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簡單還安逸丶工匠
這首春日詩失之於輕靡,或者說是百無聊賴,有的也有寄託,不過比較直露。李商隱這首詩,首聯領起人事花事二題, 「榮落」指人指花都可。頷聯寫景同時也流露出無聊之狀,起承了五痕跡。
頸聯轉入寫自身遭遇,「青袍」指代官職卑微,「年年定」是說久居下僚,第五句感傷歲月流逝。尾聯是說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又慨嘆無人引進。從主題上說這首詩沒什麼新意,但在藝術手法情景渾溶,低徊唱嘆,富豔而多氣,不多用典故而音節瀏亮,頗有杜詩境界。
但在梗概多氣上還是不如杜詩同類之作。
春日寄懷譯文 | 註釋 | 賞析
2樓:夢之緣文化
春日寄懷 [唐代] 李商隱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祥弊新。欲逐風波千萬裡,未知何路到龍津。
春天 譯文及註釋譯文人世的公升降是瞬息即變,而我卻在家中呆坐了四年。哪怕是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沒人把我推薦。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樣,頭上的白髮卻越來越亮眼。
一心想去追逐風波千萬裡,卻不知謹租族哪條路型雹才能見龍顏!
註釋榮落:榮顯和衰落。重(zhòng):
甚,很。逡(qūn)巡:頃刻、急速。
丘園:家園,鄉里。後亦以丘園指隱居之處。
坐:漸、行將。四春:
四年。詩人會昌二年母親去世,服喪閒居,到五年春已第四年。縱使:
即使。 可堪:豈堪。
又無人:李商隱《小園獨酌》:「空餘雙蝶舞,竟絕一人來。
與「無人」同慨。又,馮引一本作「更」。
賞析 一、二兩句言世間盛衰變化本甚迅捷,而我半生淪落;今隱於丘園行將四年,於仕途甚感渺茫。三、四兩句言丘園中雖不乏花晨月夕,然家貧無酒可以消憂,又無知己可以相慰藉。三年在京守喪,四年楊弁平後移家永樂,仍為秘省正字,官職沒有公升遷,況且遇到丁憂,故云「年年定」也。
五、六對仗襯貼,「青袍似草」、「白髮如絲」,不惟設色相映,更嘆官卑秩微而頭顱漸大;草青、絲自,兼具衰颯之象;「年年定」,一年盼過一年,無絲毫公升遷之跡象;「日日新」,日子倏忽消逝,鬢髮日日改白。一「定」一「新」,動感相映,所謂仕進無路,汲引無門也,所以最後感嘆「未知何路到龍津」。
創作背景。
《春日懷歸》古詩原文及鑑賞
3樓:夢之緣文化
春日懷歸》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杜審言。其古詩詞全文如下:
心是傷歸望,春歸異往年。
河山鑑魏闕,桑梓憶秦川。
花雜芳園鳥,風和綠野煙。
更懷歡賞地,車馬洛橋邊。
鑑賞】與其他宮廷詩人相比,杜審言的作品已明顯出現簡單化的傾向,這局慶一傾向在他的貶逐詩中進一步加強,這是他的貶逐詩與宮廷詩不同的地方。這首《春日懷歸》就是他的。貶逐之作。
一方面,保留了宮廷詩的許多優點:句法複雜,語言精煉;另一方面,去掉了作為宮廷詩桐埋握基礎的過分的、修飾的曲折。
詩中「魏闕」指京城,但不能確定詩人正在想念的是長安(如第四句所指示)還是洛陽(如末句所指示)。如果是前者,詩應寫於第一次貶逐時;如果是後者,則應寫於西元705年(唐中宗神龍元年)的貶逐。雖然貶逐並未改變杜審言的詩歌,但也使其變得嚴肅了。
在初唐詩人的眼中,景物是構成巧妙隱液舉喻的要素,但是在貶逐時,風景減少了愉快的資訊。
古詩詞鑑賞春日述懷
4樓:南邕
《春日述懷》宋。魏野。
春暖出茅亭,攜筇傍水行。
易諳馴鹿性,難辨鬭禽情。
妻喜栽花活,兒誇鬥草贏。
翻嫌我慵拙,不解強謀生。
說魏野「詩固無飄逸俊邁之氣,但平樸而常不事虛語」,評價頗為中肯。
據《宋史·隱逸傳》記載:魏野其人瀟灑倜儻,不喜巾幘,無論來訪者身份貴賤,都身穿白衣,頭戴紗帽會見客人,若出門遊賞,總是騎著一頭白驢,姿容灑脫。他很好客,常與來訪的客人留詩題詞,而後徹夜長談,盡歡而散。
但魏野的確風雅有餘,而經常生計不足。家中常是:「燒葉爐中無宿火,讀書窗下有殘燈。
他《春日述懷》的詩即聊以自嘲。
5樓:網友
《春日述懷》 是 宋代詩人 魏野所作詩詞之一。
詩詞正文。春暖出茅亭,攜筇傍水行。
易諳馴鹿性,難辨鬭禽情。
妻喜栽花活,童誇鬥草贏。
翻嫌我慵拙,不解強謀生。
春日秦觀的譯文,秦觀的《春日》 譯文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可譯為 有情的芍藥象美麗的少女,含著傷春的眼淚 無力的薔薇象纖弱的姑娘,躺在清晨的枝頭。此首七絕描寫夜雨初霽的春天庭院的景致,以運思綿密 描摹傳神見長。詩人捕捉到春雨 萬絲 的特徵,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院一角,攝下了一幅雷雨後晴春曉日的...
春日古詩的翻譯,《春日》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譯文 風和日麗遊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 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 期期至至 白話譯文 風和日麗之時遊覽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讓人耳目一新。誰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
誰知道春日的詩意,春日的詩意是什麼
首句點明出遊的時令 地點,下三句寫 尋芳 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一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彷彿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 而百花爭豔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 尋 而 識 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乙個 新 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 而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