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甄巨集深
四川、河北等省。 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內分佈較為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江蘇
一、姓氏源流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據傳,黃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
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后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
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
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二、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句容,江蘇淮安,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 杜氏在宋元期間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臺灣的,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
而堯祖居江蘇金湖.三、郡望堂號【堂號】 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
另外還有"京兆堂"、“寶田堂”,"寶蓮堂"等。【郡望】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等。其中,京兆郡最為著名。
京兆郡是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定的,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 濮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渭縣、濮陽、範縣,山東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
四、家乘譜牒
五、歷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輝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矚目的大家族。杜氏在歷史上的表現,歷來十分出色,出將入侯,不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揚名青史的傑出人物,在學術和文學方面也是人才濟濟,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立下功勞。 東漢有兩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
杜林在光武帝時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學術方面。他博學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推崇他為"小學之宗"。
杜密,先後事恆帝和靈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蟬"這個成語就是他創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現尤為出色。
大詩人杜甫,人稱詩聖,可謂家喻戶曉。為了和杜牧相區別,人稱"老杜"。杜牧,唐代又一個著名文學家。
由於他為時稍稍晚於杜甫,所以被稱之"小杜"。但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比起老杜並不遜色。他的文字優美,寓意警拔。
被譽為中國文壇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宮賦》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兒子杜苟鶴,在唐代末葉也是詩名滿天下。他的"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來,傳誦不絕。
杜鵑啼血,出自一個悽美的傳說。傳說古代蜀國國君杜宇,周代末年在蜀稱帝,號望帝。後來歸隱,讓位於其相。
那時正當二月,子鵑鳥鳴,蜀人懷之,所以稱鵑為杜鵑。小小的杜鵑鳥,也是出自帝王呢。 花縣田美鄉杜氏族譜http:
//cn.geocities.com/hxds2004/ 田美杜氏創輯族譜序崑崙特作群山之祖脈,發千支河海,實為眾水之宗,源分萬派,故吾族數傳以後,或仍居舊址,或遠徒他方,共慶椒蕃之盛.
假令家傳無譜,何以尋脈溯源,使人共知支派所自出?鹹曉然於尊祖敬宗之義也.當見世人家乘篡修,往往特書前代名人輒欲生輝譜軼,豈知郭崇韜冒認京兆,世所羞稱狄武襄不祖黃公,人皆讚美.
想我杜氏由漢以迄唐宋,文經武緯,代有其人,不勝指數,苟非的派,何以謬為.扳援以貽識者所竊笑也.唯自盤天祖公,始祖之後而遞溯三世倫肇公所生五子,長文秀,次文善祖,世守藍溪,三文廣祖,建居花縣橫潭七裡餘大嶺下,後改立田美鄉.
四文仲祖,遷小港地近河南(廣州河南).五文進,其子孫里居至今未悉.時萬曆三十六年戊申,與河南小港房遷藍水白沙.
覽譜而悉詳其系.於是歲歲清明節,我房與小港必皆至白沙始祖祠,鹹集同往鳳頭崗大鬱處省墓,以盡其孝思焉.今五房子孫要知祖宗血脈之源流而家譜詳明,可以辯名而定份,是以知田溪之派,衍亦由藍水而枝分,足見井井繩繩.
不亦知覽群山而知崑崙之一脈,觀眾水而識河海之同源乎杜氏族譜序杜氏之有姓,始於帝堯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遷封杜伯,後為宣王所滅,子叔隰奔晉為劉氏,杜洩奔魯因氏焉.極盛於漢唐,宋朝紹興年間,因避金人之亂,由南雄珠璣巷來此.後經黃蕭養之亂,始遷之,原譜失矣.
至吾田美鄉之有杜氏,則由四世祖文廣來自南海神安司白沙鄉.至前明萬曆間,始與河南小港文仲子孫同遷藍水白沙鄉往鳳崗村大鬱山掃墓.其詳譜實得於此.
及前清光緒十八年壬辰重修.今祠曾一度將族譜修過,計大小主位由四世祖起至十五世共得一百七十九個,至於餘已二十一傳矣.各房散軼,妨有掛漏,不敢撰也.
唯搜求可稽者,將本祠主位,校對無訛,並付諸於民,印成數百帙,分給於各房,俾後人有所易於繼筆云爾,夫族譜者,系闔族之人立為譜系,俾知源流之遠,支派之分也.五世不修譜,為大不孝.後之人其勉.
