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的不分別是不作非此即彼的取捨,對各種認識判斷都要理解和平等看待的意思。在佛法看來,我們習慣上對事物的理解認識都是執著於一端,由此產生片面的思維、不理智的執著,其實真正的智慧就在不對立、不執著、不分別之中。不是說善與惡、好與壞、生與死、智與愚等概念不存在,也不是說這些概念沒意義,而是說這些對立事物是彼此轉化、彼此互用、彼此關聯,不能完全捨棄一面去談另一方面,換個角度他們的表現和定義就都會改變,而以世俗的偏執見則以為好的一定永遠好、壞的就一定永遠壞、某個行為永遠對、某個行為就永遠錯等等。
佛法中有生死不
二、迷悟不
二、凡聖不二等話,都是這個意思。
2樓:星伝風語
佛是沒分別心,佛也沒把眾生分別開來,但當時是眾生求法,請求釋迦牟尼老師說法,解說原因,釋迦牟尼本師就在我們凡人的角度來解說,因為他有智慧,所以能在眾生,在我們的角度,在求法者的知識範圍,理解力範圍,接受力範圍來講解。。。。。所以有智,愚之法,有修習的方向,目標,方法。但金剛經已經講明:
法尚要舍,何況非法。意思是修習成佛的種種方法,如渡河之舟,到對岸了就要棄舟上岸。成佛那刻就把一切方法放開,心經也說明,無智亦無所得。
3樓:佛道之子
佛是‘無分別心’;但我們凡夫、眾生有。正是我們凡夫、眾生有才分別出‘智愚’。
如何理解佛說的無分別
4樓:
無分別心是被佛教徒誤解和濫用最多的概念。 真正的無分別心,是說真心體性無分別。所以,無分別心就是真心。而不是上面那些人說的意識心不分別對待就是無分別心。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抄很人的修行境界有很大的關係。舉個例子比如泥人張可以用泥巴捏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在一個小孩兒,看來有的是兔,有的是狗各種各樣的形狀,都是不同的。另一個角度看來他們的本質都是泥,就是完全相同的沒有任何差別。
什麼是無分別心
6樓:2010美的
無分別心,簡單說就是平等的心。詳解如下:
無分別心——離情念分別的心識,有二種:
一、無漏的無分別心:又叫:無分別智,即:正體會真如的智慧。
二、有漏的無分別心:如:定心第六識,或第八識及眼等之五識,稱於境的自相,現量的心。
分別,有三種,即:隨念,計度,自性。
無分別,已無隨念、計度二種,但並非無自性。
7樓:匿名使用者
消除各種煩惱,先從糾正分別心開始
什麼是分別心?我們來看一小段常空法師與居士的對話。
常空法師問:你理解的分別心是什麼?
居士回答:沒有好、壞,沒有醜、俊,沒有你、我、他,對每一個事情、每一個人不能有分別。
常空法師繼續問:那比如一個人殺人了和一個人救人哪個好哪個壞呀?有沒有啊?
居士回答:也有啊。
常空法師:那你剛才不是說沒有嗎?呵呵。
常空法師開示:佛經是這麼說的,不記得哪部經了。佛陀說不起分別心,是因為你由於分別心產生許多煩惱,去傷害了自己傷害了眾生,造了很多業,這樣使自己或別人下地獄,在六道輪迴不能解脫,所以說不要起分別心。
這句話不是絕對說你就不能分別了,而是說你的分別心太重了,由於你分別你、我、他,分別好人、壞人,你會造業。比如,你好人、壞人分別後,看到好人歡喜,看到壞人就想殺死他。佛針對這種煩惱太重的人,就告訴你,不要有分別心嘛,好人、壞人不都是人嘛,你都要救度他們,好人要救,壞人也要救。
所以,不要有分別心,不是好人、壞人都一樣了,是去掉你這太重的分別心,這種執著好人歡喜,壞人要殺掉。你看別人不順眼,這不是嗔恨心嗎?你的心不清淨了。
因為這樣,所以說你不要有分別心。不是說我們能分別這個東西是紅色綠色這種分別,而是你的分別心太嚴重,產生嗔恨,心不清淨而造業,由此殺人,心中總是憤怒。這是不是一種煩惱啊?
佛陀是為了讓你去掉這種起煩惱的分別心。
修行其實很簡單,就是消煩惱,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些內在的不好的情緒。因為這些不良情緒,會造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業,造業之後必然受報—惡報,所以,要把這種能引起貪、嗔、痴、慢、疑的分別心去掉。
不是把一切分別心去掉,有些分別心是好的,比如看到一個小孩聽話了,要好好教育他,非常柔和地和他說話經常鼓勵他,因為你能分別這是好的。有時候小孩不聽話,你柔和地說他怎麼都不聽,跟你對著幹由於你的溺愛,他聽不進你柔和的教育了。你味地不起分別心,不管他好還是壞老是笑嘻嘻地跟他說完全不管用了,這時就知道要起分別了不能再用以前的那個方法了,可能需要嚴肅一點,說不定還可以打他一頓,適當的嘛。
我認為教育小孩有時需要打一下,當然也不要隨便打,把孩子打壞了,或者經常打,打得自卑心出來了,心理**了。
只要一般的問題,儘量多鼓勵,像西方的賞識教育。如果太過份了,怎麼說都不聽了甚至於要犯罪了,還不打呀?就是過去周易文化講的叫“小懲而大戒,小人之福也”,小小地懲罰一下,以後大事就不敢犯錯誤了,對一般人來講,這是他的福報。
你得會分別這些吧?哪是對哪是錯,這個分別就是智慧。也可以這麼說,智慧也好,煩惱也好,從哪個方面分別?
