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的缺失是什麼

時間 2021-08-11 17:37:27

1樓:匿名使用者

缺失的是技術化的思維方式。

2樓:付正山

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的缺失是辯證思維:矛盾統一規律下的中庸思想,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是什麼呢?是“中”,“中”又是什麼呢?自己悟去!

西方哲學思維方式以亞里思多德的“排中律”(要麼是要麼不是)為標誌演繹下來,以判斷性思維(肯定式)的方式最終與科學對接。

3樓:匿名使用者

邏輯思維和終極價值關懷。

諸子百家裡面,唯一稱得上思考過這個問題的聖賢,只有老子一個人而已。

大部分傳統哲學都在現世中尋求如果構建美好社會這一核心來論述問題。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的缺點是分析方法的薄弱,科學分析差些,邏輯分析不及西方哲學家和科學家。當然也有些哲學家的著作在分析和綜合上差些,如:《論語》,只言片段,只是某些語錄中體現出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誇大樸素辯證法的主觀隨意性,缺乏冷靜客觀的科學態度和嚴謹致密的分析方法,以價值判斷代替事實判斷。

中國傳統中缺少邏輯思維,總頓悟而輕證明,重歸納而少演繹,長於綜合而短分析,思維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是哪五個方面

5樓:匿名使用者

分析不是張岱年在《中國思維

偏向》中指出的中國傳統思維特徵.  張岱內年(1909-2023年),曾容用名宇同,別名季同,河北獻縣人。中國現代哲學家、哲學史家。

張岱年於202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任教於清華大學哲學系,後任私立中國大學講師、副教授,清華大學副教授、教授。2023年後,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思想文化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2023年後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名譽會長。

中國古代哲學對傳統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有什麼影響? 5

6樓:匿名使用者

思維方式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的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或思維慣性,是一種相對定型化的思維活動樣式,結構和過程。中西傳統思維方式的差異是作為文化深層結構的差異,由於中西方民族各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產活動方式和發展水平,反映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不同深深影響了本民族的思維和科學文化沿著不同的道路發展,我們從整體上很難分辨其孰優孰劣,只能從它們各自的利弊來分析。

1、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徵及利弊

(1)以“人本”為邏輯出發點,具有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以人為一切價值的出發點與源泉,以人為尺度與標準去疏解、衡量一切價值的精神。由於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以血緣關係為主的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倫本位的文化基調,因而反映在思維方式上就表現為以“人本”為邏輯出發點,即以人為萬物之本,從自身的特點出發去考察萬物,於是在認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價值體悟物的價值,以人的規律來取代物的規律,因而,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現在價值判斷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

這種思維特徵的優勢是注重對人類自身的求索,推動社會倫理道德,社會治理,人文學科等方面的發展,能促進人際關係的溝通與融合,易於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弊端是忽視對外界的探索,思維易於走向封閉化,即將主體自身作為認識的出發點,物件乃至目的,在某種程式上抹殺了物件的客觀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傾向,因而不具備很強的發展後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對科學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這也是近代以來中國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體統一。這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它從整體原則出發,強調事物的相互聯絡和整體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諧統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諧”,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內部結構。

這種思維方式視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事為有機整體,使人能下化萬物,上參天地,並通過自己的行為制天命而用之,這就能使人們從整體上,全域性上把握客體。這一獨特的思維方式對於保持人類的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的協調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醫學、軍事、農業、藝術四大實用文化之所以能領先於世界,無不受益於中國傳統思維的整體性。

但這種籠統的整體直觀是主客體不分的,客體的形象與屬性、特徵與主體的主觀體驗和神祕的情感融為一體,這就限制了主體對客體的客觀描述,且這種整體缺乏對部分的精確分析,缺乏科學實驗的基礎,因而具有明確的模糊性和籠統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3)偏重直覺體驗。由整體性思維方式所決定,中國傳統思維把體驗視為高於理性思辨的一種認識本體的主要方式,它在本質上是一種直覺思維,這種思維的特點在於,它不須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不須對外界事物進行分析,也不須經驗的積累,而是完全憑籍主體的自覺認可、內心體驗,在瞬間把握事物的本質。老子的“滌除玄覽”,莊子的“以明、見獨”,孟子的“盡心、知性”乃至佛教的“頓悟”和後來程朱的“格物致知”,陸王的“求理於吾心”等等,都具有直覺思維的特點,直覺思維的本質和規律是知、情、意的高度統一,是悟性、意志和情感的內在聯絡。

