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喬木查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台』: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乙個樣子,也沒有乙個圖,或乙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型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
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乙個問題: 人覺得乙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2樓:匿名使用者
開悟人的境界。我等凡夫說了也不懂。
菩堤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意思 30
3樓:速聖
這是我國禪宗大師的一首詩。他的師兄也有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時時常拂拭,莫使染塵埃。」菩提樹指塵世,明鏡臺指心中的佛。意思是說我們要時時心中有佛,才能不被塵世汙染。
這位禪宗大師聽後,感覺詩沒有表達出佛的本意,於是作了你寫的那首詩。這首詩表現的是禪宗的根本思想:世間一切都是虛幻的,本來就什麼也沒有,痛苦、歡樂等各種感受是自己想象出來的,要想擺脫痛楚就要目空一切。
4樓:諶巨集全
告訴你,讓你不要自尋煩惱
5樓:life都市桃源
不要瞎想,洗洗睡吧,留著意識
菩堤本無樹,明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6樓:馬樂法克
這是佛教中的一首詩,大概意思是說『』只要心無雜念,就可以無往不破『』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7樓:熱詞課代表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8樓:關鍵他是我孫子
白話文翻譯: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兩句均採用了倒裝語法結構,可理解為「本無菩提樹,亦非明鏡臺」,《菩提偈》前兩句是針對神秀《無相偈》的前兩句所作,應聯絡在一起理解。菩提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覺悟成佛。
明鏡臺:僧人坐禪之處,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
」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塵埃:
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汙染人的性情的東西,《淨心戒規》雲:「云何名塵,沾汙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
擴充套件資料:
《菩提偈》
[作者]惠能
[全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9樓:楓虞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乙個問題:
人覺得乙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10樓:美人計
明鏡不無,菩提本有,唯心所現,都是本性所顯的影像,影像亦不得,所以鏡非台,提無樹,合空空能正除遣,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經意。本性中本無見聞覺知,但通過鏡,菩提影子顯示出本性見聞覺知的作用,通過鏡,菩提影顯出本性本無見聞覺知,本無一物,體無相貌非用不顯,性無形象非心不明
。化鏡,菩提影為如,如不離鏡,菩提影,菩提鏡影不離如,不即不離,不取不捨,無一物無埃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世上本來沒有菩提樹,因佛在此樹下覺悟而得名菩提。心中明境也不是什麼靈台,並不需要做什麼。世上一切皆是幻象,本來什麼也沒有。自然也不會有所謂的塵埃。
這是佛家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針對「身是菩提樹,心似明境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說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相見相遇相識即是緣。緣來即接受,也不可為所謂真理刻意排斥。緣去也不挽留,去意若決,挽留只顯得強人所難。
在人生次要的方面出世,在人生重要的方面入世。這就是和尚家。哪方面重要哪方面不重要,由緣而定。
有些力量是可以左右緣的,但不要輕易認為自己有這份力量,獲得什麼都是要有代價的。
13樓:李五季***
把塵埃比做執念,比做內心上面的濾鏡;戀愛中的人看到秋風掃落葉會看到美麗與浪漫。失戀中的人看到這樣的場景會看到離別與傷感。心無塵埃的人則只看到花開花謝的自然法則而已
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14樓:熱詞課代表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15樓:匿名使用者
原本就沒有什麼菩提樹,所以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16樓:匿名使用者
你心是乾淨的,是純潔的,不要為一事煩惱,就不會惹上是非
17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不是樹 明鏡也不是明鏡 他們都是一樣的物質構成 怎麼會惹上塵埃呢?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出自**是什麼意思?
18樓:公尺格戰鬥機
出自——唐代惠能《菩提偈》。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原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19樓:兩色閒晴
這是神秀偈的對句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出自少林六祖慧能偈語。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意思 心中無雜念就不會被玷汙
20樓:歌唱平凡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是禪宗六祖慧能所作之謁。翻譯如下: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21樓:美國來的中國佬
這意味著,沒有原來的菩提樹,明亮的鏡子也沒有台灣。沒有一件事一直沒有什麼會在被感染的灰塵,一切都是空的,不要太沉迷於做他們不擁有自己的幸福是喜歡的東西,
普堤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22樓:公尺格戰鬥機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譯文:菩提原本比喻智慧型,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本來清靜,**會染上什麼塵埃?
明鏡:據《資持記》下二之三曰:「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與眾生感應的中介。臺:指安置明鏡的地方,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
塵埃:佛教術語,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按出家人的觀點,世務不淨,故稱塵務。
擴充套件資料:
1,禪宗故事--菩提本無樹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型,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作者簡介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養母度日。
二十四歲時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山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隨眾勞役,踏碓舂公尺。後因書寫了得法詩偈而備受弘忍賞識,囑付衣法,成為禪宗六祖。
因當時佛教內部爭奪宗祖地位的競爭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險,最後藏跡於獵人群伍之中,隱居十五年。弘忍入滅之後,惠能才開始傳法受戒。
此後演化佛法三十餘年,弘法度眾無數。武則天、唐中宗聞其名聲,多次敕書徵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辭,竟不奉詔。七十六歲時赴新州入滅。
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說,一是頓悟成佛說。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乙個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貫通的思想家。
六祖圓寂於公元713 年夏天,當時正值南方炎熱潮濕天氣,他的肉身未經任何防腐處理,一直保留至今,將近1300多年的時間裡沒有腐爛。
六祖惠能遺體高80厘公尺,成跏趺坐。外表上紅褐色漆,漆下有麻布;遺體內除真身骨架,還有鐵條支撐。是以肉身為基礎製作的夾綸生漆造像,其實是一坐式木乃伊。
這是臨終時盤腿,坐化後即進行密封和乾燥製成的。
其製作方法可能是:放置乙個大缸,架上木座,座下放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排漏孔,把坐屍放在木座上,再把另乙個大缸覆蓋在上面密封。當屍體腐物滴到生石灰上,便會產生熱氣,水份被吸乾後成為坐式乾屍(木乃伊)。
六祖真身在歷史上曾遭受過幾次人為破壞,遺體被開啟過,也有過蟻侵。有過多次的修補和油飾,裡面的骨架已經散亂了。
菩薩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人惹塵埃
意思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 染上塵埃?出處 六祖慧能 壇經 據郭朋 壇經校釋 考證,這一首是由 菩提偈 第一首演化而成,關鍵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 宗寶本因之,把 佛性常清淨 改成 本來無一物 表現出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此偈出自 六祖壇經 乃六祖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必惹塵埃!請問這是什麼意思?請指教,各位老師
滄桑不易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身本無身,是心亦非心,身心具遺忘,了了不著塵。 禪宗學習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阿彌陀佛 前兩句講的是佛教的空空教義 後兩句則體現了佛教的中國化 即頓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啊, 出自哪 典故等等
吹雪 西門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 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 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