟掉各種慾望,茫茫然彷徨於塵世之外,逍遙在無所事事之中。
不過,《莊子》書中追求的“中道”“無為”同庸俗的宿命論有所不問。雖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但不完全把人歸於自然,而聽天由命。他也提出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莊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體之死。
宗教觀念是身體已死而靈魂不死,而莊子提的是身體存在而靈魂已死。所以在《田子方》明確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見,莊子注重的是心死的問題,他害怕沒有追求,害怕心早死於身。
3.莊子的無神論思想
周代,春秋時期天命神鬼的觀念很深,莊子毅然發起對傳統觀念的衝擊是特別可貴的。首先,莊子把“天”剝奪過來,賦予自然的含義,在《大宗師》中談到了“天”的問題。說,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識。
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萬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養護精神,享受自然賦予的壽命,這是極高明的智慧。《莊子大宗師》中所說的“天”實際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莊子》書中貫穿整體的是“天與人一體”“通天下一氣耳”等,這事實上已經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著無神論邁進。在《知北遊》中說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認為人的生死,只不過是氣的聚散,沒有什麼靈魂存在。
莊周本人臨死時,提出厚葬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因為人從自然中分離而又最終歸於自然。
《莊子》書中也有反映神不滅的思想內容。在《大宗師》、《寓言》、《知北遊》、《養生主》《德充符》等許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滅問題。《大宗師》中說:
“夫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意為人的肉體會有變化,但精神沒有損傷,精神可以不斷變易身體,而沒有真正的死亡。
《莊子》一書中,一方面具有無神論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一方面又有神不滅的思想。一是唯物主義的。
一是唯心主義的。有的學者解釋說,莊子思想形成和發展是有層次的,其整個思想體系中沒有取得一致。這種矛盾現象,只要我們把莊子放到那個歷史時期的範圍裡,對社會政治,人們的觀念做具體的分析,就不難解決了
莊子繼承並發展了什麼思想,莊子傳承並發展了什麼思想
戴起雲翟癸 莊子繼承和發展和老子的思想,屬於百家爭鳴中的道家一派。 枝淑蘭代戌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所以道家思想又被稱為老莊思想。 商玉枝弭甲 孟子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從時代特徵出發,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詮釋,在基本遵循孔子論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學說的精神品格,從而發展孔子所創立...
哪一則典故反映莊子具備一定的以理化情的能力
莊子鼓盆 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鼓,擊。盆,瓦盆。莊子 至樂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
《莊子》中的「在宥」是什麼意思,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莊子 在宥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郭象注 宥使自在則治,治之則亂也。成玄英疏 宥,寬也。在,自在也 寓言 雲,聞諸賢聖任物自在寬宥,即天下清謐。後因以 在宥 指任物自在,無為而化。多用以讚美帝王的 仁政 德化 在宥 指任物自在,無為而化,多用以讚美帝王的 仁政 德化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1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