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庚冰潔
不知道、、、、、、、、、、、、、、、、、、、、、、、、、、
2樓:眾生渡佛
唐代之後,科舉考試中為了考核應考者作詩的能力,考官常規定用某乙個韻部或某乙個韻部中的某幾個字作詩,這叫做「限韻」。另外,文人雅集作詩,也常限用某韻或某幾個字,以顯現各人的才力。
[編輯本段]例子
紅樓夢裡所謂「一先」「二蕭」「十三元」等韻牌,是指每一韻的代表字。同一韻的漢字多少不定,但作為作詩用韻的平水韻似乎沒有一韻一字的(這一點不太敢肯定了),為了方便說某一韻,就選乙個字為代表,比如下平聲的「一先」即用「先」字代表和「先」同韻的所有漢字的這個韻。「一」「二」「十三」等數字表示韻目順序。
唐代詩帖詩限定使用某韻,但不限定使用的韻字。如唐貞元十六年進士試詩題為《玉水記方流》詩,現存有登第文人所作六首,略錄於下。 吳丹詩:
「玉泉何處比,四折水文浮。潤下寧踰矩,居方在上流。映空虛碌碌,涵白淨悠悠。
影碎疑衝鬥,光清耐掩舟。珪璋分辨狀,沙礫共懷柔。願赴朝宗日,縈迴入御溝。
」 鄭俞詩:「積水棋文動,因知玉產幽。如天涵素色,侔地引方流。
潛潤滋雲起,英華射浪溪。魚龍泉不夜,草木岸無秋。璧沼寧堪比,瑤池詎可儔。
若非懸可測,誰復寄冥搜。」 白居易詩:「良璞含章久,寒泉徹底幽。
尹孚光泛泛,方折浪悠悠。凌亂波紋異,縈迴水性柔。似風搖淺瀨,如月落清流。
潛穎應旁達,藏真豈不浮。玉人如不見,淪棄即千秋。」 王鑒詩:
「玉潤在中洲,光臨埼岸幽。氤氳冥瑞影,演漾度方流。乍似輕漣合,還疑駭浪收。
寅緣知有異,洞徹信無儔。比德稱殊賞,含輝處至柔。沉淪如見念,況乃屬時休。
」 杜元穎詩:「重泉生美玉,積水異長流。如見清堪賞,因知寶可幽。
鬥回虹氣見,磬折紫光浮。中矩諧明德,同方葉至柔。月生偏共映,風暖佇將游。
異寶雖無脛,逢時願俯收。」 陳昌言詩:「明媚如懷玉,奇姿自託幽。
白虹深不見,綠水折空流。方珏清沙遍,縱橫氣色浮。類圭才有角,寫月讓成鉤。
久處沉潛貴,希當特達收。滔滔在何許,揭厲願從游。」 這六首詩都是用「尤」韻,而且詩題都不入韻,也就是說沒有用鄰韻。
說明押韻的方式是很嚴格的。 除了詩帖詩以外,其他的限韻詩則多見於文人的宴集,在酬唱時作詩而對用的加以限制。這類詩在詩題上往往有「探韻」「限韻」等字眼。
如唐張南史《陸勝宅秋雨中探韻》:「同人永日自相將,深竹閒完偶辟疆。已被秋風教憶鱠,更聞寒雨勸飛觴。
歸心莫問三江水,旅服從沾九日霜。醉裡欲尋騎馬路,蕭條是處有垂楊。」這裡所探之韻為「陽」字。
限定某一字入韻的,如柳宗元《答劉連州邦字》:「連壁本難雙,分符刺小邦。崩雲下漓水,劈箭上潯江。
負弩啼寒狖,鳴枹驚夜狵。遙憐郡山好,謝守但臨窗。」根據題目規定,在詩中必須押「邦」字韻。
[律詩絕句] 限韻紅樓諸釵(十位) 黛玉 限一東 看盡公升沉皆轉蓬,無憑莫擬問西東。 流年彈指花時倦,慵臉消春淚跡紅。 淡借霜姿依舊月,閒搖碧色偶來風。
憐卿素怨題何必?事事從來夢後空。 寶釵 限二冬 每憐菡萏一夕冬,冷落疏簾伴月鐘。
案畔唯卿消寂寞,琴邊憑爾道從容。 閒情自處花開謝,素態相安顰淺濃。 無覓好風酬意緒,青雲淡看幾千重。
湘雲 限三江韻 言笑偏宜異地腔,懶教惆悵對孤窗。 不吝芳樽十九醉,曾消心事二三樁? 風華吟倦塘迷鶴,畫夢覺殘月落江。
清瘦休憐人照水,好將燕子看成雙。 元春限四支韻 花開花落總離離,夕殿愁懷兩不宜。 末路抬眉方道倦,浮生回首漸行歧。
三春聚散三生淚,一世公升沉一步棋。 夢逝今朝君莫挽,來生唯願是田籬。 迎春 限五微韻 長愛時閒慣掩幃,紅塵懶看是如非。
蛾眉淺淺清容倦,寒日蕭蕭冷色微。 孤枕可教說自守,鴛鴦莫與道同歸。 他時我若為司命,願使君卿背對飛。
探春 限六魚韻 別離莫與道唏噓,本是孤芳愛自居。 花好偏逢春逝遠,夢長豈奈月行徐。 酒闌已是飄零路,蕉下從今寂寞墟。
有意可教傳尺素,當因憔悴不沉魚。 惜春 限七虞韻 心事經如墨跡枯,一拂一拭盡模糊。 悲歡聚散歸風月,軒榭亭台剩畫圖。
寂寞成禪空亦是,繁華過眼有還無。 月明豈吝鮫人淚?好與貧尼作念珠。
妙玉 限八齊韻 蓬絮何求是處棲,繁花過眼自高低。 飛鴻影后浮光逝,明鏡臺中意緒迷。 肯使清愁輕日月,留將蕭瑟嘆雲泥。
曹公不用金陵判,看取塵緣一任題。 巧姐 限九佳韻 本來世事盡相乖,偶佔金陵不識釵。 慣味悲歡安壟畝,懶將風雨憶京淮。
一腔惆悵繁華杳,十丈紅塵畫夢霾。 向晚凝眉非寂寞,野花零落在茅齋。 秦可卿 限十灰韻 人生惆悵是徘徊,一段清愁著意裁。
水月鏡花身後憶,流雲密雨夢前來。 絕塵寂寞依稀倦,舉世風華究竟哀。 鴻逝從來歸寂落,痴人不必費心猜。
什麼叫韻;在古詩中什麼叫限韻、什麼叫使用韻,古詩一般用哪些韻。
3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韻」與「限韻」的問題,樓上的英雄答得非常好,我就不再贅述了。
1、用韻這個問題,說來其實很簡單。當人們發現在詩中使用同一韻腳的字或相似韻腳的字後,讀起來會更流暢上口,更有聲律上的美時,人們就有意識地去尋找將韻放在哪些地方更好,因此漸漸地也規定出韻腳的位置,形成一種固定或相對固定的用韻形式。比如有的詩體連續用韻,有的則是間斷用韻。
規定韻腳所在位置的字必須使用韻,不然就不符合這種詩體或詩歌形式的規範。
2、古詩的用韻問題向來很有爭議。大致分為兩類。一是:
古詩用的韻是當時官話或方言的韻。因為每個時代的口音都多少會有些不同,因此,後人讀起來,感覺有些地方不押韻,其實不是不押韻,創作時是非常符合押韻標準的,隻後隨著語言口音的變化發所展,造成後人讀著不押韻。二是:
不管語言口音怎麼發展,詩歌好像都用著比較一致的韻。因此,後人將蒐羅到的詩歌進行整理分析,發現其實都有比較相似的韻腳,整理出了所謂的「平水韻」,套用平水韻去分析很多古詩的韻腳,其實都是非常符合的。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詩歌作為特殊的文體,給我們心靈上美的享受!
