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回憶
周易「反身修德」與中醫「德全不危」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又一精華。《周易》注重道德修養。重視自身的完善,強調自強、自立、自省、自謙。
周易》書中關於德性修養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傳》在釋《蹇卦》、《乾卦》、《晉卦》時分別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強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何為德?《正韻》歸納得好:
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德性的修養是人們事業成功的保證,也是趨吉避凶的法寶。
益卦》與《大傳》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問,元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中醫養生承襲了《周易》重德的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養生觀。<>
2樓:網友
內經》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故「大德者必得其壽。
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遙過百春」的先決條件。俗話說得好:「心底無私天地寬」。
道德高尚的人虛懷若谷,寬巨集大量,心地善良,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懼,心廣體舒。魯哀公曾向孔子請教,智者壽乎?
仁者壽乎?孔子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壽。
觀世人凡氣質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巨集者壽,貌之重厚者壽,言之簡點者壽。蓋溫和也,慈良也,寬巨集也,重厚也,簡點也,皆仁之一端。其壽之長,決非猛厲、殘忍、偏狹、輕薄、淺燥者之所能及。
孔子的精湛揭示了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養德養性無二術」。縱觀歷史我們看到:
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壽」,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諾言,晚年「讀《易》,韋編三絕。」七十高齡後仍堅持著書立說,誨人不倦,造福於子孫後代。唐代名醫孫思邈壽高德劭,被後人傳為佳話。
他不但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養,「心誠意正」、「順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歲後仍登山採藥,出診行醫,攻讀《易經》,撰寫醫籍。孔孫兩氏的輝煌人生向人們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壽」的必然結果,當為後人養生的楷模。
中醫與易經的關係
3樓:健康達人雷恩
中醫學與 《易經》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源於《易經》而異於《易經》。《易經》是總的世界觀的學說,而中醫學是研究人體健康的專科學術。中醫學藉助於《易經》的思想方法理論框架,又獨創性地構架了完整而系統的理論體系。
張景嶽說:「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每竊疑焉。以謂易之為書,在開物成務,知來藏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他,起死回生。
其義似殊,其用似異。且以醫有『內經』,何借乎易?捨近求遠,奚必其然?
而今也簡世源年逾不惑,茅塞稍開,攔態學到知羞,方克漸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
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此老之語,通過自身學研中醫的體會,道出了醫理,易理之間的差別。
張景嶽的這段話把醫易之間的關係解釋得很透徹,中醫學完全在易學的理論框架下形成返慶的,其理論基礎點仍是易經的四條理論基點:物質觀、全息論、陰陽系統論和易變精神。
為你講透《易經》與中醫的關係
4樓:健康小馬甲
易經》與中醫之間的關係,正確的講應該是: 體與用、道與器的關係 。下面從《易經》和中醫的敏春友基礎理論方面做一些論證。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哲學著作,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為中華文明之根。
其核心的三大基礎理論如下:
1、陰陽對立森御統一:任何事物都存在於陰陽兩個面, 既對立又統一。
2、五行生剋學說:將宇宙間萬事萬物歸類於 木、火、土、金、水五類,他們之間相互生扶相互制約。
3、天人合一:人和宇宙資訊能量之間,相互溝橋槐通交流,互補協調平衡。
中醫的哲學基礎便是《易經》。它是《易經》哲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運用,也是數千年來,應用《易經》原理面向社會大眾普惠最廣、功效最大、影響最深的一項社會實踐。中醫可謂功德無量!
其核心的三大基礎理論如下:
1、氣一元論:《河洛原理》說」太極一氣產陰陽,陰陽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萬物」。中國古代哲學用氣一元論的概念,說明了世界的物質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和整體觀。
2、藏象經絡學說:以五臟為中心闡述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以及相關的經絡、形體、官竅、情志、液體的作用及其相互關係,也包括五臟經絡系統與自然界的關係。
3、辯證論治理論:將四診所收集的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然後依據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論證,確定相應的**方案。
通過上面《易經》和中醫的三大基礎理論比較,大家應該很容易就看明白它們之間的易醫同源、相互促進的根深蒂固的內在聯絡。
易經》和中醫在數千年的社會文化交流和實踐中體用兼修、道器並用,促進和發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昌盛不衰、綿延不絕,實為我中華民族文化之幸!
易經的三易學說對養生學的影響
5樓:秋刀魚嘚味道
自然界是我們耐以生存模運和發展的基礎;對於自然界來說,我們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就要遵守自然法則,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才能夠實現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中醫養生學創造了自己的理論,即冊薯「四氣提神」。
中醫鉅作《內經》依據自然界四季變換規律,認為在春季要「夜臥早起, 廣步於庭, 被髮緩形, 以使志生」;在夏季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 使志無怒」;在秋季要「早臥早起,與雞具興, 使志安寧」;在冬季要「早臥晚起,州碼者必待日光」,由此實現養生,保證身體健康,精神愉悅。這充分體現了其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請問傳說中的龍吃的食物是什麼啊,中國傳說中專門吃龍的動物是什麼?
捲毛 龍是一種虛構的生物,但在我國相信龍是真實存在的人不在少數,古往至今在古人的書籍中更是記載了不少有關龍的傳說,還有人說,人們之所以一直沒有發現龍的蹤跡,是因為龍藏身在深海,而人類對於深海又知之甚少。確實,人類對於深海的瞭解並不多,海洋佔據地表百分之七十的土地,然而人類對於深海的瞭解卻僅有百分之五...
世界上有什麼傳說中的冷兵器,國外神話傳說中的強大武器有哪些?
sky漂流的風 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 泰阿劍。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 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 地利 人和三道歸一,...
傳說中的和氏璧是一塊什麼玉石,傳說中由和氏壁做成的傳國玉璽如今在何方,有圖片嗎?
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據 戰國策 載 周有砥厄,宋有結緣,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對於今人來說,和氏璧是乙個謎,並且極富傳奇色彩。兩千多年來的歷史文獻中,有許多關十它的記載和傳說,有許多文人墨客的詩文吟詠。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 韓非子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