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數學老師
從結構上看,一篇讀後感至少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和特點;二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三是讀後的感想和體會。即一是說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據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發,重點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點是「讀」。「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
所以,要寫讀後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認真思考。讀後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
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 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
所以,寫讀後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絡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麼,反對些什麼,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並把它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點。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他們都寫出來。讀後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是書評,不能全面地介紹和評價作品。
因此,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和不與事例掛鉤等弊病 。
怎樣才能抓住重點呢?
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後感,就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覆想,反覆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於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第四,要真實自然。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啟發。
從表現手法上看,讀後感多用夾敘夾議,必要時借助抒情的方法。敘述是聯絡實際擺事實。議論是談感想,講道理。
抒情是表達讀後的激情。敘述的語言要概括簡潔,議論要準確,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體,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口號。
從表現形式上看,也有兩種:一種是聯絡實際說明道理的。這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和具體生動的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乙個道理的正確性,把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動活潑。
另一種是從研究理論的角度出發,闡發意義。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闡明乙個較難理解的思想觀點,或估價一部作品的思想意義。它的作用是從理論上幫助讀者加深對原文的理解。
這一種讀後感的重點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論性較強,一定要注意關照議**論點鮮明、論據典型、中心明確突出等特點。
君子在我身邊 讀後感
2樓:匿名使用者
每天一種新感覺初中,乙個多夢的時代。在小學生看來,初中是一段色彩繽紛的時光,在高中生看來,初中是一篇快活的青春奏鳴曲,而在我看來,初中無疑是一段酸甜苦辣的濃縮。酸作業多的要命,上課困的要死,這已成初一新生雷打不動的真理。
揹著大大的書包上學,挎著滿滿的作業回家,這也成了初中生兩點一線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沉甸甸的書包放在車筐裡,甚至無法把握方向。回到家,**有時間象小學生一樣「先複習後寫作業」,隨意抓起一本作業,拼命去寫。
還有多少題海等著我這只精衛去填;還有多少書山等著我這個愚公去移。望著身邊足有三尺高的作業本,我無奈地嘆了口氣,手痠的同時,鼻子也酸了…甜放學在回家的途中,遇見了兩個五六年級的小女孩,兩人在興致勃勃的談論著什麼,臨近一聽,原來是在憧憬著將來畢業上那所初中呢!昔日的夢想已成為現實,想到這,車軸旋轉的速度又加快了。
到了樓下,鄰家的小男孩見了我,熱情的打招呼:「姐姐上六年級了吧?」,我得意地指指校服上「十七中學」四個小字,男孩湊近一看,羨慕地說:
「太棒了,我也要上初中!」聽了這話,我別提有多高興了。苦放了學回到家,哼著小調,因為完成了作業而不錯的心情,終於有了寬鬆的時間,開啟電腦,準備和卓別林一起「板螺絲」,誰知,媽媽對我實施了「河東獅吼」:
「看看,就知道看電腦,卓別林能替你學習呀?看書去!」。
書上又多了兩滴鼓鼓的淚點。辣到了初中,人與人之間的除了熱情,也多了一些冷漠。一天,老師讓我們讀課文,然後回答問題,全班無一人舉手,我驕傲的舉起了手,然後站起來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問題,老師斥責道:
「什麼呀?我問的是本文的思想感情,你答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頓時,我呆若木雞,同學們的目光像利劍一樣甩向了我,一絲辛辣湧上心頭…初中的腳印一串串,有的深,有的淺,有的直,有的彎…
3樓:匿名使用者
作為散文家,余秋雨寫出的《文化苦旅》,在當代文壇具有經典意義。而現在這本新著《君子之道》(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3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則以細膩的筆觸,解讀中國文化的鑰匙--君子之道。讀之,感到這是一道特別的風景,因為它揭開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機密。
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蹤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人格世界的底蘊。余秋雨以「君子之道」為入口來講述中華文化,剖析君子,闡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輪廓。因為君子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國文化就不會淪喪。
全書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從童年的小人書攤到李清照,從文革偽君子到造謠者,從詐捐門到與**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觀照他我,認識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乙個君子。因此,閱讀此書,可以從中了解中華文化的底蘊、精髓,思考我們的文化發展。「君子」是中國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
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體人格作為文化標識。比如「聖徒人格」和「紳士人格」,以及「騎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這些標識性的集體人格,互相之間有著巨大的區別,很難通過學習和模仿全然融合。
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麼都有了;沒有君子,什麼都徒勞。由此,如何復興中華文化,余秋雨給出了解答,就是要尋找和優化中國人的集體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國人的靈魂便找到了故鄉,也是建立現代社會和諧的文明秩序、重塑國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條件。
君子和小人的劃分,使君子這一人格理想更堅硬了。余秋雨說,孔子沒有對君子下定義,卻劃出了一道道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讓我們知道君子是什麼,以及作為對立面的小人是什麼。例如我們熟悉的「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劃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線,具有極高的實踐意義。而且直到今天,我們還找不出另外的科學概念能替代這一命題。今天中國文化界如果有什麼令人擔憂的趨向,就是君子話語常常被小人話語所淹沒。
中國民間判別君子的通俗標準是「君子**之美」。「**之美」,也就是促成別人的好事。這裡的「人」,並不僅僅是指家人、友人、認識的人,而是範圍極大,廣闊無邊。
例如救窮、賑災、治病、搶險,只能說是「與人為善」,而不便說是「**之美」。「**之美」的是指促成良緣、介紹益友、消解誤會、幫助合作等等。總之,「**之美」的是指錦上添花的正面建設,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
這樣的判別標準,也可謂「君子之道」。余秋雨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的延續,是君子人格的延續;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健;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如果說,文化的最初蹤影,是人的痕跡,那麼,文化的最後結晶,是人的歸屬。而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幾年探索,閱遍文化,行盡千里的成果。這些研究,都是為了研究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做準備,因為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對自己的集體人格極為敏感。
讀完全書,感覺尋找到了真實的余秋雨。真實的余秋雨只在於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於他對文化的探索與思考中。整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對後代的遺囑。最好的遺囑,莫過於理想的暗示。」後代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中國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個君子。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說風雅》 讀後感 600字以上
《少年南懷瑾》讀後感
4樓:光璃
做人做事重要過做學問
南懷瑾先生說: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乙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乙個人。
小時候不管老師還是長輩都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習好了,將來什麼都會有的!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屋」,剛知道這句話時候,還拿著書找了半天,以為可以從裡面找到「顏如玉」或則「**屋」來。十幾年的傳統教育,把我們的腦子都固化了,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就是真理。然而讀書是為了什麼,過去沒有深想,不就是為了「什麼都有麼」,歷史經驗還能有錯?
