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北宋山水畫是中國繪畫的高峰

時間 2022-08-09 06:20:05

1樓:成化

北宋是繼唐代之後又一次國家大統一時期,最高統治者採取有力措施,穩定社會,發展經濟,並普遍重視文化。這種社會環境為畫家提供了充分發揮才能的空間。繪畫題材寬泛,各種畫科全面發展,許多領域空前繁榮,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

山水畫占領畫壇主導地位,花鳥畫、風俗畫成就卓著。

宋代畫院興盛,吸引和集中了全國各地的畫家,造就了一大批畫家名手,形成乙個為宮廷服務的院體畫派。畫院早在五代時就有,它是為帝王服務的御用繪畫機構。宋代的畫院一直受到重視,對宋代繪畫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時,士大夫們借物抒情的文人畫大為興盛,對後世畫壇影響深遠。

山水畫是宋代繪畫中成就最為輝煌的畫科。它在經過唐、五代的孕育後,逐步走向成熟,到了宋代,朝著深度和廣度發展。畫家們在表現山川的雄偉和秀美之中,總結出了完整的創作規律,使宋代山水畫成為山水畫發展史上乙個重要的階段。

**北京網--藝術學堂

為什麼說北宋的山水畫是中國繪畫的高峰 10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二度時空座標——南北二宗】

荊浩《匡廬圖》

在思想準備系統化的基礎上,首先進行革命整合的是荊浩。他一直隱居於太行洪谷,主要從自然秩序中發現繪畫的秩序,是「以真為師」的思想流源的深入。荊浩之變堪稱中國山水畫的整合之變,自洪穀子的山水模式問世,繼后的山水畫藝術形式便有了乙個穩固的基礎。

這可能是中國山水畫演澤最為深刻的所在。

首先,荊浩提出了中國山水畫的系統美學理論:他的主要著作有《筆法記》和《山水節要》。在論著中,他提出了「代去雜欲」的養德說;「氣、韻、思、景、筆、墨」的六要說;「明物象之深」、「搜妙創真」的師法自然說;有形之病與無形之病的二病說;「筋、肉、骨、力」四勢說;「神、妙、奇、巧」的四品說。

荊浩把藝術的追求理性化為:氣質俱佳、六要齊全、二病毫無、四時齊備,且縣天成之妙。

再者,荊浩提出了中國山水畫的勾斫程式法則:他不僅善於辯山水之真諦,亦善於辯畫法之真諦,對於有名的筆墨,他都予以理性的批判,並成為自身的借鑑。包容式的整合是荊浩終成歷代文範的前提。

在這位前賢眼中,張噪的樹木、鞠庭的白雲、王維的筆墨、大李的華巧、吳道子的線律都是可貴的精神食糧;但亦都有不足。這位革命者,一變隋唐以來空勾無皴的單調畫法,創造了以點、面為主的勾斫技法系統,使中國山水畫第一次具有了程式法則上的複雜性與豐富性。

第三,荊浩提出了中國山水畫的中心全景模式:相傳其《匡廬圖》主峰置於中軸線上,視點可用「上突巍峰,下瞰窮台」加以形容。依據主軸線,主次、錯落、勾連、參差、遠近、高下、虛實、藏露、「天、地、中」等等範疇均關聯演繹,首次系統運致了中國畫成象空間的知覺心理範疇。

若我們今日再用整體連續性梯度重迭的空間理論加以詮釋,就可以得出主軸對稱、正面垂直平移、梯度致深、連續完形的重迭透視法則,這一「大山堂堂」的雄偉視線,是中國畫特有空間模式的經典寫照,是今日最值得再認知的科學課題。

關仝《關山行旅圖》 師承於北宗的三大家,「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有「出籃」之美的關仝,相傳其出筆的《關山行旅圖》和《山溪待渡圖》,「石體堅疑、雜木豐茂、台閣古稚、人物幽閒」,成關家風範。

被稱為「宋畫第一」的范寬,得山之骨法,其《雪景寒梅圖》則被稱為天上神品,而《溪山行旅圖》則被徐悲鴻評為「中國所有之寶者吾最傾倒者。」可見范寬的代表性。其峰巒渾厚、勢壯雄強、落筆老硬、與山傳神的風範,把北宗的壯美之境推於極致。