個人看法,有待商榷!!
4樓:匿名使用者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詩詞歌賦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韻母的字,以使聲韻和諧。一般用於偶句句尾。也稱韻腳。
押韻是增強詩歌**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 容易記憶,對於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 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 韻》、《詩韻整合》、《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鬱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劉淵先生後來編著了一本《壬子新刊禮部韻》,即現在的《平水韻》。如李白《獨坐敬亭山》:
眾烏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此詩中,「閒」和「山」兩個字押韻,也就是韻腳。
首句入韻者,則是
一、二、四句的最後一字押韻。七律、五律類推。
正例是用平聲字押韻。押仄聲韻的詩很少。
通常講的押韻,人們比較熟悉。新詩、戲曲、快板、順口溜,都講押韻。在這幾種文體中,按照漢語拼音,韻母相同的字就可以押韻,而且用不著分辨平仄。
然而,格律詩的用韻,與此不同。格律詩必須按照詩韻來寫,就是要按照韻書中分列的韻目,來辨別平仄和選擇押韻的字。一首詩的所有韻腳,必須從同乙個韻目中選字來押韻。
如上面例舉的李白的《敬亭山》,用的「閒」和「山」這兩個韻腳,就同屬於「刪」這個韻目。一首詩中,如果有乙個韻腳用了別的韻目的字,就叫做「出韻」。在科舉中,出韻的詩算不合格。
比如按照現代普通話,「閒」和『先」當然是可以押韻的,但按照詩韻則不可以,因為這兩個字分屬於兩個不同的韻目。
過去科舉考試,一般是命題限韻作詩的。所謂「限韻」,就是只准從指定的韻中選字押韻。數人一起寫詩填詞時,限定乙個韻,依韻成篇。
限韻有兩種情況:⑴限韻不限字。⑵限韻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韻中的某幾個字。
詩人互相和詩,以對方用過的韻和字來作詩酬答,叫做「步韻」或「次韻」,如蘇軾《次韻子由岐下詩並序》等即屬此類。
第一、「一三**論」
關於律詩的平仄格式,歷來有「一三**論,二四六分明」之說。意思是講,七言詩每句的第乙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平仄可以不論,用平聲字或仄聲字都可以,平仄兩可,可平可仄: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的平仄,必須分明,必須按照平仄格式的規定選用平聲字或仄聲字。
第七個字當然都必須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涉及韻腳。如果就五言詩而論,那就是
「一三不論,二四分明」。第五個字當然也屬於不言而喻,是必須分明的。這個口訣,簡明易記,很有用處。
但必須注意,它只是大概的說法,並不完全準確,掌握的時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拋開變格先不說,最重要的修正有兩點(以五言詩而論):
一是:「平平仄仄平」這一句式最須注意,其第乙個字決不可不論。如果不論,誤用了仄聲字,使這一句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錯誤,詩論的術語叫做犯「狐平」(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下乙個平聲字)。
科舉考試時,犯了「孤平」,詩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這一句,第三個字也應當論。如果不論,最後三個字都變成了平聲,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這叫「三平調」。
「三平調」是古風的特色,對律詩來說,被認為是比較大的毛病,應當避免。
另外,「平平平仄仄」這一句式中,第三字也可能不用仄聲,以免形成「三仄腳」,但這不是格律的硬性規定。
我們還是以五言詩的四句(種)基本格式來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論的字加上括孤,即變成如下的樣子: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詩的基本平仄格式則變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七言詩的各種句子,第乙個字的平仄一律可以不論;第二個字的平仄,一律必須分明。後面五個字的平仄要求,和五言詩相同。
第二、「孤平拗救」
前面講過,「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的第乙個字(七言句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個字),平仄不能不論,必須用平聲字。如果用了仄聲字,則為「犯孤平」,是寫律詩之大忌。
但有時根據詩意的需要,第乙個字不得不用仄聲字,或用仄聲字於文意更好,那怎麼辦呢?有辦法:就是在第乙個字用了仄聲字之後,把第三個字改用平聲字。
