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善良的小煢
翻譯:一個人獨處,在無人看見的地方要警惕謹慎,在無人聽到的時候要格外戒懼,因為不正當的情慾容易在隱晦之處表現出來,不好的意念在細微之時容易顯露出來,所以君子更應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把不正當的慾望、意念在萌芽狀態剋制住。其要求人戒慎自守,對不正當的情慾加以節制,自覺地遵從道德準則為人行事。
寓意:作者是在點醒體道的君子,對於這偉大的天道,即使在眾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謹慎儆戒,而不可以有一時的疏忽大意。即便在眾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是一樣。
這樣,無論是在人前,還是在人後,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養,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否則,是不會在德性的修養上有真正的進步的。
“莫見乎隱”,“見”應作”現”講,即顯現。見是顯現在外的外在,隱是指內心的實質。“慎獨”即謹慎獨處之時,道貴在個人的刻意培養,也貴在個人的自覺省察,在那幽暗的地方,雖然別人看不到,但體道者自己卻應清醒地認識到:
這是天下最容易發現的。同樣,那些細微的事情也是最易於被人發現的:因為人的思想與行為無論怎樣遮掩,終會被人發現,體道的君子為了這個原因,對於獨知的境地,尤其謹慎小心,甚至於要超過在人前的謹慎。
這便是自修的真正境界。 “慎其獨”,重要的不是要學人不要“獨處”,而是要學人在獨處的時候,能夠自我把持得住。
拓展資料:
慎獨的歷史和人們的見解
馬王堆帛書及郭店竹簡《五行》中亦大講“君子必慎其獨”。
劉向《說苑·敬慎》雲: “存亡禍福,其要在身,聖人重誡,敬慎所忽”。
宋明理學中直接講“慎獨”二字。鄭玄注《中庸》,把“慎其獨”解釋為“慎其閒居之所為”。梁漱溟先生認為“儒家之學只是一個慎獨”。朱熹則認為“獨”是“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地”。
古人云:“不知榮辱無以為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知榮辱、懂行止,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取捨、識大體、合規範、守道德。
明辯是非、劃清善惡、美醜的界限,並不難,難的是能不能做到“慎獨”。
《禮記·中庸》中言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也就是說:
於最隱密的言行上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於最微小的事最能顯示一個人的靈魂。《禮記·禮器》說: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
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莊子·大宗師》說: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後漢書·楊震傳》:王密在昌邑做縣令,為了官運亨通步步高昇,他始終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恰巧朝廷派來的新任太守楊震和王密多少有些交情。
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豈能錯過?王密立刻跑去拉攏關係,他不惜血本,竟拎著十斤**公然行賄,楊震憤憤地質問:“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毫不臉紅地答道:“暮夜,無知得。”意思是並非光天化日眾目睽睽,我送禮您收錢的事兒誰會知道呢?
楊震既是正人君子,又是清官廉吏,他**受得了這番侮辱?立刻寸步不讓地挖苦說:“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
” “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的醜事,不但法紀難容,連上天都要報復你!楊震由此獲得“四知太守”的雅號!
