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孩子,內心都很苦」這話是真的嗎?為什麼?

時間 2025-02-17 22:40:09

1樓:傑克濤

從某種程度上是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聽話的孩子已經習慣於聽從他人的指令,漸漸地喪失了一部分獨立思考以及自主決策能力。而等到長大後,失去了大部分的外界束縛,他們也更容易喪失方向,失去自我,因而陷入自我懷疑的痛苦之中。

但是另一方面聽話的孩子也因為被迫聽從他人的命令,通常是更努力地學習,更勤勞地做事,而養成了較好的自律能力。因而長大後他們能夠更好地約束自己,也更容易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但前提是他們能夠找到自己的夢想。

其實孩子聽不聽話大部分是天生的。根據心理學家榮格劃分的8中人格型別。其中一些人格型別會比另一些更容易在乎他人的看法。

所以如果擔心自己的孩子過於聽話,不如多多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能力。

如果孩子是為了迎合大人的情緒,被動聽話,對孩子傷害蠻大的。

因為他是在壓抑自己天性的情況下,刻意的去滿足大人的需求,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想法和意願,這樣對他自身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討好型性格。

如果孩子在被動的環境下聽話懂事,長大後容易成為討好型性格的人。他們就不會遵從自己的內心、尊重自己真實的想法,而是活著而活在虛榮裡,活在對別人的討好中,很難有真正的幸福感。

抑制自身天性。

凡是不遵循天性的成長,都對孩子是一種摧殘。孩子可以不聽話,可以反對家長甚至可以叛逆,只要是適當的糾正,他就可以改變。壓制孩子的天性,就是讓孩子在成就他人中成長,這樣的孩子不懂得如何愛自己。

乙個不知道愛自己的人,是沒有幸福的。

演變成怨恨。

小時候,孩子沒有能力去反抗家長,只是一味的順從聽話。長大以後,感覺自己翅膀硬了,就會一下子大爆發,容易形成性格極端的人。

因此,我們會說,有乙個太過懂事的孩子,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2樓:逆冉

是真的,聽話的孩子總是會委曲求全,不能做真正的自己;聽話的孩子總是在一味的討好他人,總是墨守成規,不敢逾越半步,不能靈活變通,總是一味聽從,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

3樓:忘川河畔遇蘇顏

我覺得這是真的,因為聽話的孩子是把所有的委屈都往自己的肚子裡咽,不能反抗不能哭鬧,只能乖乖聽話,有什麼事只能自己扛。

4樓:一根藍木

是的。因為聽話的孩子總是委屈自己,為了讓別人開心,不願意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

5樓:數碼專家小行星

是的。因為聽話的孩子內心都比較成熟,他們已經失去了天真的性格。

背後的苦又有誰知道,聽話的孩子真的就是好孩子嗎?

6樓:暄婷喜歡美

聽話的孩子,其實心裡特苦。

我是家中最小孩子,前面有兩個哥哥。自小我知道父母掙錢非常辛苦,因此表現得很聽話。家中做什麼飯再吃哪些,不挑;在學習上也很努力,父母基本沒管過;我6歲那年就會幫一家人洗床單;從來不跟父母提自已的實際需求。

小學五年級,同班同學女孩子穿皮靴,我也很想有一雙自已的皮靴,但一直並沒有開口說出去。父母就我為傲,聽話,學習培訓較好。四周的鄰居也誇我是聽話好孩子,有時候我也將成為「別人家孩子」。

孩子不聽話,其實就是好事兒。

實際上孩子在2歲之前都是「聽話」的,你讓他做什麼都會這樣做。但在2歲之後就開始叛逆,在一些事上與家長唱反調。主要是因為2歲前孩子都還沒造成自我認同,覺得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是無法分開的。

但在2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概念逐漸萌芽期,孩子就會越來越自我中心。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愈來愈能感受到和「別人」分開的這類開心,他們也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眾所周知青春期孩子很叛逆,家長都很苦惱。

