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殊途同歸,但,老子只留給世人5000言。釋迦留下了三藏十二部。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你先要有個疑問:“我是誰?”如果你內心深處真起了這個大疑問,那就往下看:
你所懷疑的那個東西,深藏於你的精神世界,語言邏輯觸及不到,所以表達不出來。它是你的“自性”,就是禪宗所謂的本來面目。達摩初祖血脈輪中說“生而知之,萬中稀有”,但不是沒有。
恭喜你,你是其中一個,只是你不知道這個是什麼。它是萬有之源,眾生來處,老子稱之曰“道”,寂兮渺兮,渾然無物;釋迦稱為“佛性”:眾生俱有金剛佛性,只緣迷故,不能證得!
認物為己,生死流轉;耶穌稱為上帝,走遍天涯海角,你離不開它半步,仁慈的主,上帝與你同在!然而,這個東西沒法教也沒法學,純粹心法。一個聲音被你聽見,很清晰,很逼真,是不是感覺很奇妙?
反聞聞自性、反觀觀自性,見(看見)見(見性)之時,見非是見。見尤離見,見不能及。
你所感知的一切外物包括心行,都是自性本源上漂浮的塵影,就像灰塵漂浮在虛空中,有生滅,有來去,有變化,有生老病死,是為無常。而你的自性本源寂然不動,就像虛空,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是為真常。而我們平時迷失於塵影而忘記了虛空。
禪宗說:“修證既不無,汙染即不得”,“只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守於真常而棄無常,就是修行之道。
所謂棄守並非外在行為,而是內心裡淡化塵影對自己的影響,做到不被它牽著鼻子走,做回自己真正的主人。三言兩語說不清楚,建議你看古人的書。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千江有水千江月,眾生是同一心源的。自己去體悟吧!
2樓:匿名使用者
佛學與道學皆屬學術,學佛與學道才是正解。
3樓:可愛的你傻的可憐
佛學跟道學 有很大的區別!佛學是教人智慧 而道學沒這個能力!
如何正確對待道學與佛學
4樓:火紋玉
二者在理論體系是不同的 因為道學屬於本體論 而佛學是無我論
二者在思想方法是一樣的 都有教導人向善 出離世間苦難的 宗旨思想
5樓:火之勢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儒學 / 佛學 / 道學 佛陀與常說的神究竟有什麼區別
6樓:匿名使用者
他們都在說同樣的一件事情,只是用的方式說法語言不同而已。所以說唯一的區別就是表達方式。
7樓:煩惱即菩提
佛學不承認有神,而是六道眾生。
道和佛的區別
8樓:莫文靈雲南
儒釋道三家之別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
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
儒家如小學、道家如中學、佛家如大學——宣化上人語。
儒家如糧店、道家如藥店、佛家如百貨商店——南懷瑾先生語。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
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
儒家表現於禮、道家表現於真、佛家表現於戒。
儒家執於境、道家執於心、佛家心境雙亡。
三家雖別,但共同構成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學
出世與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現代人的人生觀中均有相關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區別。
1。現代人如果常說:用出世的態度或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
這主要是態度方面的,或者說是世界觀與人生觀。就是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出的關係,要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關係、成敗、對錯等做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則。
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的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
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閒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髮要脫離地球一樣。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
就拿道家的莊子的思想來說吧,又何嘗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於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是白熱化了。
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談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門、清心寡慾、萬世皆空;“入世”——步入煩世、宣揚佛法、弘揚文化。
小乘佛法講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捨棄身外之物,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出世的終極目標在於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脫。與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講求入世,通過入世修行,教化大眾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這主要是由於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所導致的,小乘佛法認為,人性本惡,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悟”,通過離開罪惡的塵世進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惡根,成就善果,這是一種悲觀消極的態度。
大乘佛法認為,人性本善,只是世間充滿苦難,迷失了眾生的本性,可以通過渡化,勸人行善,讓眾生擺脫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隉磐成正果。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說,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兩項差不多。如儒家講氣節。不以財富、權力、聲望為追求目標,而講修身、養德、濟世。這是出世觀和入世觀的統一。由他人總結體會
儒家是一種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種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說,什麼事情你要干預,你要參與,要認真,要投入;倡導進取的人生, 奮鬥的人生,拼搏的,競爭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說,要超然通達,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盾的理論其實是對立並統一的。我想人們應當有積極的生活,進取的態度,可是,也同樣要用一個平常心,一個坦誠的心境。這樣,人生才能過得快樂,灑脫。
瀟灑走一回。對待事業如此,對待感情也應如此,何必呢。以出世之心,為入世之事。
請問能同進學習佛學與道學嗎?
9樓:我是嬰兒臉
可以,需要有一名明師指導你。其實道家的修煉,也在修心,跟佛家一模一樣的。你要是沒有**,可以看看振霖法師講的元始天尊四十九章,他是任何宗派都能講的,豆瓣有講經記錄,您搜素一下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樣的話推薦你先讀一讀生命禪院的《禪院文集》,生命禪院已將佛、道納入了一個渾沌體系。
11樓:常有玉
只要你想學,會有人為你指點迷津
12樓:煩惱即菩提
可以,但最好先學佛經,明心見性。
道德經可以看。
13樓:匿名使用者
喜歡學便是。興趣五花八門,才更容易找到特長。
佛和道的區別,佛道與仙道的區別?
中國旭 道家 氣功,煉丹,學符咒.現存的最大道教派別 天一道 茅山道 全真道 辰州道 其中天一道和茅山道相似,以符咒行氣為主,可以在家修行 簡單說可以結婚 主要供奉太上和鬥姥 全真和辰州道派以煉丹和修煉氣功為主.主要重盛玉皇和王母 以上是道家略說 佛教,相信人為一切之主,一切唯心造.講究脫離輪迴,清...
佛與道的區別
請問在哲學範疇內佛與道的區別是什麼?其實道與佛的區別,主要在於對宇宙認識上的方法不同 所謂 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說 道 並非我們口頭上所說的那個樣子,更不是 道教 所幻想的所謂神仙。老子所說的道,實際上就是宇宙的客觀存在,其存在的形式就是陰陽之間的對立,互補,互相轉化。由於陰陽始終是互動的,所以莊子...
dt和it的區別有哪些,DT與IT的區別是什麼?
馬雲說過,二者的區別在於,it時代以 我 為中心,dt時代則以 別人 為中心,讓別人更強大,開放和承擔更多的責任。it時代與dt時代區別是什麼 it時代與dt時代區別為 解決物件不同 重心不同 技術不同。一 解決物件不同 1 it時代 it時代的解決物件為使用者獲取資訊的不對稱,最終目的是降低獲取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