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主要內容

時間 2021-08-30 09:26:31

1樓:畜牧獸醫

一、內容簡介

(一)開示無住

摘取“初問初答”和“再問再答”二段**作說明。

【初問初答】“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此二問是為發大菩提心者問。發心者在動靜語默、來去出入的一切中,如何能安住於菩提心而不動?所以問云何應住。

眾生心有種種顛倒戲論,所以問云何降伏其心。住是住於正,降伏是離於邪,住是不違法性,降伏是不越毗尼。但此住與降伏是在實行中去用心。

如本經在發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等,開示悟入此即遮即顯的般若無所住法門。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能不住於色聲之境乃至法境。住是取著不捨。眾生於六塵境起意識時都有自性執見,以色為實色,以聲為實聲。

因為取著六境,即為境所轉而不能自在。菩薩的佈施行,對所施所受的一切能遠離自性妄取。否則,覺得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如何,希望受者的報答,希望未來的福報,甚至貢高我慢,這都從住於法相而生起。

【再問再答】“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裡須菩提請問和如來答覆與前面一樣。前面宣說般若道,以下說方便道。前面的明心菩提約凡入聖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這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即發勝義菩提心。

前文所問發心以立願普度眾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這裡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如中發心。前後同樣是發無上菩提心,所以須菩提重新請問:

應怎樣安住和降伏其心?

前說所度的眾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我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眾生而說。雖悟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我我所執。此處不但外觀所化眾生不可得,更反觀自身即發心能度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

依修行次第:先觀所緣色聲等諸法,人天等眾生,皆不可得不可取;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

進而反觀發菩提心和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色心有自性,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中觀廣明一切我法空,以離薩迦耶見的我我所執為入法的不二門。

無所化眾生相可得,無能發心菩薩可得;這樣降伏其心,能安住大菩提心,從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

(二)遮照中道

01.“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02.“……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03.“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04.“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05.“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06.“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07.“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08.“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09.“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10.“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1.“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12.“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13.“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14.“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15.“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16.“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7.“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8.“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9.“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20.“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見如來。”

21.“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22.“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三)安立二諦

“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第一句舉法:所聽聞的,所見到的;所修學的,所成就的;

第二句約第一義而說“即非”;

第三句是世俗的假名。

01.“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02.“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03.“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04.“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05.“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06.“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07.“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08.“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09.“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10.“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11.“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12.“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13.“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14.“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15.“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16.“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17.“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18.“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19.“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20.“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三)較量功德

1、淨信功德:①“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2、法施功德遠大於財施

①“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3、受持讀誦演說的功德

①“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③“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佈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④“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4、不受福德是無量功德:

①“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②“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被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又在三教合流環境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註解《金剛經》,雜合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

又受到密教影響,《金剛經》被附上密咒形成讀誦儀軌。此外,民間還出現各種離奇的靈驗記和感應錄。般若經典《金剛經》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國特別的盛行起來。

三、思想重心

1、著重“無相”: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為“離相門”一樣。般若與“空”本無必然關係,“空”是在般若發展中重要起來的。《金剛經》說“無相”而沒有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2、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

“原始般若”並舉菩薩與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相同。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3、著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得“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重於利他行。

《金剛經》著重菩薩的“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不退菩薩以上)的重利他行相合。

4、著重如來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5、佛和法的並重:早期的傳統佛教以舍利塔象徵佛,以供養舍利塔示為對佛的信敬懷念。從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寧可取《般若經》而不取舍利塔。

《金剛經》卻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以經典與佛塔一樣,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一流(與《法華經》相同)。

《金剛經》這種特性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金剛經寫什麼,《金剛經》主要寫的是什麼??

金剛經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問佛陀問題,佛陀回答。前面有如是我問,證明是多聞第一的阿難敘述的。金剛經 是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錄,是佛的侍者阿難尊者記錄,後來結集佛經的時候,阿難背誦,諸菩薩鑑定通過。1 最早由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 402 譯出。1卷。2 以後相繼出現 5種譯本 北魏菩提流支譯 金剛般若波...

金剛經怎麼讀,金剛經怎麼念

我前兩天也下了金剛經。停了幾天,還是沒聽懂一句,這恐怕要去問少林方丈,有時間咱們一起去。金剛經怎麼念 最好將淨口業真言 淨身業真言 淨意業真言等也念了,顯得恭敬。三稱是三遍的意思。這個網頁上有去看吧。金剛經應該怎麼讀?有什麼方法?金剛經應該怎麼讀?是一次讀一篇還是一次全部讀完?阿彌陀佛!師兄,金剛經...

抄金剛經的好處,抄寫金剛經的好處

抄金剛經可以有平心靜氣的作用。金剛經 佛教經典由於篇幅適中,得到廣泛傳播,三論 天台 賢首 唯識各宗都有注疏,特別受到慧能以後的禪宗重視。金剛經的主要思想 此經主張世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實,實相者則是非相 認為應 離一切諸相 而 無所住 即對於現實世界不應執著或留戀。卷末四句偈文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