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出律」是什麼意思,寫詩出律是什麼意思啊

時間 2021-12-20 17:28:44

1樓:匿名使用者

出律:詩詞格律術語,多用作詩詞對聯的平仄上。對仗工整,不得出律犯拗。

不律:不守規範,不守法理。應該和出律意思相近,就是觸犯了詩詞的格律。

其實,我們現在所謂的詩詞格律,是唐宋以後發展起來的。最初的古詩並沒有所謂的「格律」,只有聲調和節奏,大家只要讀一讀《詩經》就很清楚了。也就是說,在表達感情的時候,兼顧到聽覺上的美和視覺上的美(中國的文字是有視覺上的美感的),也就可以了,故曰: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到了近體詩,聲調和節奏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最初和格律應該還是兩碼事,我就懷疑李白在寫詩的時候還要講究什麼平仄,而是他寫的詩,聲調和節奏讓人覺得很美,於是便從中總結出了「格律」,這本應是作為參考的,後人卻把它搞成了教條。

有人會說,唐代那麼多的詩人,「格律」就那麼幾種,難道不遵守格律自由創作會那麼整齊劃一?這要分兩句話說。一是美是有時代性的。

比如流行歌曲,也許在後人看來調子就都差不多。二是事實上唐人詩「出律」的比比皆是,只不過後人有什麼所謂的「拗救」為其曲意解說罷了。

詞又與詩不同。最初詞叫「曲子詞」,表明它是為曲子填寫的歌詞,這就必須要有嚴格的格律,否則沒法唱了。但到了「曲子詞」變成「長短句」的時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那是因為近體詩那千篇一律的

五、七句型嚴重地限制了形式美的發展,文人渴望找到新的形式美,於是曲子詞的參差的句型成了他們創新所借鑑的物件。但這種創新一開始就是有偏差的,即過於重視原曲子的「格律」,即使在後來創「新聲」時也是如此。這一點在很早就有人批評,王安石說:

「如今先撰腔子,後填詞,卻是『永依聲』也。」

2樓:匿名使用者

詩詞中的出律,指違反了格律詩詞的規範。詩詞中的律詩、詞牌,分別是唐朝、宋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詩詞中的不律,就是不遵守格律詩詞的規範。它比出律的行為更加惡劣。出律是在一首詩詞中多數遵守格律而在少數地方犯了規,不律則是不講究,渾不吝,天馬行空,我行我素。

寫作詩詞什麼情況下出律是可以的?

3樓:殘燭老翁

請你參考一下有關詩詞中「拗救」的規則。

4樓:匿名使用者

置頂帖裡詩詞的一些基本知識。你自己看看吧。此帖按吧規我要刪啦。麼麼噠。

5樓:匿名使用者

寫錯的情況下是可以的

為什麼有的人一看別人寫的詩詞就知道是否出律?

6樓:面壁

語感有,但那是指比較規律的一些,不規則的一些,應該就是記的。比如說《卜運算元》的平仄搭配差不多有三十種變種,不記怎麼辦?

個人之見,可以注意詩的音調搭配,但不必去刻意遵守什麼格律。

詩,原本沒有入律出律這個說法,是唐宋以來詩詞研究者們做的總結,到清朝才告完善(但也僵化了)。詩在唐時為頂峰,但唐詩中「出律」者所在為多,於是又有一些人發明了「拗救」這個概念予以附會,儘管如此,還是有大量的唐詩無法歸律,如李白的詩,更不用說唐前曹植諸人的詩。所實在的,前人先有詩,後人定規則,挺荒唐。

總之,作詩注意音調搭配,使之讀著好聽,這是對的,但刻意遵守什麼格律,原本就是錯了——但不排除有的詩人用字功力高深,在這種限制下也能作出好詩(屬詩人之功,非格律之功)。後者的藝術表達方式,類似給任何詩作都套上《跑四川》的調子。

7樓:

一者,常讀寫格律詩,就會向走路一樣習慣了。二者,格律的規律搞懂後,就會心明眼亮。

8樓:手機使用者

律是有講究的,一三**論,二四六分明。頷勁聯對仗,

9樓:洛水魚翁

有的人一看別人寫的詩詞就知道是否出律,是因為這人已經很老練地掌握了格律詩所規定的規矩,十分熟悉漢語以及古漢語的發聲和格律詩的平仄運用。

10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的出律是針對於對聯,律詩這類的,因為都有平仄基本句型,律詩還有一韻到底的格式,所以不難看出,如對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下句就是出律了,因為下句最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當然也可以寬對仄仄平仄平仄仄,因為135可寬對,所以一目了然

11樓:

練得多了,韻律都可以記下的。尤其是那些比較有規律性的詞牌

12樓:

不知道啊 估計是苦工吧

有關對聯的問題,對聯中「出律」是什麼意思

13樓:周海悅

top4.陽神:

是誰,能在起點人氣第一西紅柿出書的時候同時出書;是誰,能力壓西紅柿,8各月奪得月票第一

4次連續第一?沒錯,是陽神!陽神,一部影響極深的修真**,他既延續了飄渺和其他修真**的傳統,也獨具創新,令人眼前為之一亮!作為第五,實力是毫不差,你說呢?

top3.飄渺之旅:

作為網路三大奇文,修真**的鼻祖,我想,他進前五,沒有任何疑問吧?