好好讀書就是了,以為書讀得越多,就是學問越多。而今,南懷瑾先生卻說: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乙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以前看過乙個歷史故事,用在這裡剛好可以說明學問就是做人做事。從前有乙個名叫公明宣的人在曾子門下學習,卻三年不讀書。曾子說:
「你在我家裡學習,三年不讀書,那學什麼?」 公明宣說:「我看見老師在家裡,只要有長輩在,連牛馬也沒有訓斥過,我很想學習您對待長輩的態度,可惜還沒有學好。
我看見老師接待賓客,始終謹慎謙虛,從來沒有鬆懈過,我很想學習您對待朋友的態度,可惜還沒有學好。我看見老師在朝廷辦公事,對下屬的要求很嚴格,但從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我很想學習您對待下屬的態度,可惜都還沒有學好。」曾子離開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說:
「我不如你。我只會讀書罷了!」
曾子倒不必要向公明宣道歉,因為學做人、做事和讀書兩不誤啊,再說了,文字是溝通的一種方式,是幫助學習和提高的。我認同南懷瑾的觀點,學習是為了做人和做事,不要做了學問以後就忘記了為何而做學問了!
做學問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用於做人做事。學問在**?在書本上,在別人的頭腦裡,在生活瑣事之中,要靠學與問得來。
但讀書多少卻跟是否掌握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成正比。我們每年都能看到很多關於少年大學生、研究生的報道,這些學生多是父母陪讀,學習是很厲害,可惜為了「一心唯讀聖賢書」搞得年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離開父母無法生活,到了單位無法工作,難道要一輩子學下去麼?有的面對生活的困難、工作的困惑,最終選擇了自殺了事!
這些「天才」還比不上現在社會上的一些「留守兒童」,他們在家裡洗衣做飯,照顧弟弟妹妹,雖說學習成績不怎麼樣,但是聽話乖巧,知道體貼父母,能夠面對生活的困難,去克服,能忍受。依我看,這些乖孩子如果有了「學問」,那就是國家正真的棟樑。這就牽扯到下面南懷瑾關於《論語》一段話的翻譯了。
《論語》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南懷瑾先生的翻譯大概是這樣的:孔子說:「能隨時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運用,不是很開心的事嗎?
有朋友從遠方來與我**學問,不是很快樂的事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心裡沒有惱怒的感覺,不是一種君子風度嗎?」
我敢說要是高考前讀了南懷瑾的翻譯,高考成績定要受影響:學生會懷疑自己的課本是對還是錯,簡直沒法學了!老師不知自己教得是對還是錯,也沒法教了!
但話說回來,我還是認同「能隨時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運用,不是很開心的事嗎?」這種理解的。學習不就為了應用麼,要不學它幹嗎?
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於實踐,這才是真學問。有些人,學了一腦門稀奇古怪的學問,就自以為博古通今,很了不起。高談闊論肘,誰也比不上他;需要行動時,卻什麼也做不好,一輩子碌碌無為,還憤世嫉俗覺得「伯樂」難遇,企業裡就常有些這樣的同事,如果是我的下屬,被我發現是這樣的人,我一定毫不客氣地馬上請他離開。
總之,讀書、做學問都是為了學做人、學做事,為了生活,自己和別人的生活,為了這個世界更美好,為了生活更開心更舒適。今天看到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裡這樣強調,我們也應該和他老人家一同去執行、去宣導。
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怎麼感?
什麼是讀後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 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 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 讀後感 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 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 文的篇名 作者 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
項鍊讀後感怎麼寫項鍊讀後感,項鍊讀後感怎麼寫 項鍊讀後感范文
虛榮的代價 項鍊 讀後感 項鍊 是莫泊桑的優秀短篇 媽媽從圖書館借來一本莫泊桑的 集,把這篇文章推薦給我。它描寫了女主人公迷戀虛榮浮華,為圖一時出風頭,而丟失了借來的項鍊。一家人只好省吃儉用,東借西貸,好不容易湊足三萬六千法郎買了一條相同的項鍊賠給人家。為償還這筆債務,他們夫妻倆賠上了十年的心酸。而...
棋王讀後感,阿城《棋王》 讀後感!!!!!!!
棋王 中講述棋的過程中多次提到了吃。文中有一段專門描寫了王一生吃飯過程中種種特殊表現,這些一切都表現了王一生對待 吃 的特殊表現。除此之外,王一生對棋更是如痴如醉。這種在俗的基礎上公升到雅,雅俗共進。道出了乙個為棋為生的道理。在之中,一名撿垃圾的老頭兒講到 為棋不如為生 為棋是養性。生會壞性,所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