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由來各地的風俗怎麼過冬至

時間 2021-08-30 10:38:34

1樓:匿名使用者

1.冬至的由來: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2.冬至的習俗:

(1)臺灣冬至民俗: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2)北方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蘇州人冬至習俗:在冬至,蘇州人還有吃餛飩的習俗。

(4)寧夏冬至習俗: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

(5)上海冬至習俗: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

3.慶祝活動有: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

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2樓:己樂生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

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哈哈~好玩的地方話~)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3樓:

冬至的由來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裡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曆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曆則為陽曆與陰曆的結合,陽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執行的週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曆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週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臺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臺灣處於冬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臺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

“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一般在公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

“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

在十二闢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時吃餃子,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4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是山西民間在農曆十一月的重要節日,俗稱“冬”節。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施夏曆。

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

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現在的冬至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蹟。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最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各傢俱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

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

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晉北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遊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

失敗後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種各樣。

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參加玩耍。

冬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

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冬至節,全省大部分地區習慣吃餃子,傳說冬至節吃了餃子不凍耳朵。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北方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冬至的由來和風俗句子短一點,冬至的由來 各地的風俗 怎麼過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乙個,起源於春秋時期 中國古代使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地面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 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50 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

冬至的由來?冬至要吃什麼,冬至是幾月幾日,冬至養生吃什麼 冬至的由來習俗有哪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 甚至有 冬至大如年 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 冬節 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 稱為 賀冬 例行放假。後漢書 中有這樣的記載 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

冬至吃湯圓的由來是什麼,冬至吃湯圓的由來簡介

吃湯圓在明 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 作粉圓 或 粉糯公尺為丸 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 冬至,粉糯公尺為丸,名 湯圓 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 添歲 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 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公尺粉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