但我們只看到了孩子叛逆的舉動,卻並沒有分析過孩子怎麼會叛逆?孩子叛逆便是不聽話嗎?實際上叛逆也是一種自我認同,是自身期盼;叛逆應該是「我覺得成為怎樣的人,走向哪一種日常生活」生活的嚮往;叛逆都是孩子對自小父母還是希望自己成為好孩子的抵抗。

應對「不聽話」的孩子,多聆聽少否認。

尹建莉教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提到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尹老師與朋友帶上孩子們去玩,中途見到2個孩子「四肢著地,手膝並且用的在泥路上爬」。成年人勸他們終止這種行為無果,最終強制把孩子拉上去,並指責他們把衣服弄髒了。

最終,兩個小姑娘都很不開心。

原本大人覺得這是一件小事,早已忘就了,想不到圓溜溜多年以後記得這件事情。並且圓溜溜還談起了他們那時候那樣做的主要原因:這明明就是往山裡走,為什麼要叫「登山」呢?

登山不就要「爬」嗎?因此兩個女生作出了爬動作。這也是多麼可愛的念頭啊,可成年人那時候卻當作孩子「不聽話」,制止了孩子這種行為。

尹老師這本書中還提到,那時候後悔沒有問清孩子為何這樣做,她要是瞭解孩子的念頭一定會讓孩子再次爬的。

7樓:網友

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這些孩子他們如果不聽話的話就會招來父母的謾罵以及責難,這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內心都是很難忍受的,所以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給予孩子包容理解。

8樓:豆豆情感煩惱

不一定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太過於聽話的孩子反而就會沒有自我。所以還是應該培養一下孩子自己的思維能力。

9樓:生活事事小靈通

我覺得不一定,聽話的孩子在某種程度上壓抑了自己的個性,與此同時他們不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聽話就好嗎?你知道為什麼嗎?

10樓:皙寶看娛樂

靈巧、聽話,這個是老一輩用的最多的詞。而我作為年輕一輩的家長,則是遭到更多**的影響,覺得聽話的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主意、以至擔憂孩子沒有獨立性,所以希望孩子不要聽話、不要靈巧。也因而,我們不得不供認,我們的孩子很容易走向另乙個極端,就是孩子不聽話不靈巧的同時,變得沒有規則,不懂禮貌。

到底該如何做呢?

首先定義明李隱白,什麼是「聽話」

我們如今廣義上對」聽話「、」靈巧「的共識態擾鉛,普通是指無條件的依從。這樣的「聽話」我們是要反對的。

這樣做有什麼結果呢?孩子大了,的確會沒有主意,獨立性也差。更嚴重的結果,就是孩子有些大一些,十幾歲的時分,就更容易叛逆。所以我們對此是要反對的。

聽話」的孩子,應該做到的是能「傾聽」,同時又堅持本人的獨立考慮。

這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能夠獨立開展的,又能夠分離的才能。

孩子的傾聽才能,既是學習才能,也是社交才能。孩子能安靜的聽完他人的講話,能聽懂話語的含義,這個是學習十分重要的才能。孩子和其別人接觸過程中也一樣,可帆好以瞭解別人的企圖,同時表達本人,能聽懂哪些話是好心的,哪些話不是好心的,他們也要學會去應對不同的場景,需求運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和溝通技巧。

而這些,都需求」聽話「這個根底才能。

培育孩子的獨立性。

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學會去聽孩子的見解,以此來引導他們逐漸獨立考慮。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開展規律,既不能完整放手不論,也不能全部都幫孩子做了。要依據孩子當下的狀況,坐下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方,像我兒子如今四歲,那麼儘量讓他本人穿脫寬鬆的衣褲,但關於有些有拉鍊的衣服,我兒子的精密動作還不夠純熟,無法完整做到,能夠讓他嘗試1-2次後,恰當的輔佐一下。

11樓:啥地方

非常聽話磨如指不一定好。孩子要有自己的個性才是最好的。因為非常的聽話只能會使孩子越來越沒有主見,做事放不開手腳不敢去做,不敢面對困難。

人是希望孩子要有自己瞎配的個性,要有自己獨立的意見見解,這樣才能對後續橡豎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好的影響。