諸**十四乙丑二十一傳孫蔚文識於寶田學校. 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初,有一支從江西遷移至湖南茨利,其中最為有名的杜心武就為其中的優秀人才。後分成兩支,梓芬公一支留於今湖南省桃源縣盤塘鎮南竹鋪,現散佈於常德、龍山、湖北、雲南等地共有族民上萬名眾。
據聽說,現寶田堂正三修族譜。現正收集各房族民。
杜姓網同第一館 秋風堂 (杜甫) 建館於2000-3-1 11:28:44
杜姓網同最新館 杜龐紀念館 (杜龐) 建館於2005-7-26 10:58:09
杜姓網同人氣館 杜牧 (杜牧) 當前訪問量為13450人次
杜姓網同第一譜 杜氏一族 族譜 (2217) 園區
杜姓網同最新譜 杜氏一族 族譜 (2217) 園區
杜姓網同人氣譜 杜氏一族 族譜 (2217) 園區
2樓:
據考證,杜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第一支出自祁姓。商朝後期,丹朱後裔劉累的後裔封為豕韋國君。
西周初期改為唐公。周成王時,唐公遷於杜,降公爵為伯爵,遂稱唐杜氏。後來,周宣王殺死無辜的杜伯,杜伯的子孫出逃。
杜國滅,杜姓自此問世。
第二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由於民族之間的不斷交流,互有基因流動。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獨孤渾氏族改為杜氏;北宋金國女真族徒單氏族改為杜氏;清朝滿洲八旗都善氏、圖克坦氏等氏族均集體改為杜氏。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時善釀酒的杜康之後。
杜氏經數千年的生息繁衍,遍佈大江南北,但尤以京兆(今陝西西安東北)、漢陽(今湖北長江以北地區)、南陽(今河南南陽)之地的杜姓家族最為繁盛。
一、杜姓多詩人
歷史上的杜姓名人層出不窮。秦朝有大將軍杜赫。東漢有南陽太守杜詩、北海相杜密、經學家杜子春、經學家兼文字學家杜林、書法家杜操。
西晉有名將杜預。隋朝有農民軍首領杜伏威。說到杜甫,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學家。其他的唐朝杜姓名人還有宰相杜如晦、史學家杜佑、詩人杜審言、杜荀鶴。杜荀鶴是杜牧的兒子,在唐代末葉亦是詩名滿天下,他吟詠的“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的絕句,一直傳誦不絕。
明朝畫家杜瓊擅山水,多用平筆皴擦,淡墨烘染,設色清淡,風格雋秀。清朝有詩人杜、雲南回民起義首領杜文秀。近現代有上海青幫頭子之一的杜月笙,曾任全國政協常委的杜聿明,哲學家、歷史學家杜國庠,圖書館學家杜定友等。
二、杜姓名人
1.“詩聖”杜甫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陽。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
第一次是南遊吳越,江浙的山水人物,引發他無限想像。第二次到燕趙平原,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這個時期他留下的《望嶽》,結尾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流露了詩人少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杜甫同李白同遊樑、宋,會見了詩人高適。
杜甫一生引為“快意”的讀書遊歷時期,到34歲時就結束了。後寓居長安將近10年,未能有所施展,反而飽嘗飢寒疾病之折磨,這使他認清了以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集團貴族的腐化面目,對廣大勞動人民的苦難,對國運的危機,也有了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和認識。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四月,杜甫靠獻賦得官,任左拾遺,後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由於看出肅宗小朝廷已經無法容納正言德論,綱紀已亂,杜甫不久即棄官往秦州、同谷。
後杜甫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他攜帶家小出蜀,在湘江舟中病死。
杜甫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著有《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等,被稱為“詩史”。
2.賢相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他年輕時才能出眾,性格豪爽,好讀書,以風流儒雅自詡。有臨難不苟的氣節,能當機立斷。
高祖李淵平定京城後,杜如晦被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屬官。
杜常隨秦王李世民征伐,參與機要、軍國之事,剖斷如流。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為從事郎中。秦王立為皇太子後,他被授職左庶子。
太宗即位,如晦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李世民對杜如晦十分器重。杜如晦因病辭職,太宗詔令給他原俸祿在家養病;他病危時,太宗詔令皇太子前去問候,並親自到他家去。
逝世時,太宗極其悲痛,追贈他開府儀同三司銜;安葬時,又加司空銜,諡號“成”,並親手詔令虞世南撰文刻於石碑,以便記載君主痛悼臣子之意。有一件小事即可看出如晦在太宗心中的分量:某日,太宗吃瓜,瓜味甜美,便留下一半祭奠杜如晦。
杜如晦為相時,和房玄齡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每次在太宗的處所商議政事,房玄齡必定說:
“非如晦來不能籌劃。”等如晦來到,又盡都採用房玄齡的計謀,時稱如晦長於斷,玄齡善於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太宗。當時人們談到良相,必定房、杜並稱。
何的姓氏由來,姓氏何的由來?
月似當時 先秦時,何姓在山東 河南 湖南 陝西 甘肅 青海已有足跡。發源於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廬江郡,子孫繁衍,遂成望族。漢晉時期,何姓已分佈於長江南北的江蘇 江西 湖北 四川,東漢時何姓已經越過武夷山進入福建,翻越南嶺進入廣東。唐朝時二次中原南遷移民,何姓大批進入江西 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臺灣。...
「於」字姓氏的由來,「於」字姓氏的由來?
於 y 姓源出有四 1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 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 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據 廣韻 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 有說第三子 於邘 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陽西北於邘邰鎮 稱於邘叔。後來,於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 有...
姓氏的由來
何氏先祖 據 湞陽水木記 載,何瑊,原名韓瑊,南韓後期韓王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與安不一致而退隱韓原。秦滅南韓,韓王安被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疑是六國公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