這樣整個句子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則變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允許的。這種變格,叫做「孤平拗救」。舉例:
寵深還若驚(王禹稱《五更睡》)
鳥鳴春意深(陳與義《寒食》)
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
江上女兒全勝花(王昌齡《浣紗女》)
總觀唐、宋名家之詩作,犯孤平者極為罕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但孤平拗救的詩句則非常普遍,說明這是詩界歷來公認的規則。
第三、「三四字互救」
五言詩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變格的。這個變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換, 達到互救的效果。這樣,這個句式就變成了「平平仄平仄」。
如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變為「仄仄平平仄平仄」。
舉例:落花滿春水,疏柳映新唐。(儲光羲《答王十三維》)
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崔垣《春怨》)
朱實出傳九華殿,繁花舊雜萬年枝。(崔興宗《和王維敕賜百官櫻桃》)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韋應物《自鞏洛舟行入黃河》)
這種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種變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五言的第四個字(七言的第六個字),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
這種句式雖然是變格,但在唐、宋以來的律詩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並不比正格用得少,連應試詩也允許用它。
第四、「對句相救」
以五言而論,對句互救主要適用於下面這一聯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兩句。在這兩句中,對句(第二句)的第三個字如果用了平聲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個字、第四個字都可用仄聲字。這樣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聲字。
整個這兩句的格式就變成了下面這樣: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括弧裡的字,平仄兩可。還可以反過來加以說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
三、第四個字按正格本該用平聲字,而如果用了仄聲字,可以在對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辦法是把對句的第三個字改為平聲字,而對句的第乙個字,按「孤平拗救」的規則,照樣可平可仄。七言句,依此類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規律加兩個字。
舉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落日池上酌,清風松下來。(孟浩然《裴司事見尋》)
以上兩例,都是用對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樂遊原》)
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杜甫《送遠》)
應當注意的是,這種「對句相救」的變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訣。所以必須記住,「一三**論,二四六分明」不是很確切的,用時須有若干修正。
蘭州關於外地車輛限號限行規定
蘭州的外地車牌限號,現行規定的話。你可以在當地的交管局 上可查詢到他們那裡是官方版本 低落到了塵埃裡 外地車在蘭州限行尾號是怎麼的 北麓河之夏 從6月1號開始,每天 早晨 7 30 9 00 中午 11 00 12 30 下午 17 00 19 30 5個半小時高峰時間,禁止所有進入蘭州市區三 天以...
北京限號和限行是怎麼規定的
包包包包小包包 三個月一輪換,每個禮拜有一天車輛限行,週六週日不限行,法定節假日不限行。比如你的車尾號是3,如果週二是限行日,那麼一個季度後就輪換到週三限行,就是這麼安排的。 科學普及交流 2020年10月05日至2021年01月03日,工作日07 00 20 00 節假日除外 限行區域 北京市 五...
關於古詩的問題(有謎語),幾個關於古詩的謎語
2.以詩句為題猜成語 1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絕處逢生 2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食不甘味 或 來之不易 3 危樓高百尺。瓊樓玉宇 高聳入雲 4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遠矚 5 明月何時照我還。歸心似箭 6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往情深 或 無與倫比 7 孤帆遠影碧空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