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以前只知道蘇東坡詩文書畫橫絕文壇,可說是在多方面均有較高造詣。但直到讀《前赤壁賦》,才知他亦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學家。
他對明月秋水的沉思與精當論解是跨越時空的。人雖在北宋,卻說出了帶有濃重的辯證唯物主義氣息的話語,足見其對人生哲理的參透到何等的地步。僅有這些已是驚世駭俗,更加其行雲流水般的文筆,才使一篇《前赤壁賦》成為閃耀中華文壇的一顆明星。
從整篇觀之,你會覺得自已處於一種月光水色的籠罩之中,聆聽乙個哲人向你闡述人生的道理。文中人只有蘇子、客;物有舟、酒、簫,背景則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國古代文人能夠抒懷吟哦的一切道具、環境都擺了出來,來迎接一段驚人警人之語。
文中的「客」應該是乙個傷心之客,開篇時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更何況是到了乙個仙境般的氛圍中?面對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潔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時此刻,誰還能掩飾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對人生的感慨呢?於是客便以簫和歌,奏起心曲,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但是,在蘇子看來,與客飲酒正在興頭,客卻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卻有深知其中道理,於是「正襟危坐」問客:「何為其然也?
」終於引出了問題,客人此時吐露心中苦悶便順理成章,沒有一絲拖泥帶水。從客的第一句話來看:「月明星稀,烏雀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客人的思路也是因「月」而開,進而聯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於是我們便知:客人是在傷古惜今。
下文提及一代梟雄的英姿,但最後卻說:「而今安在哉?」他哀嘆人生之短暫,自己之渺小,感嘆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飛仙」,可望能與江水同存,與明月長終,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給後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傾訴,使人感到悲觀,厭倦了生活,可真的是這樣的麼?
不!蘇大鬍子一起曠達樂觀的解述征服了「傷心客」。但你卻料不到什麼是蘇東坡高深抽象的理論變得那麼直白而易於接受,仍然是水與月,以毒攻毒,客既然傷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來沖刷你的哀愁。
蘇子的藥方便是:月光一劑,水色一劑,蘇子之言一劑,且把蘇子言溶於月光水色中沖服便可。而今也月光水色俱佳,蘇東坡一句妙語便定天下: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是的,我承認時光一去不返,時事變化不止,但「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月缺月圓,只是形式的變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實體卻一點也沒有變。人生亦是如此,雖然人有悲歡離合,生老病死,而你的一生也將有其恆久不變的一面。
若從其變化一面來看,天地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若從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將與我永存,何必去羨慕他們明月江水呢?
單從這一段話來看,我們不難嗅到一股佛家禪語的氣息,消極中含有一種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這也許是蘇軾能處世寵辱不驚的原因吧!「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多麼瀟灑練達的態度!蘇軾,真君子,真人也!
而在本文中,他又一次勸誡友人: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皆是造物者賦予我們無盡的寶藏,都是我們應該「得」到的。命裡無時莫強求,今晚如此美景,實乃上天所賜,取之無盡的,我們要好好享用,莫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和不能得到的事傷心。
人生得意須盡歡,痛飲吧,一起來享受人生之樂吧!於是客「喜而笑」,蘇子成功的當了一次「心理醫生」。
及時行樂,在有些場合,有些時候是一劑良藥,但這不能成為人一生的處世態度。從古至今,能把這幾藥用好的除了蘇東坡,恐怕沒有幾人了吧。這不是一種消極避世,而是人的涵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一種體現。
我雖然敬佩屈原的忠心與烈節,卻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羅」的態度;我雖欣賞太白的豪放與飄逸,卻不願讚美其放縱無度的行樂與狂飲。而東坡居士卻做到了兩方面的結合,真君子,真人也!
月光如此柔美,江水如此浩渺,朋友,你不想加乙份曠達與超然的哲思進去麼嗎?
《後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後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遊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後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徵,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泛遊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遊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遊所作的準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遊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自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餚與美酒,再遊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節外生枝"地又插進"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遊山的雅興,這裡,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遊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可是,當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淒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裡,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乙隻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後擦舟西去,於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後,在結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遊**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
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呢?
