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

時間 2022-03-02 12:35:14

1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2樓:錦儀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唉,,,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心如虛空,能容萬物,空有相對,無塵無鏡,相與非相皆是人為分別,實則天地萬物皆為菩提,皆是佛性所顯。

4樓:匿名使用者

身非菩提,心非明鏡,這些東西都是不可得的東西,又如何惹來無明煩惱呢?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哀這句話是讓我們知道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佛經上說,你如果做好事,認為自己在做好事,這就不是真正的好事。你修成了菩薩,若你認為自己是菩薩,那你實際上就不再是菩薩了。

簡單來說四個字:順其自然。

菩提、明鏡,其實就是人性、佛性。神秀以一種誠惶誠恐的態度對待,認為必須認真對待、潛心修煉,「時時勤拂拭」。慧能大概認為這種態度太過執著,稍有不慎,走火入魔,只有順其自然,方能見心明性。

6樓:註冊占星師

太極思維---混沌思維---破相無相思維

這是佛家最高的思維境界,大體的意思就是「空」、「無」。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暫時幻相,

這些能量當下息息交融,

所以萬事萬物都沒有自己的性質,這叫「空無自性」,就是「空」、「無」。

想想鐵有什麼性質?有嗎?

若不是太陽光照射,鐵會是白色的嗎?

若是紅綠色盲看,鐵還是原來的顏色嗎?

想想你自己有什麼性質呢?

若沒有空氣、水分、陽光、人群,

你能生存嗎?

你會存在嗎?

這麼說你還有什麼性質、自性呢?

你我不都是因緣合和嗎?

哪有什麼萬事萬物,

因為本來就是乙個大能量團啊。

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同樣,這個能量團化成的宇宙世界,

能一刻保持不變嗎?

不都是幻生幻滅嗎?

這就是「本來無一物」啊,既然如此,何來塵埃?說塵埃時,已經是分別了;說塵埃時,塵埃已經灰飛煙滅。

7樓:匿名使用者

不執著於表象。但不執著即是一種執著。

所以應該或者最好兩種心態都放下,走中道。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艾??

8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禪宗六祖的翻版故事,是說「臺和樹的動是客觀存在的,你對之毫無辦法。如果它對你所追求的毫無關係,你又要去關注它的存在,其實就是你的心受了它的影響並偏離了你所追求的正道!而如果你對它的動與不動毫不在乎,只管做、想與你相關的事情,那你就真正的悟到了佛的正道了。

」的意思。

9樓:歲月不寒

出自《六祖壇經》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乙個問題:

人覺得乙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10樓:匿名使用者

六祖惠能的詩

屬唯心主義

11樓:千島雲

十分詳細的參考資料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艾????

12樓:t深深海底行

這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一首偈;在此之前,神秀和尚寫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小心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是對應上偈而做了這首偈。

神秀和尚的偈,被五祖弘忍大師判為「未見性」,然而「依此修行,可勉墜地獄」

惠能大師這首偈,則被五祖印證為已經開悟;

菩提本無樹:對應「身是菩提樹」,是說我們的色身無非是四大和合,借父母因緣而成,終歸壞滅;因此是「空」;故言「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對應「心是明鏡臺」,是說我們這個意識思維之心,能覺能知之心也會在壽終是斷滅不現;依然是空。更有我們的真如如來藏,雖然「不生不滅」卻是「空性」;無有色相可得,不能覺知;因而也是「空」。

本來無一物:是說五蘊十八界一切法皆是生滅法,是「空」;真如雖然能生一切法,卻本為「空性」;而且,真如如來藏人人具足,不是「前無今有」,故不可言「得」。綜合來說,如《心經》所言: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故言「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塵埃者,是指「煩惱」。煩惱及身,名為「受蘊」,色身乃至意識心,本為「暫時有」,命終斷滅則不能感受煩惱;其次,宿世一切煩惱業因,藏於我們第八識如來藏之中,而如來藏不能自證自知,故不能感受煩惱。

以上二義,故說:「無塵可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礙.這句話是出自誰的口?