被一些人稱之為「古今第一」的李成,氣象蕭疏、煙雲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其獨擅的平遠風格,朝野珍視,遺憾的是至今未見真跡,相傳的《讀碑窠時圖》可能為摹本,但這種一變荊、關壯潤為清潤的文韻風格,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他的卷雲皴和平遠煙雲不僅陶醉了許道寧、郭熙、王洗,對以枯木竹石為立意的文墨山水亦為法師。

總之營丘之文、中正之武、關家之風,構成了北宋時的主體風格。自荊浩提筆立章,三家鼎足以來,中國山水畫的勾斫之法可謂由成熟而達一新的高峰,說其百代標程、里程碑式的建樹,一點也不為過。

在荊浩開闢北派山水的同時,董源開闢著南派山水。

南宗之法也是雙眼對自然**的結果。江南水色清幽淡雅,氣象有別於太行或關陝峻嶺。其平緩連綿的山巒映帶,溫潤清淨的草木澤生,素雅蒼茫的水天一色,漁舟唱晚的自娛天趣,均象喻著另有一番天地。

在這番天地中,起法於慧能的六祖革命使南禪的美學思想漸成主體。虛空明境的審美意趣,淡若似水的逸品追求,娛情遣性的為已抒發,一時成為士者的觀照。王維以明心觀性為邏輯起點,引禪入畫,率先以水墨之法表現了淨心頓明的空浩之境。

「逸」第一次與「神」並肩成為最為重要的美學範疇。王維的意義主要有二:一是以詩為畫,禪意澄明,給人一種自娛田園的怡靜,意象遠逸畫外,頗耐咀嚼。

二是水墨為法,墨的秩序法則第一次提到藝術的高度,用水樣情調體詩樣禪意,詩情畫意可謂由此而生。鑑於摩潔極高的文化修養,因此其所為筆墨一直成為後來文士的崇尚。山水畫做為「為己」文章,文人畫作為「為己」逸致,可從摩潔始。

水墨文章從這一刻起,已標為聖者說,成為人們至今參悟的模板。

完成水墨系統化整合的是南唐北苑使董源。董北苑以江南景色為畫圖,開「平淡天真、融渾靜穆」的南派師法。若說影響,可稱五代以來皴法體系的始鼻祖(集大成者)。

第二度山水畫的革命,從實踐意義上說是一次皴法革命。董源的歷史意義,在於集皴法認知之大成,立皴法美學之系統,中國山水畫的皴法之美至此獨立於美學之林。

以皴為美的山水畫,從視覺心理角度看,主要是人們面對自然時藉於觀察而形成的一種有創意的視錯覺筆墨。這類筆墨有效回答了中國人如何在乙個二度的平面中表現三度感。從這一意義說,筆墨即為美,即為空間,即為自然的同形,它是乙個複雜的系統結構,它並不是歐洲古典視錯覺中心的同義(固定光源所產生的錯覺空間的觀念:

乙個關於定向、距離與陰影的法則),它是中國人獨特的空間視錯覺。若我們用科學的原理詮釋古典的筆墨,會看到皴法美的一些基本結構:a .

「點、線、面」的立體結構。山水畫發展至成熟,最顯著的標誌便是皴法有了三維認知,其「線 — 披麻皴、點 — 點錯皴、面 — 斫垛皴」的基本定義,為中國畫的空間描述奠定了基礎。b.

凹凸感的視覺結構。最有意義的是提出了凸處稀、凹處密的視錯覺觀,實質上這是墨的明度效應,中國人一開始便執著於覺察不到光線作用的繪畫法則(這一令現代西方著迷的觀念),從而在陰陽、疏密、遠近的質地範疇描寫上,有力依據筆墨(明度)對襯關係將「遠映」效果達於極致。c 筆與墨的有機結構。

與荊浩筆墨並重同義的,是董氏之風更趨於筆墨的靈活與互運,以勾、皴、點、染的不同技法,抒狀風、晴、雨、雪的不同氣象,從而實現巒光山色、樸茂靜穆的平深布局。有了這三點基本認知,中國山水畫在形狀、形式、空間、色調這四大基本範疇上即有了乙個系統的結構,以皴為法的筆墨成為中國山水畫演義的美知主脈。

