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的影響,孔子對中國的影響

時間 2021-08-30 10:36:00

1樓:孤月星晨

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還有"過猶不及"的**,後來儒家學者又在這方面大力宣揚,因而人們普遍認為孔子是個穩重平和的思想家。但如果超越這些顯而易見的的主張,全面地研究孔子的思想,就會看到它有相當嚴重的偏激傾向。

孔子是個思想家和教育家。本文就從這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分析他的政治和倫理思想。有一次,一位學生問治理國家的原則。

孔子說,統治者要使國家有充足的糧食和強大的軍隊,這樣人民就會對他信服:"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學生問,如果這三樣之中必須放棄一樣,先放棄什麼?

孔子說放棄軍隊。學生問,如果必須再放棄一樣,放棄什麼?孔子說放棄糧食,但決不能放棄誠信。

這段話有邏輯問題。在前面,孔子把充足的糧食和強大的軍隊作為使人民信服的基�%a

孔子對中國的影響

2樓:愛**公尺

1、文化上的影響

孔子編修《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經典著作把上古文化和文明傳承下來。在中國傳統「儒、釋、道」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線。孔子是中華上古文化的傳承人以及2000多年儒家文化的奠基人。

2、觀念上的影響

在歷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開始「制禮作樂」,「明德慎罰」,轉向注重「禮樂文明」。這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飛躍。孔子不言所謂有意志有靈驗的「天命」和「鬼神」,而對西周的禮樂文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孔子是引導中國從「有神論」向「無神論」觀念轉變的第一人。

3、文學上的影響

4、哲學上的影響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佔之書。孔子使《易》這部筮佔之書成為大道之源,成為中國哲學之源。孔子作的《易傳》由《易》的「筮佔」功能轉變到《易》的「德義」層面上來,其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觀念已成為人類「求變向上」的思想基礎和中國哲學的寶貴財富。

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轉向哲學,引發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5、史學上的影響

孔子編撰的《春秋》是記載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魯國歷史的第一部史書。這部《春秋》僅僅一萬餘字卻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可謂言簡意豐。《春秋》為我國兩千多年史學的發展和創立奠定了基礎,應該說中國史學之父是孔子而不是司馬遷。

孔子開修史之先河,是為我國史學奠基的第一人。

6、教育上的影響

在歷史上,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學校,在設壇辦學、教書育人方面聞名遐邇。

孔子辦學是政治家辦學。他所選編設定的六種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培養多方面人才服務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學,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為可貴的是,孔子辦學主張「有教無類」,實行全民教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孔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論。

7、體育上的影響

孔子一向重視體育鍛煉。「射」和「御」是孔子開設的六門課程中的兩門必修課。「射」是射箭,「御」是駕車。

作為先生的孔子很重視射箭,他本人的技藝也很高。為了強健身體,孔子不但重視體育,而且注重營養衛生。同體育鍛煉相統一,孔子注重養生之道,為後世逐漸形成的養生學鋪設了道路。

8、政治上的影響

儘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較短暫,但是政績卓著。孔子倡導道德政治。孔子始終把人際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鄰里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人民的福祉、國家的太平擺在重要位置。

他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政治主張。

孔子所說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法治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穩定社會、安邦治國方面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改《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傳**編撰而成。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乙個拜的就是孔子。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2023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023年前,去孔子那裡汲取智慧型。」

4樓:張漫

中國人講究適度 對行為高調的人就會嗤之以鼻 性行為保守 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思想牢固 對婦女態度的不平等 佩玉者即為君子 金銀加身者就是低俗之人 等等 都是受到孔子形象的影響

5樓:匿名使用者

統一思想,教授三綱五常

6樓:馮吉的哥哥

乙個民族的老師,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社會倫理體系。可以說是歷史上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7樓:匿名使用者

有教無類 教育思想

8樓:匿名使用者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倫理人常!!!!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什麼

10樓:一槓青年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積極方面:(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可以說教學經驗很豐富.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這一方面比上歐洲西方國家的宗教和神論思想不知道進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 人類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權利的依據.提倡"以農為本",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實際資源情況的重農思想.

(4)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麼我們中國文化就是"德"型文化,這一德型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

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

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 (!)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不重視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不如西方人那麼追根問底,以至產生理論和學說.

(3)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準壓制了人的創造性,這也和歷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

(4)倫理關係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制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

(5)倫理觀念,等級制度置高無上,達到排他性的程度,從而限制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歷代帝王也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

11樓:百度使用者

儒家思想是我們中華文華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當今我國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社會西化很嚴重,但傳統思想在國民意識形態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同樓上的說得一樣,是烙印在我們骨子中的,我們的行為會不知不覺的以儒家規範為準則,受到儒家規範的約束。

下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你認真讀一讀理解理解吧。想想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為,最好與西方文化對比一下能更易理解它的作用。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型等。

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乙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儒學的國際影響

你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佛教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溫柔歷史故事 佛教影響了中國文化?從唐代幾位詩人,留下的詩文中就可以看出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胡楊小豹子 在以下三個方面都產生了影響。一 思想 中國哲學思想,萌芽於周,而盛於戰國。戰國時代,諸子爭鳴,各倡其說,使中國哲學思想,極盛一時。漢朝,則唯有孔老,後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為一尊,故道教日...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李明道秀仁 佛教傳入中國,除了對中國文學思想等有直接間接影響外,從不參預政治活動,但對社會風尚習慣,卻有潛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對人生觀的改善,以及對孝道的擴充套件。而且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

中國文化是怎樣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軟實力是怎樣影響世界的

轉身花開半夏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如何把經濟力量 政治力量轉化為文化力量,如何把對國際社會的經濟影響 政治影響轉化為文化影響。也就是說,我們要關注,這會對實現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起到助推作用。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