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一捲,唐玄奘譯,知仁筆受,貞觀二十三年(649)出。舊傳前譯本有《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一捲(現存),是姚秦鳩摩羅什所譯,但梁代《出三藏記集》卷四及隋代《法經錄》卷四,都將它列入失譯錄,到了唐代智公升撰《開元錄》,才開始歸之羅什譯籍以內,從此相沿不改,實不可信。此經在玄奘以後續出的異譯本,現存的還有六種:
一、唐摩竭提國三藏法月譯,題《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唐罽賓三藏般若共利言譯;三、唐智慧型輪譯;四、唐吐番國師法成譯;五、唐梵翻對字音本,這四種經題均同奘譯;六、宋施護譯,題《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此外,據元代《至元錄》卷一拾遺編入記載,尚有唐不空及契丹慈賢譯本,已佚。又有藏、蒙、滿文本譯本,都和法月譯本相近。
上舉各種譯本內,舊傳失譯本及唐梵翻對字音本,都與奘譯本相同,只有經的正文,缺首尾序分和流通分,其他譯本則具序、正、流通三分。這或者是由於此經原有大小兩本而然。現存此經的梵本,即有在尼泊爾發現的大本和日本儲存的各種傳寫模刻的小本兩類。
2023年,比耳始據本經奘譯本譯成英文,2023年,馬克斯·繆勒共南條文雄校訂本經大小兩類梵本,2023年,馬克斯·繆勒重將本經譯成英文並編入《東方聖書》。
本**旨,原出於大部《般若經》內有關舍利子的各品,此即秦譯《大品般若》的《序》、《奉缽》、《習應》、《往生》、《嘆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二),唐譯《大般若經》第二分初《緣品》、《歡喜》、《觀照》、《無等等》四品(《大般若經》卷四百零一至四百零五)。各品說佛和舍利子問答般若行的意義、功德,本經即從其中撮要單行,以故在先所出的譯本都缺首尾二分。大經所說義理在發揮菩薩三三昧相應行中以空相應為第一,行空相應的菩薩即不墮二乘,而能嚴淨佛土,成就有情,疾得無上正等正覺。
本經依據此義,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為空相應行。更進而說由空無所得為方便,遣五蘊執,契證實相。全**句簡約而賅攝般若甚深廣大之義,得其心要,故名為《心經》。
至於全經結構,先明能觀智,即深般若;次辨所觀境,即顯示諸法實相即空相,遮遣蘊、處、界、緣生、四諦、智、斷諸法執;後顯所得果,先之以得涅盤果,次之以得菩提果,闡明諸佛皆依甚深般若觀慧相應無所得實相,而得一切智智之義。又本經首尾都說到般若能度苦厄,明般若之出現世間,乃為除世間一切苦,亦即大經所讚嘆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心念慧益一切眾生,當以一切智智知一切法,度脫一切眾生,除佛智慧型,過一切聲聞、闢支佛上等等殊勝功德。經末尊重讚嘆般若波羅蜜多,以之為大神咒、大明咒等,原來《大品般若》的《大明品》及《勸持品》,都直接以般若為明咒,別無咒文,本經所出咒文,亦見於《陀羅尼經集》卷三《般若波羅蜜多大心經》段,或系後世所加,總之顯示般若妙慧有勝功用,能速疾成就菩提。
本經雖有多種譯本,而歷來但玄奘一譯流行最廣。凡誦習和註解大都用其譯文。
本經歷代注疏極多,其中主要的有唐窺基《幽贊》二卷,圓測《贊》二卷,靖邁《疏》一捲,法藏《略疏》一捲,淨慧《疏》一捲;宋智圓《疏》一捲,明曠《疏》一捲,明宗泐、如玘《註解》一捲,德清《直說》一捲,智旭《釋要》一捲。
2樓:琉璃光
觀自在菩薩
自下第五解文。此既心經。是以無序及流通也。
文中分二。初顯了般若。後即說咒曰下。
明秘密般若。何以辨此二者。謂顯了明說。
令生慧解滅煩惱障。以咒秘密言。令誦生福滅罪業障。
為滅二障成二嚴故。說此二分。就前文中亦二。
初略標綱要分二。從舍利子色不異空下。明廣陳實義分。
以義非頓顯故先略標。非略能具故次廣釋。又前是據行略標。
後即就解廣陳。前中有四。一能觀人。
二所行行。三觀行境。四明能觀利益。
且初能觀人。觀自在菩薩者。是能觀人也。
謂於理事無閡之境。觀達自在故立此名。又觀機往救自在無閡。
故以為名焉。前釋就智後釋就悲。菩謂菩提。