2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說,對於“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遏人慾於將萌,而不使其滋長於隱微之中,謹言慎行,追求道德規範”。
出自《中庸》,作者是在點醒體道的君子,對於這偉大的天道,即使在眾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謹慎儆戒,而不可以有一時的疏忽大意。即便在眾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是一樣。這樣,無論是在人前,還是在人後,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養,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後一套。
否則,是不會在德性的修養上有真正的進步的。“莫見乎隱”,“見”應作”現”講,即顯現。見是顯現在外的外在,隱是指內心的實質。
“慎獨”即謹慎獨處之時,道貴在個人的刻意培養,也貴在個人的自覺省察,在那幽暗的地方,雖然別人看不到,但體道者自己卻應清醒地認識到:這是天下最容易發現的。同樣,那些細微的事情也是最易於被人發現的:
因為人的思想與行為無論怎樣遮掩,終會被人發現,體道的君子為了這個原因,對於獨知的境地,尤其謹慎小心,甚至於要超過在人前的謹慎。這便是自修的真正境界。 “慎其獨”,重要的不是要學人不要“獨處”,而是要學人在獨處的時候,能夠自我把持得住。
3樓:白樺林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翻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謝謝~
4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萬物便生長繁育。
出處:《禮記》第三十一篇——戰國·子思
擴充套件資料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意義。
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2、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
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3、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引自月牙山人《中華心法》
中庸的把握心得:動中取恆,靜中就重。不辭中道,不偏不易。 強為之名曰道,強為之形曰一。世人為勸向上,多取正義,然而道若為物,其形為一。
5樓:遲日風
君子就是在別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謹慎小心;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隱祕的事情,沒有不被人發現的;細微的事情,沒有不被顯露出來的,所以,君子在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謹慎警惕。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作何解釋?
6樓:文化永生
這句話的意思是: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出處:《中庸·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可離開的就不是道。
因此,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隱蔽時也會被人發現,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慎重。
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合幹法度,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了。
7樓:寶格格
駕馭本性的道啊,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駕馭本性的道啊,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束縛,都不能稱之為道.換句話說,約束我本性的東西有兩種,一種是時刻不能離開的,一旦離開本性就會迷失;另一種是可以離開的,這種可以離開的約束不能稱為道.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語出,意思是說道(儒家所謂道與道家的道是不同的,儒家的道是指遵守仁義禮智信,在道德上為人楷模)是不能夠離開片刻的,離開了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戒謹慎,在人家還沒聽聞時也常唯恐有失.
這是形容君子言行謹慎用以勸誡眾人的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9樓:皓月千里長空
要容忍朋友的一些小毛病才可以長久的處下去。
10樓:匿名使用者
語出《禮記 中庸》,意思是說道(儒家所謂道與道家的道是不同的,儒家的道是指遵守仁義禮智信,在道德上為人楷模)是不能夠離開片刻的,離開了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戒謹慎,在人家還沒聽聞時也常唯恐有失.
這是形容君子言行謹慎用以勸誡眾人的意思.
11樓:匿名使用者
駕馭本性的道啊,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束縛,都不能稱之為道。換句話說,約束我本性的東西有兩種,一種是時刻不能離開的,一旦離開本性就會迷失;另一種是可以離開的,這種可以離開的約束不能稱為道。。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
12樓:苦尋道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結合全文來看意思就是一個君子要在一個人的時候和在大眾面前時候的表現一樣光明磊落,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嚴於律己不做不該做的事這是行為上的表現,也就是戒慎乎其所不睹。。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也不亂說,不說不該說的話,不因為沒人看到聽到就放縱自己的言行,天知地知我知何謂無知,這是儒家修身的基礎
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君子何患無兄弟乎怎麼翻譯啊
翻譯 司馬牛憂愁地說 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 我聽說過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這段話出自於春秋孔子的 論語 顏淵篇 原文 司馬牛憂曰 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 商聞之矣 ...
指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君子乎可以為師矣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古今異義詞並解釋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愉快嗎?現在這句話常被用以對遠道而來的朋友表示歡迎。 雲遮世說的生活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 下士 男子,東漢以後 亦泛指平民百姓。左傳 昭公六年 匹夫為善,民猶則之,況國君乎?韓非子 有度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漢 班固 白虎通 爵 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與其妻為...
君子未見由之政,而三稱其善,其善可得聞乎,什麼意思
君子沒有見到子由施政,而多次讚揚他施政好,他施政的優秀可以知道。翻譯下面文言語段劃線句子齊宣王問曰 齊桓 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 見譯文齊宣王問 孟子 齊桓公 晉文公 稱霸 的事,你可以講給我 可以聽聽嗎?孟子回答說 孔子的學生中沒有談到齊桓公 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後世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