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不是王之渙,幷州人,其兄之鹹、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昈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
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樓:一起找東東
登鸛雀樓
[標題]: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體裁]:五言絕句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
[原文]:
白 日 依 山 盡,
黃 河 入 海 流。
欲 窮 千 裡 目,
更 上 一 層 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寫作背景]: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據《清一統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
唐人留詩者甚多。」王之渙的這首五絕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此詩描寫作者登樓遠眺,眼前展現一幅遼闊的圖景:
落日西沉,黃河奔騰,詩人不禁詠出含有哲理的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
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登黃雀樓》和《登鸛鶴樓》這兩首古詩一樣嗎?
3樓:阿沾愛教育
沒有《登黃雀樓》和《登鸛鶴樓》這兩首詩。有《登鸛雀樓》這首詩。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
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幾次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4樓:涵涵不是憨憨
沒有這兩首詩,有《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還是《登鸛鵲樓》
5樓:匿名使用者
王之渙,幷州人,其兄之鹹、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昈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
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宴詞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6樓:索居客
《登鸛雀樓》
地球人都知道。
《登鸛雀樓》還是《登鸛鵲樓》?
7樓:
登鸛雀樓
王之渙(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8樓:憶夢幻影
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時有鸛雀棲於此,故名鸛雀樓。
但事實上,鸛雀樓又名鸛鵲樓,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它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該樓始建於北周(公元557--580),廢毀於元初。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於海內外。千餘年間,它對於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
9樓:仰望天空no星
是「登鸛雀樓 」我去過,門上的匾就是這樣寫的「鸛雀樓」
10樓:帥哥披靡
前者。樓上的那麼羅嗦幹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哎呀````差不多了啦
<登黃鶴樓 >王之渙和《登鶴雀樓》是一樣的嗎?
12樓:牙牙的弟弟
王之渙只有《登鸛雀樓》,沒有《登黃鶴樓 》,歷史上也沒有留下名為「登黃鶴樓」的古詩。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全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翻譯: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及鑑賞: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
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幾次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13樓:醉眼看花
1、「《登黃鶴樓 》王之渙和《登鶴雀樓》是不一樣的。
2、《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登黃鶴樓》是唐明詩人常作的題目,唐詩中著名的有崔顥的作品,明詩中著名的有戒顯的作品。
3、《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黃鶴樓》
崔顥頭像
唐:崔顥(hào)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14樓:成梓
不一樣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15樓:周周小鵬
那個是李白寫的,不乙個人
16樓:
不一樣乙個是崔顥另個是王之渙
17樓:【小小沈
是一樣的,都是王之渙寫的,內容都一樣,但不知道名字為什麼不同
登黃雀樓和登鸛鶴樓這倆首古詩一樣嗎
18樓:藝璇爸爸
望採納登鸛雀樓
作者是王之渙
體裁是五言絕句
格律是○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全詩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意思是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參考資料
19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樣,作者好像都不是乙個朝代的
20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樣 登黃鶴樓是戒顯的詩...等鸛雀樓是王之渙的
登鸛雀樓的詩意,登鸛雀樓的詩意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倩纓卒雪 落日依傍著中條山沉下了西天,黃河東去一直奔向大海無法阻攔。要想把視野拓展得更寬更遠,你就必須向更高樓層登攀。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
登鸛雀樓小班教案樓
創作者 活動目標 1 初步理解古詩內容,並嘗試用語言大膽表達。2 學習整首吟誦,感知古詩的韻律美。一 準備 畫有古詩內容的圖畫 登鸛雀樓 課件 自製古詩掛圖四 活動過程 一 通過圖畫初步理解古詩內容。1 出示第一幅圖 1 提問 你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2 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麼呢...
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詩意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詩意
孫老闆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擴充套件資料1 登鸛雀樓 創作背景 登鸛雀樓 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這首詩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寫下的。2 登鸛雀樓 鑑賞 從這後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