此謂之覺。薩者薩埵。此曰眾生。
謂此人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從境得名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二明所行之行。謂般若妙行有其二種。一淺即人空般若。
二深即法空般若。今簡淺異深。故云行深般若。
言時者。謂此菩薩有時。亦同二乘入人空觀。
故法華雲。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等。
今非彼時故云行深時也。
照見五蘊皆空
三明觀行境。謂達見五蘊自性。皆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見也。
度一切苦厄
四明利益。謂證見真空苦惱斯盡。當得遠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菩提涅盤究竟樂果。故云度一切苦厄也。上來略標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自下第二明廣陳實義分。於中有五。一拂外疑。
二顯法體。三明所離。四辨所得。
五結嘆勝能。初段文有四釋。一正去小乘疑。
二兼釋菩薩疑。三便顯正義。四就觀行釋。
初中言舍利子者。舉疑人也。舍利是鳥名。
此翻為鶖鷺鳥。以其人母聰悟迅疾如彼鳥眼。因立其名。
是彼之子。連母為號故曰鶖子。是則母因鳥名。
子連母號。聰慧第一。標為上首。
故對之釋疑也。彼疑雲。我小乘有餘位中見蘊無人。
亦雲法空與此何別。今釋雲。汝宗蘊中無人名蘊空。
非蘊自空。是則蘊異於空。今明諸蘊自性本空。
而不同彼。故云色不異空等。又疑雲。
我小乘中入無餘位身智俱盡。亦空無色等與此何別。釋雲。
汝宗即色非空滅色方空。今則不爾。色即是空非色滅空。
故不同彼以二乘疑不出此二。故就釋之。二兼釋菩薩疑者。
依寶性論云。空亂意菩薩有三種疑。一疑空異色。
取色外空。今明色不異空。以斷彼疑。
二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今明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以斷彼疑。三疑空是物。
取空為有。今明空即色。不可以空取空。
以斷彼疑。三疑既盡。真空自顯也。
三便顯正義者。但色空相望有其三義。一相違義。
下文雲。空中無色等。以空害色故。
準此應雲。色中無空。以色違空故。
若以互存必互亡故。二不相閡義。謂以色是幻色必不閡空。
以空是真空必不妨幻色。若閡於色即是斷空。非真空故。
若閡於空即是實色。非幻色故。三明相作義。
謂若此幻色舉體非空。不成幻色。是故由色即空。
方得有色故。大品雲。若諸法不空。
即無道無果等。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故真空亦爾。准上應知。是故真空通有四義。
一廢己成他義。以空即是色故。即色現空隱也。
二泯他顯己義。以色是空故。即色盡空顯也。
三自他俱存義。以隱顯無二是真空故。謂色不異空為幻色色存也。
空不異色名真空空顯也。以互不相礙二俱存也。四自他俱泯義。
以舉體相即全奪兩亡絕二邊故。色望於空亦有四義。一顯他自盡。
二自顯隱他。三俱存。四俱泯。
並准前思之。是則幻色存亡無閡。真空隱顯自在。
合為一味圓通無寄。是其法也。四就觀行釋者有三。
一觀色即空以成止行。觀空即色以成觀行。空色無二一念頓現。
即止觀俱行方為究竟。二見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
見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盤。以色空境不二悲智念不殊成。
無住處行。三智者大師依瓔珞經立一心三觀義。一從假入空觀。
謂即是空故。二從空入假觀。謂空即是色故。
三空假平等觀。謂色空無異故。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第二顯法體。於中有二。先總後別。
今初也。言是諸法空相者。謂蘊等非一故云諸法。
顯此空狀故云空相。中邊論云。無二有此無是二名空相。
言無二者無能取所取。有言。有此無者有能取所取。