12樓:淨帶

這樣不好。孩子聽話就意味著孩子沒有主見,會意味著孩子歲肆局以後沒雹脊本事,特別的軟弱,會導致孩子以後承擔不乎讓起責任。

「聽話」的孩子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13樓:陽笑笑

聽話的孩子是父母想要的,因為他之後有很多的路父母都幫他規劃好了,所以父母覺得聽話的孩子很乖,能聽從自己的一切安排。

14樓:餘大姐黃大爺

不是個人認為孩子調皮一點,愛亂一點是好事,否則太聽話了,反而說明孩子比較自卑,性格可能會內向,而比較調皮的孩子,性格一般都比較開朗,熱情,

15樓:一根藍木

不是的,應該有主見的孩子才是我們想要的,孩子總是聽話照做,沒有獨立的思維,依賴性太強很難成功。

聽話的孩子真的就很好嗎

16樓:潭州教育

無論家長們多麼愛自己的孩子,如果經常向孩子提出「聽話」的要求,並總是要求孩子服從自己,他骨子裡就是個權威主義者。這樣的人幾乎從不懷疑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確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潛意識中從未和孩子真正平等過。

盧梭說,當兒童活動的時候,不要教他怎樣的服從人;同時,在你給他做事的時候,也不要讓他學會役使人。要讓他在他的行動和你的行動中,都同樣感到有他的自由。

用本人的話說,就是家長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對方,都要做聽話的人。而家長作為強勢者和主導方,是局面的開創者——想有個聽話的孩子,一定要記住:在孩子 面前首先做個「聽話」的家長。

17樓:網友

你要是經常跟孩子溝通,相對來說聽話的孩子比較好。

18樓:網友

沒有絕對的事。聽話的孩子一般都中規中矩,以後做事也是一樣。那些不聽話的大多很活躍,做事也有很多想法。

各有各的好。

19樓:網友

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更有自己的主張,更有個性一點。聽話的孩子要麼喜歡裝乖寶寶將來鐵定是個心機婊,要麼乾脆是個沒主見的窩囊廢。不管是哪一種都不咋地。

我個人覺得不聽話的孩子更有趣一點,我必須挖空心思跟丫玩心理戰,玩無間道,當然目標只是為了適當的引導他走向正途,不聽話的孩子不好好引導很容易走上邪路。

孩子太「聽話」真的好嗎

20樓:睿爸育兒記

孩子聽話一定好嗎?#星知計劃#

21樓:醉邦昊可

其實好多時候你都不瞭解他們,或許在同學面前,朋友面前又是另外乙個樣子!不要過於擔心,或許這並不是壞事,或許因為這些他會有更多的朋友,更知心的有人!

活在繁華都市,每個人的內心都很孤獨,為什么

很多人內心的夢想就是脫離現在的生活環境,能夠在大城市安定下來,他們嚮往大城市的繁華 渴望生活在這樣乙個車水馬龍的地方 更希望能夠在這些地方實現自己的價值。可是真正到了這種大城市,最初的新鮮感會讓他們更加堅定大城市帶給自己的好處,可過了一段時間發現身上缺少了一些東西,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坦誠 人與人之間...

30歲還沒結婚的姑娘,內心都是怎麼想的

曦曦 女生最後的年華就是二十歲到二十五之間,過了這個時間段的人就可能被人們成為剩女,尤其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女生如果還沒有結婚的話,身邊的朋友或者是父母估計早就為自己的婚姻大事操碎了心,可能自己的心裡面也比較急,但是過了三十歲之後反而不急了,因為已經這麼大了,那就慢慢來吧。一 還沒遇到對的人。二 不想...

聽話的孩子真的沒出息嗎,聽話的孩子反而沒出息嗎?

no 瑞 當然不是,為什麼要這麼想?聽話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人家說什麼你都聽。一種是有自己的思考的聽。後者就是我們應該做的。有人說聽話的孩子沒出息,說的其實是前一種情況。這種情況舉個例子的話,就像古代的大臣對皇上愚忠一樣。有些孩子,父母說什麼都聽。是,父母的閱歷比我們要多得多,俗話來講就是人家走過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