董源《龍宿郊民圖》

董源的代表作《瀟湘圖》和《夏景山口待渡圖》是點子皴的登峰造極之作;而《龍宿郊民圖》則突出了大披麻皴,前者姿體天真,後者骨體溫潤,一為無限江天,一為凹凸達勢。而點線面的皴法依景致運,互為託表,是一種靈性生文的禪悟之道,其所立法度已成為江南山水的一種精神。

有自抒之見的巨然,從董源出而又現天真。其《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為董氏革命後的又一小變。他善用長短披麻皴,山頂多礬頭,水邊多風吹蒲草,近樹多曲、遠樹皆直,淡皴濃苔、破筆焦墨,尤其是中點苔法更是獨見創意。

後者說他在意境上發揚了「不裝巧取、皆得天真」的董氏之風,但於藏筆於肉的董氏筆墨不同,巨公筆墨於肉透骨,志趣各有不同。

在荊、董開啟的北、南革命的皴法運動中,「公尺家山水」亦顯示了獨有的個性。公尺芾長子公尺有仁,從董、巨處汲取營養,但他以打點為皴,一改線皴的規範,加之草草墨戲,一筆拖泥帶水皴,亦見蒼潤奇雅,對後世影響頗深。

時至南宋,由趙王朝一統之初的偃武修文之策,進爾到似水文化之狀,士大夫文化在科學、理學、文學、戲劇、瓷器、建築、繪畫等等方面都進一步取得了成就。而面向自然、融於自然、頓悟自然的禪道心態,亦成了一種渴求,入世中的出世,都市中的村野,呈相一種特別的美感體驗。上至皇帝、中至翰林、下至布衣,都有移情自然、以畫為寄的性志。

這種朝野一心的創作紛圍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是,山水畫的二度變法才得以集為大成。

被稱為南宋院體四大家的李、劉、馬、夏,開創了至明清而憾力不衰、至東洋而文範遠示的中國山水畫的博大意境。

在鬱鬱乎文哉的南苑筆墨中,最大的變化便是詩境的深致。中國山水畫的天人合一之境,由大山堂堂而至野水孤舟。詩的畫外之畫、味外之味、言外之言幾達於精緻的品鑑,細膩的揣摩、精微的體驗、深入的剖析,成了美的欣賞的最高追求。

在院體庭試這一至上權威的旨意下,繪畫已成為真正的 「風、雅、頌」。而在詩美的畫意中,緣於詩的精緻、深致、別緻,筆墨由崇高而致優雅,由浩大而致精微。這種由皴法美而為構成美的空間意識,自然地將勾、勒、皴、擦、點、染、烘的皴法系統深化到設意立境這一更為廣延中來。

筆墨不僅有了更大的表現舞台,亦有了更深的表現題目,因為從視覺心理講,圖是靈魂中閃現的情感意象,構圖則是對意象進行整體的有趣味的組織,這一組織動機實際上是藝術的絕對需要;每一類優秀構圖的出現,都是創作靈感藝術於筆墨邏輯的結果。應該說,中國山水畫由皴法美而為構成美的意識,是認知的一次較為深刻的轉折。

以「竹鎖橋邊賣酒家」為院試首選的李唐,成為南宋畫院的領袖,他南渡以來,把青綠與水墨結合起來,取法荊、範而創大斧劈皴,其《清溪漁隱圖》水墨齊下、線面結全、刪繁就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自成剛勁犀利、雄闊磊落的一家風範。追慕李唐的劉松年,在《四景山水》中變斧闢皴為刮鐵皴,集人物、樓宇、湖山為一體,表現了他對青綠、水墨畫的多向認知,以及把李唐的畫風趨於典雅、精美的取向。

