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楓橋夜泊 別董大 暮江吟

時間 2025-03-14 17:15:11

古詩楓橋夜泊

1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下面是關於古詩楓橋夜泊的內容,歡迎閱讀!

楓橋夜泊

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文解釋】

月亮落下去了,烏鴉不時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瀰漫著滿天的霜華,面對巖上隱約的楓樹和江中閃爍的漁火,愁緒使我難以入眠。夜半時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淒冷的鐘聲,悠悠然飄蕩到了客船。

【詞語解釋】

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

姑蘇:蘇州的別稱。

古詩賞析

楓橋夜泊》以其畫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結構安排和行文節奏如**般的韻律美,以及詩的內在意蘊的悲劇性格而為世人稱道。本文不打算對這些方面進行**,而是試圖運用詮譯學原則,對其整體畫面進行悟讀,並在對其整體畫面的拆解中洞見該詩的文化內涵。

有四個方面值得注意:

一、詩人主體的感覺世界、情緒世界與自然世界和紛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即寫出了詩人自己的生活況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現實的'實存世界並將它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體的畫面。

二、從感覺世界到情緒世界再到理性判斷的層層深入。

三、短短四句,卻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詩的基調。「愁」的意象確開啟了詩人的精神世界。欣賞此詩,「霜」和「愁」是兩個關鍵意象。

第一句,「月落無啼霜滿天」。寫詩人的感覺世界。「月落」是視覺;「烏啼」是聽覺;「霜滿天」是感覺。

在月落後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雖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詩人卻感覺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滿了宇宙,由清冷遍灑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給人一種逼迫的感覺,已經預示了詩人心境的孤獨和淒涼。「霜」的意象是此詩的重點,乙個「霜」字奠定了詩的基調。

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由感覺世界到詩人情緒世界的轉變。是詩的第乙個起伏。

江上漁火點點,岸邊楓葉正紅。但是面對世事無常和生活的艱辛,孤獨的旅人和辛勤的漁人在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對愁而眠。如果說前兩句是寫的詩人的感覺世界和情緒世界,那麼,後兩句則上公升到理性世界。

這是全詩的最大起伏處。詩的前幅密度極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只寫了一件事:

臥聞山寺鐘聲。但卻實現了從感覺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飛躍,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古詩楓橋夜泊

2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導語:長堤上種滿了桃樹和柳樹。一到春天,堤上桃紅柳綠,如同一條錦帶。以下我為大家介紹有關古詩楓橋夜泊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註釋

1、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2、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

3、寒山寺:蘇州楓橋附近的寺院。

譯文明月西落秋霜滿天,幾聲烏啼山前;

江上漁火映紅楓樹,愁緒攪我難眠。

呵,蘇州城外那聞名海內的寒山寺;

夜半鐘聲,漫悠悠地飄到我的船邊。

賞析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

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後,議論頗多。

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

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

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楓橋夜泊古詩原文

3樓:剛陽文化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

始建於南朝蕭梁。

代天監年間(西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下面是楓橋夜泊古詩原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輪殘月掛在夜空中,烏雲蓋滿了天空,烏鴉那淒涼的叫聲,打破夜裡的寧靜,樹葉上蓋著一層薄薄的白霜。

江面泛起了層層漣漪,風吹打著楓葉發出「噝噝」的響聲,港口漁船的燈光在夜光中若隱若現。詩人穿著單薄的佈滿補丁的外衣,一甩一甩的長袖,在夜空中顯得格外顯眼,那古胴色的。臉有許多皺紋,他正呆立在船頭望著前方。

遠處姑蘇城中,顯露出一點兒微弱的燈光,不時傳來嬉笑聲,守城門的士兵早已休息去了。

詩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兒子和年邁的母親在寒峙港口為他送行的場景:老母親提著燈籠,兒子和妻子目睹著他的客船離去。可是他已經60幾歲了,想進京城趕考,做官,可是再一次名落孫山。

咚——咚咚」鐘聲響起,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鐘聲像鐵錘似的敲在他的心上,那種失望感覺又一次佔據了他的心。船駛向了港口,船伕把船用纜繩綁住,並招呼客人們下船。詩人抬著腳,慢慢地走上了對岸。

此情此景,詩人寫下了《楓橋夜泊》

這首詩。明月西落秋霜滿天,幾聲烏啼山前;

江上漁火映紅楓樹。

愁緒攪我難眠。

呵,蘇州城外那聞名海內的寒山寺;

夜半鐘聲,漫悠悠地飄到我的船邊。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此詩自從歐陽修。

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後,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

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

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古詩 楓橋夜泊 朝代 作者 全詩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文解釋 月亮落下去了,烏鴉不時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瀰漫著滿天的霜華,面對岩上隱約的楓樹和江中閃爍的漁火,愁緒使我難以入眠。夜半時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淒冷的鐘聲,悠悠然飄盪到了客船。詞語解釋 江楓 江邊的楓樹。姑蘇 蘇州的別...

楓橋夜泊張旭怎麼背,楓橋夜泊怎麼背。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怎麼背。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是唐代的詩人張旭寫的詩中通過描繪...

楓橋夜泊的解釋和詩意,《楓橋夜泊》的詩意

僑中黃建成 楓橋夜泊 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 霜天寒夜 江楓漁火 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