無是二不二名為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二別顯中有三對六不。然有三釋。一就位釋。
二就法釋。三就觀行釋。初就位釋者。
一不生不滅。在道前凡位。謂諸凡夫死此生彼。
流轉長劫。是生滅位。真空離此故云不生不滅也。
二不垢不淨者。在道中菩薩等位。謂諸菩薩障染未盡淨行已修。
名垢淨位。真空離此故名不垢不淨。三不增不減者。
在道後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盡。而今盡是減也。
修生萬德昔未圜。而今圜是增也。真空離此故云不增不減。
又佛性論中。立三種佛性。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
二道中名引出佛性。三道後名至得果佛性。佛性唯一就位分三。
今真空無異。亦就位分異。又法界無差別論中。
初名染位。次名染淨位。後名純淨位。
皆同此也。二就法釋者。謂此真空雖即色等。
然色從緣起。真空不生色。從緣謝。
真空不滅。又隨流不染。出障非淨。
又障盡非減。德滿不增。此生滅等是有為法相。
翻此以顯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三就觀行釋者。
謂於三性立三無性觀。一於遍計所執性作無相觀。謂彼即空無可生滅。
二於依他起性作無生觀。謂依他染淨從緣無性。三於圜成實性作無性觀。
謂前二不有而非減。觀智照現而不增。又在纏出障性無增減。
又妄法無生滅。緣起非染淨。真空無增減。
以此三無性顯彼真空相。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三明所離。然真空所離曆法多門。統略有四。
一法相開合門。二緣起逆順門。三染淨因果門。
四境智慧型所門。初是故空中者。是前不生不滅等。
真空中故。無色等者。彼真空中無五蘊等法。
此就相違門故云無也。理實皆悉不壞色等。以自性空不待壞故。
下並準知。此中五蘊。即合色為一開心為四。
二無眼等者。空無十二處。十二處即合心為一半。
謂意處全及法處一分。開色為十半。謂五根五境為十處。
及法處一分。三無眼界等者。空無十八界。
十八界中即色心俱開。准上可知釋此三科具如對法等論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二明緣起逆順門。無無明者。順觀無明流轉門。
以其性空故云無無明也。亦無無明盡。逆觀無明還滅門。
以真空故無可盡也。此舉初支。中間十支。
皆應准此。故云乃至。末後一支。
謂老死亦流轉還滅皆空也。
無苦集滅道
三染淨因果門。苦集是世間因果。謂苦是生死報。
先舉令生厭。集是彼因。謂是煩惱業。
厭苦斷集先果後因故也。滅道是出世間因果。滅是涅盤果。
先舉令欣。道是彼因。謂八正道。
修之於後。皆空無有也。
無智亦無得
四境智慧型所門。非但空中無前諸法。彼知空智亦不可得。
故云無智也。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可得。故云無得也。
問前雲空即是色等。明色等不亡。何以此文一切皆無。
豈非此空是滅色耶。答前雖不閡存而未嘗不盡。今此都亡未嘗不立。
故大品雲。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此無。
此就無所有。前據如是有。又前就相作門。
此就相害門。一法二義隨說無違。
以無所得故
第四明其所得有二。初牒前起後。二正明所得。
今初也。言以無所得故者。牒前起後也。
以者由也。故者因也。由前無所得為因。
令後有所得也。大品雲無所得故而得。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二正明所得有二。先明菩薩得涅盤斷果。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
前中亦二。先舉人依法。後斷障得果。
今初也。言菩提薩埵者舉人也。義如前解。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者。明依此法行也。故者起後也。
心無掛閡
二斷障得果中有三。初行成。二斷障。三得果。今初也。言心無掛閡者行成也。謂惑不閡心故。境不閡智故。
無掛閡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二斷障也。言無掛閡故牒前起後也。無有恐怖者。外無魔冤之怖。即惡緣息也。遠離顛倒夢想者。內無惑障之倒。即惡因盡也。
