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由來,哈尼族一年一度的節日叫什麼節?

時間 2022-02-04 04:25:09

1樓:匿名使用者

雲南的十八怪,哈尼族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紅河和瀾滄江之間的元江、墨江、綠春、金平、江城等縣,思茅、西雙版納、瀾滄等市、州、縣也有分布。

主要從事農業,善開梯田。

哈尼族見於漢文史籍的名稱,有「和夷(蠻)」、「和泥」、「窩泥」、「阿泥」、「哈泥」等。自稱多達30餘種,如「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巨集」、「布都」、「多尼」、「葉車」、「阿木」等等。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巨集)三種方言和若干土語。哈尼族原無文字,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試行中。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公尺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梯田稻作文化尤為發達。墨江的紫膠,產量居全國之冠。西雙版納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飲譽中外的普洱茶主產地之一。

逶迤連綿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許多受國家保護的珍禽異獸。紅河自治州箇舊市,是聞名我國的「錫都」。

哈尼族認為萬物皆有靈,人死魂不滅,於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民間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歡隨身攜帶巴烏、笛子等樂器。

以農曆十月為歲首,傳統節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節)。

在起伏連亙的哀牢群山中,一座座幾十級、上百級的梯田,從山腳順著坡勢蜿蜒向上伸展,層層疊疊,直通茫茫雲海,蔚為壯觀。

千百年來,面對高山峽谷的生存空間,哈尼人民創造、總結出一套墾種梯田的豐富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地形、土質修堤築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條件,把終年不斷的山泉溪澗,通過水筧溝渠引進梯田。到了初春,形狀各異的大小梯田盛滿清泉,在明媚的陽光下,山風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間,層層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塊塊綠色壁毯;夏末秋初,稻穀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黃。

這簡直就是一幅變化奇巧、簡樸秀美的水墨畫。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話:梯田是小夥子的臉。小夥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麼樣,若是他築埂、鏟堤、犁耙田樣樣來得,就會得到大家的稱讚,並贏得姑娘的愛慕。

姑娘美不美,關鍵要看她在梯田裡做的活計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們對水特別珍惜。為了不誤農時,自古以來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約:根據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積,人們友好協商,擬定每塊田應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經田地的先後順序,在水溝與田塊的入水口處設一橫木,並在橫木上將那塊田應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讓水自行流進田裡。

哈尼族家家戶戶還習慣在梯田裡養魚。陽春三月栽過稻秧後,人們投入魚苗,任其自然生長。深秋時節,在收割稻穀的同時,一籮籮鮮魚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水牛是耕種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哈尼族的敬牛習俗經久不衰。母牛生下牛犢,全家即上山覓割嫩草喂它,有的還加喂肥肉和紅糖水;如遇冷天,不惜用舊衣服、棉絮為之包裹禦寒。牛犢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將蒸好的一大甑子糯公尺飯放在牛廄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數字,捏製如碗大的若干飯糰,給牛各喂一團後,家人分取一團就地食用。

此俗意味著人、牛地位平等。

2樓:匿名使用者

哈尼族有許多種自稱,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巨集等自稱的人數較多。另外還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鳥、臘公尺、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覺圍、覺交、愛尼、多塔、阿梭、布孔、補角、哦怒、阿西魯瑪、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別、海尼、和尼、羅緬、葉車等自稱和他稱。哈尼主要居於紅河南岸的紅河、綠春、元陽、金平等四縣;雅尼居於西雙版納自治州及瀾滄縣;卡多、豪尼、碧約、布都、白巨集等均交錯聚居或散居於景東、鎮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縣。

本民族內部之間的互稱和其他民族對哈尼族的稱謂也不盡一致。見於漢文史籍中的歷史名稱,秦漢時期稱「昆明叟」,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烏蠻」,唐南詔、宋大理國時期稱「和蠻」,元朝稱「斡蠻」、「斡泥」,明朝稱「窩泥」、「和泥」,清朝稱「和泥」、「窩泥」、「禾尼」。哈尼族在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名稱的出現及其分布變化,反映了歷史上他們遷徙流動的情況。

