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修辭手法

時間 2021-10-14 22:25:29

1樓:章彧

想象首先,想象 什麼時候再在一起,西窗下秉燭夜談,再說那巴山夜雨 何時,我們能相倚在西窗前,剪著一朵朵美麗的燭花,向你傾吐,我對你的無限思念,在那巴山秋雨的夜晚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

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註釋] (1)此詩洪邁(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即寄給妻子王氏。一般認為是寄長安友人。(2)君:

指在長安的友人。(3)巴山:也稱大巴山,又叫巴嶺,這裡泛指東川一帶。

漲秋池:因秋雨而池塘水漲。(4)何當:

何時。剪:指剪去燭花,使燭光明亮。

(5)卻:迴轉。話:

談論。[簡要評析] 這首寄內之作,一向為人們廣為流傳,是詩人李商隱在巴蜀時寄懷他妻子王氏之作。此詩將詩人自己與妻子之間的深情厚意和異鄉的夜雨景色,貼切地融合在一起,綿綿雨中,更見兩地相思情重。首句直訴離情,詩人因暫不能歸家而使得離情更為濃烈。

二句以秋池迅急**喻作詩人離情洶湧不息,內心愈加不能平靜。三四句想象來日重逢時刻若回憶起今日分離時的苦惱和品味著來日團聚時的歡欣,必有一番既苦澀又甜蜜的滋味在心頭盤旋。此為消釋離情之處。

四句詩以情起,以情結,首尾相顧,迴圈往復,脈絡清晰明瞭,思緒起伏跌宕。本詩藝術手法高明,首先是運用了“懸想反說”的修辭格。詩人寫作此詩的本意是因久寓蜀地寂寞之中思家情切,但他偏不先說自己思念妻子,反說妻子來信“問歸期”,寫親人對自己的遙念。

這樣寫的好處是為了達到相互映襯的目的,即用雙方的共同思念來加深各自的愛戀深度。李商隱在本詩依舊運用這種筆法,首句便說妻子的思念,二句又用自己的思念呼應(但不直說,只託於池水**的形象),三四句再用“共剪”、“卻話”呼應上文,便把兩人之間那種心心相印、靈犀相通的愛戀深情寫活了。其次是場景描寫跳躍性大,跨度極廣。

首句即包括長安、巴山兩地,二句突出巴山,三四句又重複長安、巴山。四句詩運用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時空轉換,巧為剪接,妙合無隙,堪稱天造地設之作。再次是情景交融,**的池水即是詩人胸懷中愛情波濤的外化,“秋池夜雨”之景中充溢了多少作者對妻子的關切的愛戀!

另外,本詩中的“期”和“巴山夜雨”筆沓為文,讀來搖曳多姿,鏗鏘成韻,富有民歌特色。全詩寫得真是體貼入微,情深意切。從見他鄉夜雨而生兩地思念,再到盼望相見,感受至深,自然流露,悽寂之中見溫情,讓人在寒意中生溫暖,因此這首詩是唐人寄內詩中難得的佳作。

2樓:愛離

我想是移情。它主要是表現詩人與妻子的深厚情意,訴兩地情思。

3樓:諾言

這整收古詩是迴環的修辭。

後兩句是示現把。

示現,就是通過或者想象,把過去、未來或者意識中的事物說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彷彿就在眼前。是創造形象美的重要修辭手段。

4樓:

用想象的手法

想象來日重逢時刻若回憶起今日分離時的苦惱和品味著來日團聚時的歡欣,必有一番既苦澀又甜蜜的滋味在心頭盤旋。此為消釋離情之處。

5樓:西小貝發呆中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借景抒情,不直說相思而更顯相思之深,憧憬來日相聚。

此兩句還與“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兩相對比,希冀眼前狀況化作他日話題,虛實相生。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什麼意思

6樓:簡簡冰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意思是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出自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 唐 ]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祕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縣病故,死後葬於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7樓:潮令田潔靜

翻譯: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麼寂寞,多麼想念你!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覆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這首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8樓:文以立仁

意思是:什麼時候我們才可以一起坐在家裡的西窗下剪燭共話,講述這巴山夜雨中的情景?

詩句出自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原詩為: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你問我啥時候回家?還沒有準兒呢。我所在的巴山此刻夜雨連綿,外面的池塘水都下滿了。

在這形單影隻、悽風苦雨的深夜,我在想,哪一天我們也是在夜裡,是在家裡的窗戶下,熱熱鬧鬧地談天,我要告訴你,我此刻處在巴山夜雨時的寂寞和孤獨。

這首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9樓:韋子

意思是:什麼時候我們才可以一起坐在家裡的西窗下剪燭共話,講述這巴山夜雨中的情景?

10樓:匿名使用者

何時,我們能相倚在西窗前,剪著一朵朵美麗的燭花,向你傾吐,我對你的無限思念,在那巴山秋雨的夜晚

希望對您有幫助

11樓:吃不了兜著走

何時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燭夜談;

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什麼意思

12樓:萌新小主

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麼寂寞,多麼想念你!

一、出自

《夜雨寄北》唐· 李商隱。

二、全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三、譯文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四、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

語淺情深,含蓄雋永,膾炙人口,餘味無窮。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

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瀰漫於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髮開去,馳騁想象,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

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

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鬱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

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五、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1],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13樓:三途川客棧

解釋: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

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麼寂寞,多麼想念你!

出處: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原詩:《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語句註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裡泛指巴蜀一帶。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什麼時候。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裡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卻話:回頭說,追述。

創造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裡,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首先,想象。什麼時候再在一起,西窗下秉燭夜談,再說那巴山夜雨。何時,我們能相倚在西窗前,剪著一朵朵美麗的燭花,向你傾吐,我對你的無限思念,在那巴山秋雨的夜晚。夜雨寄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這首寄內之作,一向為人們廣為流傳,是詩人李商隱在巴蜀時寄懷他妻子王氏之作。此詩將詩人自己與妻...

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當共剪西窗燭,全詩是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名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唐 選自 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 約813 約858 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 現河南泌陽 人。唐代詩人。這首詩是寄給友人或妻子的。當時詩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長安,所以說 寄北 ...

何當共剪西窗燭的下一句是什麼,何當共剪西窗燭的下句是什麼?

下一句 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 作者 李商隱 朝代 唐 譯文對照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譯文 注釋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何當共剪西窗燭的下句是什麼?後面句是 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當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