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十二章第三章中,孔子概述了自己的一生,這是怎樣的一生

時間 2022-03-31 06:00:15

1樓:雲遮世說的生活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型。」

6.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種立志於學、艱苦奮鬥、修生冶性的人生。

3樓:咱家丶忒純潔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4樓:

一步步自修、進步的過程

論語十二章概括孔子在道德修養方面對**提出了哪些要求和希望

5樓:半路遇到狗

【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溫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默而識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3【修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

「《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十二章的作者簡介

6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前來551到前479,名丘,字仲尼源

談談論語十二章作文500字

7樓:浮世繪

古人云:「人非賢聖,孰能無過?」父母犯錯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對待犯錯的父母是一門不平常的學問,從小處說,它是家庭的教育問題,從大處看,它直接影響到了乙個民族的存亡問題,孔子就像一盞明燈為我指出正確的方向,子曰:

「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看到了這句話,我思續萬千,於是暑假裡的那一幕霎時間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乙個炎熱的早上,媽媽帶我到外婆家去,由於眼睛被蚊子叮了乙個大包,奇癢無比,一路上不斷地揉著眼睛,眼睛又紅又腫,可惡的眼睛過敏疹又發作了,一進家門,外公見到我著副尊容大發雷霆,二話不說就朝媽媽嚷嚷:「你怎麼把他的眼睛打成這樣,你還配做母親嗎?」媽媽見了外公那怒氣沖沖欲言又止,她輕輕地把我拉到衛生間給我沖洗眼睛並上了藥,這時我疑惑不解地問媽媽:

「媽媽,平常您批評我時,總是那麼嚴厲,可這次外公錯怪了你,你都那麼地溫順,這是為什麼呢?」媽媽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見有一些工人在為小樹在修剪枝丫,還又一些工人在為一棵為我們這風擋雨的,傾斜的大樹支撐並加固,這時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就是那棵小樹,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樹。

」「我懂了,我懂了,你對我嚴厲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對外公溫順是報答他對你的養育之恩,盡到孝的責任!」我搶過媽媽的話茬說道,「對,對你說得很對,」媽媽點了點頭,「你一定要好好記住這句話

『百事孝為先』」這時,我恍然大悟,於是飛奔回大廳對正在生氣的外公說:「外公啊外公,你錯怪了媽媽,我眼睛腫不是媽媽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

思地對媽媽說:「你怎麼不早說,你看現在多不好意思啊!」「沒關係,沒關係,」

媽媽淡淡一笑地說,「給你罵幾句有算得了什麼?」家庭裡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想到這裡我終於悟到了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含意,媽媽的言行是勞無怨的寫照。

孔學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寶,是民族思想的精華,幾千年來,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

義」,準則行事。這句話告訴我們,為人子女,一定要報答上一輩的養育之恩,對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錯的時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緒的干擾下,容易失去孝心,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忍辱負重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

「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我還悟到了其實孔子的這段話還有另一層的教育意義。首先要培養自己對父母有孝心——報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後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懷,用報恩之心對待社會,對待大自然,對待祖國,用坦蕩,樂觀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戰,無怨無悔

論語十二章中的第三章,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8樓:紫藤花下的哭泣

人的道德修養是伴隨人的一生的,要經過長的時間的學習和培養

9樓:勤格己之非

先列出原文:《顏淵十二》(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斯言也訒,其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背景:司馬牛問這句話的背景是,司馬牛的哥哥司馬桓魋想要篡位弒君,之前也曾經謀害過孔子,這種行為天下人皆欲誅之。司馬牛一來擔心國家,一來擔心自己的哥哥,陷入兩難局面。

孔子知道他的處境,便借機會給予他指點。

文意:司馬牛問怎麼樣才算是仁德,孔子回答仁德的人,有話難說出口。司馬牛再問,有話難說出口就算是仁德了嗎。孔已回答辦這件事很難,說這件事豈能不難(這句話意在言外)。

義理:當乙個人遇到困難時,把他的煩惱說給別人聽,不外乎希望別人幫他代辦或幫他出主意。但當別人也無能為力,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時,這樣真的是在為難別人,甚至有時把事弄得更糟。

基於這樣的原則,難為之事,不會對不對的人或在不對的時機說出。子曰「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

引申:《史記》記載「司馬牛多言而躁」,言多必失,孔子用意應該示希望他能靜下心來想想怎麼辦,而不是指凡事都要悶在心理。諸葛亮曾經說過「險躁則不能理性」,心浮氣躁不可能理性的看待一件事情,而往往會流於情緒用事。

仁德之道需要切己省察才能有所得,心思一直往外看,實在是與仁德之道背道而馳。孔子在回答他仁德之道時,也點醒他現在的問題,希望他先靜下來想想,而不是試圖從別人的意見中,得到答案。

10樓:冼曼雁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1樓:諾之舟

不知你問的什麼?請摘錄原文。

論語十二章中第三章告訴了我們乙個什麼道理

12樓:半路遇到狗

你看下是不是這個。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 》

【啟示】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論語中孔子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度是

13樓:21世紀第一聖人

《論語》中記載孔子關於富貴問題的內容不止一處,其中最明確的一段話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駱駝祥子第三章概括,駱駝祥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概括內容詳細一些

祥子自農村,是個破產的青年農民,勤勞 純樸 善良,保留著農村哺育他 教養他的一切,卻再也不願意回農村去了。祥子拉著駱駝艱苦的走回了北平,途中路過一個小村子,用三匹駱駝換了35個大洋,帶著對新生活的希望,祥子再次上路了。駱駝祥子 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 畸形的 失衡的中國舊社會,人民過著貧苦的生活,祥子...

求青銅葵花第三章概括左右,求青銅葵花第三章概括50字左右

呼阿優 第三章老槐樹故事梗概 幹校的人決定將葵花寄養到大麥地,看誰家願意領養。與村長商量定於明天上午8點半將葵花送來,地點在村前的老槐樹。老槐樹下,早聚集了很多人,直至中午,也沒有一戶人家表示願意領養葵花。該 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葵花的命運,她先是和她的父親在幹校生活,父親不幸遇難後,又被另一位主人公青...

童年第三章讀後感,童年第三章的讀書筆記

雯 本文作者高爾基從熾熱的浪漫主義者變為一位冷靜,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用凝練而樸素的筆觸與深邃的哲理,為我們描繪一幅 小市民階層的風俗人情的真實圖畫,表現了當時人民戰勝苦難的力量與決心。從這本名著中,我不僅品味著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同時獲得珍貴的精神食糧,而且學到作者刻畫人物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