究竟涅盤
三得果也。涅盤此云圜寂。謂德無不備稱圜。障無不盡稱寂。簡異小乘化城權立。今則一得永常故云究竟。又釋智慧型究竟盡涅盤之際。故云究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第二得菩提智果。於中有二。初舉人依法。二明得果。今初也。謂三世諸佛更無異路。唯此一門。故云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也。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正明得果也。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也。三藐者此云正也。
次三者此云等也。菩提此云覺也。即無上正等覺也。
覺有二義。一正覺。即如理智。
正觀真諦。二等覺。即如量智。
遍觀俗諦。皆至極無邊。故云無上也。
上來所得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第五結嘆勝能。於中有二。先別嘆。
後總結。今初也。言故知者牒前起後也。
由佛菩薩依般若。得菩提涅盤果。故知。
般若是大神咒等。嘆其勝能。略嘆四德。
然有三釋。一就法釋。一除障不虛名為神咒。
二智鑑無昧名為明咒。三更無加過名無上咒。四獨絕無倫名無等等咒。
二約功能釋。一能破煩惱。二能破無明。
三令因行滿。四令果德圜。三就位釋。
一過凡。二越小。三超因。
四齊果。謂無等之位互相濟等。故云無等等。
十地論雲無等者。謂佛比餘眾生彼非等故。重言等者此彼法身等故。
何故不但說無等耶。示現等正覺故。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二總結勝能。謂三苦八苦一切苦也。又分段變易。亦雲一切苦也。除苦決定故云真實不虛也。上來廣略不同。總明顯了般若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自下第二段明秘密般若。於中有二。初牒前起後。二正說咒詞。今初也。前雲是大神咒。未顯咒詞故今說之。
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
二正說咒詞。此有二義。一不可釋。
以是諸佛秘語非因位所解。但當誦持除障增福。亦不須強釋也。
二若慾強釋者。羯諦者。此云去也度也。
即深慧功能。重言羯諦者。自度度他也。
波羅羯諦者。波羅此云彼岸。即度所到處也。
波羅僧羯諦者。僧者總也溥也。即謂自他溥度總到彼岸也。
言菩提者。至何等彼岸。謂大菩提處也。
言薩婆訶者。此云速疾令前所作速疾成就故也。
求「般若波羅密心經」的詳細解釋!謝謝
這裡最全了,推薦黃念祖老居士的 心經略說 般若波羅密心經梵唱 般若是印度語,即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大智慧型,或者是妙智慧型,而佛經所講的智慧型並不是說文化知識,科學理論之類的智慧型,仍是指心說法,經中所說的,都是使人認識心,理解心,練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說字字不離心,離心,都沒有經書,佛離心沒有法可...
哪位高手幫我解釋一下845 865 915
這是一個intel晶片主機板的成長曆程.845前兩年的弄潮兒,現在基本是915和945,965和975屬於目前的超前產品,家裡有錢砸的發燒友級別才會考慮.簡單點說,就是一個比一個好.你要問晶片相關資訊太多了,自己可以想具體瞭解哪款在網上隨便一查,很方便的. intel晶片組往往分系列,例如845 8...
請幫我詳細解釋一下每選項謝謝,請幫我詳細解釋一下每乙個選項 謝謝
c c d d a c a a b b 需要詳細解答,留個郵箱,我發郵件給你 請幫我解釋一下一下幾個英語句子。謝謝。 倩寶 doubt後面加肯定句就是對肯定句句意的否定,she開始的這一句是 她能成為好司機 對它的否定就是 她不能成為好司機 所以原來翻譯是對的,如果你對 懷疑 這個詞有疑問,也可以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