最有圖形革命的是馬遠,他把視覺注意力引向虛曠空間,變全景式為一角式,且以邊角之景,蘊示無限江天,這種空靈虛化的清曠手法,以大虛狀大實,無畫皆成妙境。在《寒江獨釣》和《踏歌圖》中,讓人體驗了平遠布局內在的矛盾衝突。與此同時,被稱為「夏半邊」的夏圭,在簡化時更注意「大縱橫、小精密」的空白補意,在無墨處求畫,其《溪山清遠圖》、《松崖客話圖》代表了他這種簡練蒼勁、寓之於拙的風格。

應該說自馬、夏一變,中國畫的空白觀、疏密觀有了真正意義的視錯覺空間意識,水墨勝於勾填,亦成為中國山水美學重要的形式命題。

當然,有宋時在水墨勝出的同時,青綠亦成為院體的重要承接。最值得重視的便是王希孟和他的《千里江山圖》。這位年僅18的天才學子,憑藉對祖國山河的特殊感悟,以藝術的想象凸現了煌煌巨制的巨集遠境界。

古時即有評家說此畫「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另一幅橫絕古今的繪製是《清明上河圖》。張擇端在這幅畫作上的歷史貢獻就巳遠遠超出藝術。從社會、經濟、文化的綜合角度來構設藝術主題,至今尚無有能出其左右者。

在偉大的寫實精神中,中國山水畫的構成美巳突兀於筆墨美,這一美知在巨制橫絕的畫作中立見經典。閒情逸致之筆與概史括今之筆顯然是各具文章的,而史詩性的敘述風格,若沒有把握巨集大的構成能力,光靠為己之筆、一角之視是很難勝任的。這說明真正的藝術並不排斥敘述性,二度變法的中國畫是多面、多向、多義的取信,它應從多角度體現著文明的豐富與深刻。

從這一背景出發,在二度變法的整合中,中國山水畫的空間構成說亦應成為研究的重點。最有概括意義的是郭熙的「三遠說」。即《山水訓》中指出的:

「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渭之平遠。」若再考慮青綠與荊、董開立的凹凸筆墨法則,可以說乙個具有獨立意義中國畫的透視原則已經形成,它即本書一再強調的整體連續的重迭透視。對於這一寶貴遺產,我們的責任只有乙個,甩現代的科學精神還前賢乙個科學的本義。

讓人知道早在2023年前,中國人已能用科學的雙眼進行透視。這種通過重迭獲得深度的法則,較好地觸控了「在保留正面的平面的同時又取得所希望的深度」這一世界性難題。本書一再堅持把皴擦勾填法則、山石法則、樹木法則、雲水法則、建築法則、色墨法則融入視錯覺的空間法則中來,以重迭、凹凸等範疇詮釋黑與白、疏與密、遠與近、有與無、藏與露、濃與淡的古典含義,我們一定會對中國畫二度高峰有乙個更新更深的認識。

還是那句話,一切法度都是對物象**後有創意的視錯覺,它是形狀、形式、空間的藝術昇華,唯筆墨而筆墨不僅是偽科學,而且是對中國畫科學精神的反動。一切筆墨都是對現實逼真的一種「完形」追求,在二度變法:意 — 墨 — 皴 — 圖」的美知演義中,最有精神的便是尚天真、施造化、立意境。

關於中國山水畫,求關於中國水墨畫的所有資料

畫死的 心是活的 心有多大 意境就有多深.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 單純性 象徵性 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 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 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

中國三水畫中的三遠是,中國山水畫的三遠是什麼

高遠 平遠 深遠。北宋畫家郭熙總結了前人繪畫創作經驗和自己的繪畫實踐後,在思想理論上創立了 三遠論 它不僅概括了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法則對空間關係的處理,而且還體現了中國畫家獨特的空間審美意識。三遠 中的 平遠 之景,尤其受到畫家的青睞和重視,在文人 士大夫的情思之中,平遠 的山水畫含有更豐富的意境。林...

有圖 客廳掛繡山水畫的位置有什麼禁忌

以下是我針對客廳掛畫蒐集的資料。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針對風水方面的重點,在此需要來提及一下,其實很簡單,讓自己看的心情愉悅特別重要,而國畫的內容方面以下可以特別關注下 1 牡丹圖字畫 國花牡丹因為喻意富貴吉祥,所以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愛,而在家居擺放牡丹圖一般可選擇北方和南方,因為牡丹屬木,北方是堪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