文中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似詩",通過誇張與渲染,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描寫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真摯的感情。巧用排比與對仗,又增添了文字的**感。
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但總的來說,後賦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不及前賦。神秘色彩,消沉情緒與"賦"味較淡、"文"氣稍濃恐怕是遜色於前篇的主要原因。
前赤壁賦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2樓:匿名使用者
1、主要內容
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2、寫作特點
(1)「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
(3)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
3、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
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
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
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赤壁賦主要講些什麼啊?
3樓:鞘內的刀
樓主你好。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4樓:97樂於助人
首先,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虛,來說明人個體生老病死,總在變化,人類代代相承,有時永恆的。
其次,物個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再次,大自然中擁有無盡寶藏,故吾與子共同享用這份天然的饋贈。
5樓:星鑽寶寶
蘇軾的《赤壁賦》分前後兩篇,不知道你問的是哪一篇,兩篇我都寫上好了。
蘇軾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是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在介紹《後赤壁賦》之前,先要介紹一下內容與之緊密相關的《前赤壁賦》。此賦篇幅不長,但文字優美、情節跌宕、意境明快、韻味十足。因其語句押韻,故節奏鏗鏘,回環往復之間,令人心生感懷之情。
這篇散文,採用主客問答的敘述方式,著力描寫赤壁的風、水、月,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複雜、矛盾的內心情感——首先寫出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場景,將人引入樂而忘俗的良辰美景之中;隨後,筆鋒一轉,從懷想歷史人物的境遇,生發出人生苦短、世事無常的悲愁心緒;最後,引申出世間萬物迴圈往復、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藉此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以此激勵自己葆有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東坡居士遊歷的赤壁,並非歷史上那場著名戰役——赤壁之戰的所在地。曹軍與孫劉聯軍大戰的赤壁,是在現湖北省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長江南岸,隔江與烏林相望。而蘇東坡遊覽的赤壁,原稱赤鼻山,在今湖北黃州市城西門外,並非當年戰事的發生地。
於是,後人笑他:在假赤壁,作出了真文章(《念奴嬌·赤壁懷古》也作於此地)。為了加以區別,湖北黃州「赤壁」被稱為「文赤壁」(亦稱「東坡赤壁」 ),而真正發生戰事的赤壁則被稱為「武赤壁」。
後賦是距前遊三個月後再遊赤壁所寫。前一次遊赤壁,活動限於舟中;後一次遊赤壁,主要活動在岸上。前賦著重寫水——「水波不興」、「水光接天」、「萬頃茫然」;後賦則側重寫山——「黃泥之阪」、「斷岸千尺」、「巉岩」、「虎豹」。
前賦著重寫秋景,「清風徐來」、「白露橫江」;後賦著重寫冬景,「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前賦雖然也有江景描繪,但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則以敘事寫景為主。在境界上,前賦安謐幽靜,消極中仍透露出開闊曠達,說明作者當時正處於一種矛盾的心緒之中;後賦驚險恐怖、迷離恍惚,特別是對道士化鶴的幻覺描寫,使文章具有了一種飄渺虛幻的氣息,由此揭示出作者消極出世的人生態度。
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哪一賦比較出色
不合適宜 摘 前後赤壁賦雖都以秋江夜月為景,以客為陪襯,但後赤壁賦重在遊 狀景,而前赤壁賦意在借景抒懷,闡發哲理。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赤壁賦寫得好還是後赤壁賦寫得好? 後赤壁賦 是 前赤壁賦 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珠聯璧合,渾然一體。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卻是以敘事寫...
赤壁賦《赤壁賦》的默寫,赤壁賦的全文默寫??
夢逐漸遠去 1 2011 年四川 卷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 2 2012 年全國大綱卷 月出於東山之上,白露橫 江,凌萬頃之茫然。蘇軾 赤壁賦 3 2012 年山東卷 臣自其不變者而觀之,而又何羨乎!蘇軾 赤 壁賦 4 2011 年遼寧卷 且夫天地之間,苟非吾之所有,蘇軾 赤壁賦 5 2011 年...
赤壁賦翻譯,赤壁賦 翻譯 5
為萌一搏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 讚美 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於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