直覺思維較之邏輯思維的一個優勢是,它能夠有效地突破認識的程式化,為思維的發揮提供靈活的想象空間,對於倫理學、美學和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弊端是:這種重靈感、輕邏輯,重體驗、輕思辨,重直覺、輕論證的思維方式,容易導致思維的模糊和不嚴密,不利於思維向形式化,定量化發展,妨礙自然科學的發展,容易導致經驗主義,教條主義。

(4)崇尚中庸調和,具有辯證性。中國傳統思維強調矛盾雙方的聯絡和統一。如老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長、長短相形、高下相盈”,“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程顥的“物極必反”,朱熹的“一中生兩”等論述都表明,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所有對立的兩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轉化的,體現了辯證法思想。。

但是,這種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存在一個重大缺陷。這就是以追求和解、協調、統一為目的,講求不偏不倚的中庸哲學,崇尚矛盾的調和統一,不注重矛盾對立面之間的差異、排斥、鬥爭,這種尚同不尚異、尚統不尚變的中庸思維優勢是有利於人們和睦相處,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人類的和平發展,使得古代中國人在政治、經濟、軍事、中醫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弊端是從片面追求和誇大矛盾的同一性,忽視鬥爭性,不符合科學辯證法的精神,容易導致思想的封閉保守,阻礙新事物,新思想的產生,它在一定程度上鑄成了中華民族中正持平、均衡保守、循規蹈矩的民族性格和缺少進取、創新的民族精神。

7樓:匿名使用者

植入了中國人民的心中,千萬代受其影響

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及傳統思維方式,傳統文化內涵

8樓:小錦蓮蓮

其實,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覺得傳統文化蠻霸道的,為什麼說霸道?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古人已經把能說的都說了,我們後代只能做做解釋了(原話不是這樣的)。

很其實說到特點,可以很沒特點,因為所有的特點都可以並存;說到思維方式,可以沒有思維方式,因為所有的思維方式都可以接受。總體而言,包容性太強,若不是當年鬧的太厲害,剛好又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今天也不會鬧到現在這樣。看看小本本和小韓韓就知道了,有些時候對現在這種狀況還是有些哭笑不得的。

不過或許也是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有今天的成就,只是再這樣下去,我們會吃不消,這也是為了走得更遠吧。

畢竟到現在為止,縱觀各國文化,除了中華文明以外,還沒有那個文明可以解決現在的所有問題,而沒有後遺症。當然,如果中國人覺得中國人不需要,那也沒有辦法了。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傳統就是沒有傳統,不破不立,一切都可以重來!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是一元的

古希臘哲學與中國先秦哲學的不同導致了什麼?

11樓:隋羽

你是問歷史題麼?這道題分值是不是很小?這個問題要詳細說很複雜,但我曾經做過一道類似的題,參***只有四個字:分道揚鑣

12樓:匿名使用者

導致中西經濟形式不同,政治制度不同

古希臘哲學主要是一元論,中國傳統哲學也是一元論,為什麼……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從歷史來看,在希臘哲學起源的時候,大約在公元前7、8世紀,希臘各城邦部落開始融合,思想碰撞激烈,人們就開始了對各種思想包括宗教的思考和比較,這個大融合進行了幾百年左右,這個時候希臘還屬於一個比較鬆散的聯盟聯邦性質國家,統治者對思想的控制力度並不足夠,哲學思想的發展比較自由。而後希臘進入**,就像我們知道的那樣,整個歐洲幾乎沒有出現過延續幾百年的大帝國,甚至羅馬帝國也僅僅是名義上在維持著統一。羅馬帝國滅亡後,進入中世紀,也是歐洲封建社會的開始,比中國晚了幾百年。