名稱雖多,其音義卻基本一致,均與目前的自稱和互稱相同或相近,都從「和」音,其義仍為「和人」。可以說,哈尼族兩千多年來基本上就具有乙個統一的名稱「和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願,以人數較多的自稱「哈尼」為本民族統一的名稱。

對哈尼族的歷史淵源,民族學和歷史學界大致有四種觀點:①東來說;②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說;③紅河兩岸土著說;④「氏羌系統」南遷說。東來說以滇南地區部分哈尼族採用父子連名譜系追根溯源到南京應天府柳樹灣,或山西、河南、江西、貴州等地,並以此為依據,認為哈尼族與漢族的淵源同出一轍。

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說認為今天從事山居農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與雲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農耕民族」。就族源論,「當是雙向的、復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匯與融合」。就文化論,是一種「南方夷越海濱文化與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體。

」(史軍超《哈尼族與「氏羌系統」》,載雲南《民族文化》2023年第5期)。紅河兩岸土著說以出土文物為證據,認為哈尼族系紅河地區的土著,與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關。(孫官生《論紅河流域是早期人類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載《紅河文物》2023年第3期。

)「氏羌系統」南遷說是比較流行的觀點。它認為哈尼族同今天雲南省境內十幾個彝語支系的民族一道,其主流均同源於古代氏羌部落族群。據《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籍記載,氏羌族群原游牧於青、甘、藏高原。

秦獻公時期(西元前384-362年),秦朝勢力迅速擴大,大肆進行征服鄰近部落侵擾的活動,氏羌族群被迫流遷各地。在遷徙中,南遷的羌人不斷繁衍,形成耗牛種和越嶲羌、白馬種、廣漢羌等若干部落,活動於今川西南、滇西北、滇東北的廣大地區。史學家將這些南遷的羌人遺裔統稱為「和夷」。

和夷名稱雖不單指乙個民族,但無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內。這一記載,與哀牢山區哈尼族的民間傳說基本一致。相傳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於遙遠的北方乙個名叫「努瑪阿美」的地方,爾後逐漸南遷,居住在「谷哈」和「轟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廣大地區,與「昆明種人」相互交錯雜居。

後因遭異族侵擾,分兩條路線往南遷徙:一條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遷經滇池昆明一帶,再經南遷至滇東南的六詔山區;一條自滇西北遷經大理湖濱平壩,然後分別南下到今哀牢山、無量山區的景東、景谷、鎮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開遠,繼而至元江、墨江、紅河、元陽、綠春、江城及西雙版納等地。

哈尼族一年一度的節日叫什麼節?

3樓:忻忻相惜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公尺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曆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

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公尺粑粑、蒸年糕、染黃糯公尺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裡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村里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裡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裡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

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

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里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

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公尺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岩洞裡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訊息的。當它飛過乙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浬去了。

突然,從海浬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資訊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乙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公尺,蒸出噴香金黃的糯公尺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

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乙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里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物件,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乙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乙隻乙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

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哈尼族節日,哈尼族有什麼節日,哈尼族的節日

哈尼族 扎勒特 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 譯臘和實 即十月年。好收 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 扎勒特 和 苦扎扎 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 是 染黃飯 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 黃飯節 ...

哈尼族的由來,漢族名稱的由來?

雲南的十八怪,哈尼族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紅河和瀾滄江之間的元江 墨江 綠春 金平 江城等縣,思茅 西雙版納 瀾滄等市 州 縣也有分佈。主要從事農業,善開梯田。哈尼族見於漢文史籍的名稱,有 和夷 蠻 和泥 窩泥 阿泥 哈泥 等。自稱多達30餘種,如 哈尼 ...

哈尼族祭龍節的意義,祭龍節是哪個民族?

一年一度的少數民族哈尼族祭龍,人人必須戴帽子 祭龍節是藏族重要的節日?為何壯族也有祭龍節?三 各民族風俗大同小異祭龍節在很多少數民族都是存在的,他們一開始的目的一般都是為了跟大自然作鬥爭,然後總結出來的一套生存流程。祭龍節是少數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他們殺雞宰牛,歡慶下乙個豐收。祭龍節的確是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