縹緲之旅是蕭潛給出的乙個「江湖」,就像金庸曾經的那樣。蕭潛的「江湖」與我們的現實那麼的大不同,又那麼的息息相關。在他的筆下,我們會看到古代中華的延續,會看到先進的文明,會看到誘人的法寶,會看到仙人的遺跡,會看到各種稀奇古怪的生物,會看到驚險的打鬥,會看到精彩的人生,因為這是縹緲之旅,縹緲,就可以漫天飛舞的幻想,就可以無所謂禁忌。

李強、傅山、花媚娘、趙豪、霧星上人、赤明……好多各具特色的形象躍然紙上,我欣賞這種對人物性格的捕捉。

不過,我更推崇作者對李強性格的設定:源於深沉的輕浮,無知無畏的張狂。他可以為了凡人的生計跳入危險的湖底,也可以視凡人為無物,動輒扔進元界任他們自生自滅;他可以輕易送出別人視為珍寶的靈丹去救乙個陌生的性命,也可以如踩死螻蟻般對待生物;他可以為一句話毀掉乙個星球,也可以為一句話建立乙個天堂。

在這個沒有完全的對與錯的**裡,輕浮和張狂是我喜歡的主旋律。

詩詞歌賦 請諸位前輩分析下 出律的地方!

14樓:碑木人

你寫的是《虞美人》吧?單從格律上來說,是有好多不對的地方,韻沒壓對、平仄不對。給個詞譜,你對照檢查吧。答案滿意請及時採納,謝謝了!

虞美人 詞牌

⊙平⊙仄平平仄(仄韻)

⊙仄平平仄(葉仄)

⊙平⊙仄仄平平(換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葉平)

⊙平⊙仄平平仄(換仄韻)

⊙仄平平仄(葉仄)

⊙平⊙仄仄平平(再換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

按平水韻檢查,不合的地方如下:

風花雪月幾時休<--沒有壓韻

平平仄仄通平平--你的平仄

⊙平⊙仄平平仄--要求平仄

雛燕竟白頭

平通仄仄平

⊙仄平平仄

蹉跎歲月如秋逝<--沒有壓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

曇花一現感殤誰人知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鸞鳳依棲終難捨<--沒有壓韻!

平仄平平平通仄

⊙平⊙仄平平仄

無奈受離合

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

遙寄伊人情何堪

平仄平平平平平

⊙平⊙仄仄平平

夜夜如斯未了難成眠

仄仄平平仄通通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有18個錯誤!有3個沒壓韻!

15樓:寥天鴻影

你是想填《虞美人》吧?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平平仄(韻)。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韻)。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平平仄(韻)。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韻)。

問君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並不要求對仗哦。

《詞牌》,或稱為《詞調》、《詞譜》,是如何而來的哩?

詩是吟哦出來的。為了方便把詩唱出來,逐漸出現長短句,由五字、七字,變成一字、二字、三字、六字、八字、九字等等。切記,

這種變化是為了方便唱出來。

於是就出現了眾多曲子,來唱這些長短句。這就是詞譜。

我們知道現代歌曲,有四分之二拍,四分之四拍等等。像大調的進行曲,小調的民歌。

長短句,也就是詞既然是唱出來的,就會因為不同的節奏,形成不同的風格。

隨時時代的變遷,以前那些曲譜漸漸遺失了。後人,通過平仄找出詞譜的節奏,通過韻律找出詞譜的規律。

所以,當你填一首詞時,不按詞譜去填,你就無法把握該詞的節奏、該詞的情感、該詞的味道、該詞的風格。也就是說,你所填的,壓根就不是你想要填的詞牌。

除了音律方面,從詞的意境、結構上看,詞向來講究拍拍遞進,如滔滔江水一浪高於一浪。

《虞美人》是平仄韻遞換格,隨著平仄韻的遞換,情感起伏。平韻時較舒緩,仄韻是情感爆發,情緒激烈。

16樓:

其實詩歌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達情寄意,何必糾纏於形式,識者識其意,懂其情,否則即便再押韻也不過多了更多的匠氣。

回答可能並不合適,只不過有感而發,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7樓:水月峰

沒有押韻。平仄也有問題!

18樓:面壁

只想說:李白的詩大多出律,他的好詩幾乎首首出律。

旱地忽律是什麼意思,「旱地忽律」這綽號是什麼意思?

一 忽律 當作兇猛的鱷魚來解釋 梁山笑面虎朱富的兄弟朱貴,綽號 旱地忽律 作步軍頭領,在陸地上活動,由於此人生性兇橫狡詐 不是貶義啊 所以被稱為旱地的鱷魚 也就是 旱地忽律 其實梁山裡開酒店飯館的,沒什麼正經人,他哥倆乙個笑面虎,乙個旱地忽律,還有十字坡賣人肉饅頭的張青和孫二娘等,都是殺人不眨眼的主...

五言七律是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絕句和律詩都是遵守平仄交替 相對 粘連這些平仄規則的詩,但是兩者之間是依據句數來區分,四句的是絕句,八句的是律詩,而十句以上的就是排律了。然後再通過每一句的字數來細分,凡五個字一句的就是五言絕句 五言律詩,簡稱五絕 五律,而七個字一句的就是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簡稱七絕 七律。王之渙的 登鸛...

七律長征中的遠征難是什麼意思,七律長征的全部詳細的意思是什麼?

前面的兩位先生說的不錯,難 就是指困難 艱難險阻 遠征 就是指很遠的征途,就是 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就是說紅軍為了中國的光明,為了北上抗日,不怕在長征中的各種困難和險阻,直至勝利的到達陝北。七律長征的全部詳細的意思是什麼? 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把歷經千山萬水的禁臠困苦看作平平常常的事情,武陵山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