取決於利益眾生還是傷害眾生。利益和傷害有時不能從短期來看,要從長遠來看。
從佛教來說,什麼叫智慧啊?不管外在的行為,有時可能是責罵,有時是讚歎,好像罵人就不對?這不一定。
關鍵不是這個形式,而是你的發心,你是否真正想教育他,教育是短期還是長期。從佛教來講,你的教育必須能使其脫離六道輪迴、成就出世間的了脫生死、解脫一切煩惱—生起這種功德,這才叫智慧。其它不是真正的智慧,智慧是這樣要求的。
煩惱是什麼呢?只要你所造的業不能叫自己或別人解脫,叫人執著世間不能解脫,生命原本永恆,但執著外境就不永恆了,從而進入六道輪迴,流轉變幻無有出期。我們學佛就是離苦得樂,你只要讓人真正離開六道輪迴這個大苦,生起究竟的涅槃之樂,這個就是智慧,除此之外的一切能叫人進入六道輪迴的都叫煩惱。
那有人會說,我就貪吃一點、貪睡一點,這個不叫煩惱吧?我也沒有傷害別人,也不是很嚴重。也不行,雖然不是嚴重的煩惱,也是微細的煩惱。
咱們這個世界是欲界,有三種欲——食、色、睡。貪吃、貪睡是欲界的習氣,將來還是到欲界,不能解脫。所以微細的也叫煩惱,因為你不能解脫。
我們可能認為心裡不高興、煩煩的才叫煩惱。不高興不是煩惱?不高興不一定是煩惱,或者說不是咱們平常講的那種煩惱。
不高興屬於貪、嗔、痴、慢、疑的嗔,有點微細的生氣,是吧?不高興嘛,生氣嘛,微細的,不太重。不一定只是這種狀態叫煩惱,這只是微細的。
最重的煩惱是嗔恨,就是憤怒、想殺人等。
還有一種煩惱,咱們不覺得是煩惱,我多次講到過。比如年輕人談戀愛,談得很高興,不覺得是煩惱。從佛教來講這是煩惱,因為這是一種慾望,此慾望叫人在欲界不能解脫,所以這叫煩惱。
人們覺得這事很美好啊,很多文章、電視都說這太美好了!短期看有點快樂,但佛教說很多痛苦在後邊等著你。
分別,不是不分別,是分別之後想辦法正確解決就是智慧。完全不分別就成傻子了?
分別也要看怎麼分別。比如,要知道一個人是什麼根器,對不同的根器講不同的法,這個分別是智慧。如果分別心太重,像剛才說的,看到好人就高興,看到壞人就想殺他,這個分別心太重了,壞人也可以慢慢教育,並非一定殺他,咱們眾生一體,要設法幫助他改惡向善,不能一棍子打死。
咱們遇到這樣的人也會勸他說“好人壞人都是人,不要起分別心嘛”,這個不要起分別心絕對不是說你就不能有思維分別的功能了—思想傻傻的不要分別了,不是這樣吧?
所以說,佛教講的一切法門都是對治人的煩惱的。這樣講非常清楚了吧?修行也不是叫你什麼也不分別,或者什麼也不能做,只是叫你不要起貪、嗔、痴、慢、疑這些煩惱的分別。
不是說公積金貸款放款很慢麼,問公積金放款是不是比較慢
公積金貸款一般要三到四個月,最快也有乙個月就放款的。1 公積金貸款資金 是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來,由於國家對提取政策和貸款政策的持續放寬,職工繳存的公積金近百分之六七十被提走,再加上近兩年貸款需求劇增,個貸率由之前的67 上公升到目前的92 已超過國家規定的85 的資金警戒線...
不是說公升級為超級會員10元嗎!?這是為何???
從普通會員公升級到超級會員10塊。從無會員開通超級會員20塊。你的普通會員不夠乙個月。我記得以前的qq會員公升級為超級會員不是只要10塊嗎?超級qq會員的資費就是20元。如果使用者的會員期限沒有到期,則公升級時候付費10元,這個可公升級期限根據會員的剩餘時間決定,比如還剩兩個月,則再開通超級會員前兩...
佛不是說用腦想的東西不會開悟嗎?那為什麼又有“聞思修”這一說法呀
無情 非眾 佛不是說用腦想的東西不會開悟嗎?沒聽佛說過這話,禪宗古德有一句話頭參了幾十年方得開悟的例子,我想這個想是胡思亂想的意思吧?那為什麼又有 聞思修 這一說法呀?簡單來說 聞 是聽聞,思 是思考,修 是一系列的修行.這是一個次第.你只有先聽聞了足夠的正法,才能指導後面的行動 光聽聞還不夠,你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