由於宗教和戰爭等原因,這個時期歐洲的社會和思想發展都處於停滯狀態,由於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治制度,後來有了文藝復興,而後不可收拾,然後有啟蒙運動,然後有工業革命……

而中國,從歷史上來看,一直是一個民族佔絕對主導位置,從夏商周,一直是諸侯國在一個統治核心下的狀態,相互之間戰爭不多,交流不少,而且因為都是同一民族,思想的碰撞並不激烈。後來的春秋戰國,處於奴隸制滅亡階段,哲學思想發展較快,出現了百家爭鳴。隨後秦始皇搞定全國,統一了,焚書坑儒大家都知道了,然後又獨尊儒術,然後漢唐魏晉玄學、經學,然後宋明理學……中國的封建制度是最發達的,也是對思想控制最嚴的,所以中國從秦漢之後只有理學,不讓人思考。。。

道家改行煉丹。。。停滯了!其實當時老子“道”的理論遠比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學說先進。

具體說,最早的一元論應該更早,周文王寫易經,陰陽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元論。

囉嗦了半天,簡單的說,古希臘哲學:多民族融合發生不同思想的碰撞;歐洲始終沒有出現嚴密的統治手段,而且全歐洲一直就沒斷過戰爭,對思想控制力度不夠,每次戰爭之後的融合和碰撞使思想的不斷交流比較容易產生。中國哲學:

中國一直是一個民族佔據對優勢,相互交流不少但沒有太大差異,思考也就不夠,後來很早就確立封建制,形成了嚴密的統治手段,只有儒學理學,思辨的東西發展不起來。

更正一下你的提問,中國哲學絕對是理性主義的,只是思辨的東西后來沒了。辯還是不少的,思始終有點不夠。

14樓:木姑娘出嫁吧

發展是不同的,一元論是舶來品的

中國哲學後來的體系都是按照西方哲學來發展的使得中國哲學有點混亂

15樓:望月佳時

你雖然知道“一元論”這個詞,卻不知道一元論是什麼。一元論本身並不代表究竟是什麼發展方向,有沒有所謂“理性思維”並不是由一元論還是多元論決定的。

古希臘的“一元論”的“一元”,是對世界本源的追求,是對本體論的**。

而中傳統的一元論是對於“道”(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而已)的追求。這是兩個不同的事物,過程和結果怎麼可能一樣呢?

而且古希臘的本體論,充滿對世界的認知追求和**,最終自然科學也就是從這些追求中分離出來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是怎樣的

釐 1 洞悉世界的強烈願望使得哲學家試圖把這種反思上升為系統的理論,從而以精闢的方式解釋萬事萬物,所以給人以深奧之感.2 零星的反思上升為系統理論的思索和求證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要受到自身智力體力 生存條件 生活常識 社會意識等方面的束縛甚至身心 要能忍受這些痛苦並堅持自己的思想,非處於痴迷甚至瘋癲...

中國傳統喪葬文化是怎樣的,風水觀對中國傳統喪葬文化有哪些影響

喪葬文化,是與死亡相關的人類創造的社群活動中多種特質文化的複合體,其涵蓋內容涉及實物 信仰 心理 倫理 道德 藝術,由此而延伸形成了諸如臨終關懷 遺囑文化 死亡教育 死亡觀念 殯儀習俗 喪儀文化 葬文化 祭祀文化 葬儀經濟 殯葬科技以及其它有關活動等。中國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 葬式...

中國傳統法律的特點是如何形成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怎樣形成的

趙文星空絮雨 新中國法產生的特點 1.新中國法的產生和以往法的產生是不一樣的。它不是在舊的社會內部產生的,而是憑藉著自己新建立的政權作用之下產生的。2.新中國法產生的特點 它是由根據地法發展而來的 它是與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相聯絡的 它的本質是體現人民的意志的。 與你天涯共此時 首先需要弄明白的兩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