13樓:鳳引仙君月同行

二樓的故事基本正確,不過原本是大徒神秀和尚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當時只是乙個打雜的小和尚,他在外面聽見後隨口接了一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礙。

禪宗五祖把衣缽(就是鼎鼎大名的「木棉袈裟」,神秀等人爭的也是這個)傳給了慧能。

14樓:才高一碗

六祖慧能,據說禪宗六祖慧能不識字而通經典,所以要自己做首詩估計很困難,這個偈語是根據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改的。禪宗後分頓悟(慧能所傳)漸悟(神秀所傳)也是在此分立的。

禪宗據說是佛祖拈花微笑,眾皆不解,獨伽葉破顏微笑,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實相無相,微法妙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迦葉,據說是印度禪的初祖,在他以後傳了二十七代,至菩提達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禪的最後一祖。

達摩來到中國後,便成了中國禪的初祖。後傳至五祖弘忍,弘忍傳六祖慧能。頓悟更符合禪宗教義所以弘忍把衣缽傳給了慧能。

《心塵》詩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意思

15樓:

這個偈子出自六祖壇經,最初的一段!慧能去見五祖忍大師,求法。五祖令門徒寫一首偈子,看有沒有開悟見性。

如果誰的偈子寫得好,真開悟見性,堪作法器,則把祖位傳與他。神秀大師當時在五祖座下,為教授師。在牆上寫一偈子:

「身是菩薩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見偈後,亦令人**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垢?

」五祖遂秘密傳法,付衣缽與慧能為第六祖!

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菩提是無形無相的,如果還執著一顆菩提樹,仍然沒有離相。菩提為心悟,非身所成。

心也同樣,無形無相,卻能生萬用妙法。心隨緣現萬境萬相萬法萬用,而不能用某乙個形象來給它定格。真正的佛性本心是不立任何一念來執著的,不立任何一淨一染,一生一滅,一增一減,一去一來……。

故而不執心為明鏡,此為對立心,為分別心,為取捨心。本心本自清淨,空無一物,意為不染一法,何來的塵埃?何須拂試?

這首偈子的境界是乙個開悟者的境界,菩提是無相無形的,而心也是無形無相的,本來萬法皆是幻,無有一物實有,談什麼惹塵埃不惹塵埃呢?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空一物.何處惹塵該什麼意思?

16樓:普願講堂慧蓮

菩提是無形無相的,如果還執著一顆菩提樹,仍然沒有離相。菩提為心悟,非身所成。心也同樣,無形無相,卻能生萬用妙法。

心隨緣現萬境萬相萬法萬用,而不能用某乙個形象來給它定格。真正的佛性本心是不立任何一念來執著的,不立任何一淨一染,一生一滅,一增一減,一去一來……。故而不執心為明鏡,此為對立心,為分別心,為取捨心。

本心本自清淨,空無一物,意為不染一法,何來的塵埃?何須拂試?

師兄如果有興趣,可以加入佛光普照五群,晚上七點與我們大家共學佛法!117924574

17樓:熊熊穎

剛學佛時觀山是山,觀水是水。

學佛三五年後觀山不是山,觀水不是水。

學佛有成後,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凡夫在夢中以為所見是真,

學佛後才知道自己原來生活在夢裡,四大皆空啊!

菩薩與佛隨順眾生,隨意說法。

實則是佛菩薩為渡眾生在夢中顯現啊。

不要執著於法,不要執著一切。

如來說法尚且應該捨棄,何況非法呢?

粗略的講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其中深意還要後來人實踐啊!

18樓:佛崽

身是菩提樹,

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和尚。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慧能和尚。

菩提樹之下,

太子把佛成,

再說沒有樹,

把你狗嘴縫。

——————你閻王爺。

【惠能和尚還是令人尊敬的·該死的是那個替他寫壇經騙錢的活鬼】

19樓:慧柱

萬事萬物都是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20樓:寒江雪

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21樓:匿名使用者

佛的境界,就別問了。知道也白搭。

22樓:

平常心,不執著於虛無的內在給自己帶來的滿足與悲傷。

外在給我們帶來的苦痛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去承受,內在的苦痛是否是苦痛則取決於我們自身。

六祖慧能的這首詩主張的就是通過悟透禪機,來讓我們懂得徹底**內在的不必要的苦痛,而神秀的則認為內在外在苦痛都是不可避免的,懂得忍受這些磨難來讓自己堅強起來就能實現解脫。

六祖慧能的境界更高,神秀的方法不能說不對,但治標不治本,而且是乙個需要付出很多卻不容易做到的笨辦法。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必惹塵埃!請問這是什麼意思?請指教,各位老師

滄桑不易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身本無身,是心亦非心,身心具遺忘,了了不著塵。 禪宗學習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阿彌陀佛 前兩句講的是佛教的空空教義 後兩句則體現了佛教的中國化 即頓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啊, 出自哪 典故等等

吹雪 西門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 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 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請問它的真諦是什麼意思

8萬4千法門 1 自性是什麼樣子?惠能大師見性,五祖考他,性是什麼樣子?他向五祖的報告說了五句話,五祖點頭,衣缽就傳給他了。自性,他說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自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汙過。染汙是什麼?是七識末那,末那叫染汙識,第六意識可以緣到末那識。本自清淨,所以修行,清淨心重要。修行終極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