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孔幻珊
形式不同。相聲強調聽的效果,只有一個或幾個人,站在固定的位置上,運用嘴上功夫,逗笑,調動聽眾的聽覺。 小品強調綜合效果。
動作加道具,遊走於舞臺上,調動觀眾的聽覺、視覺。 相聲 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 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
它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用北京話說講,現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講的“方言相聲”。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由一個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由兩個演員一問一答,通常又有“一頭沉”和“子母哏”兩類;群口又叫“群活”,由三個以上演員表演。傳統曲目以諷刺舊社會各種醜惡現象和通過詼諧的敘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解放後除繼續發揚諷刺傳統外,也有歌頌新人新事的作品。
傳統曲目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賈行家》、《扒馬褂》等,總數在兩百個以上。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則以《夜行記》、《買猴》、《昨天》、《帽子工廠》等影響較大 小品 “小品”一詞早在晉代即有了,本屬佛教用語。《世說新語·文學》:
“殷中軍讀小品”句下劉孝標註:“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
”鳩摩羅什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將較詳的二十七卷本稱作《大品般若》,較略的十卷本稱作《小品般若》。可見,“小品”與“大品”相對,指佛經的節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於誦讀和傳播,故備受人們的青睞。
張融《遺令》:“吾平生所善,自當凌雲一笑。三千買棺,無制新衾。
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南齊書》卷四十一)可見他對“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樹芳著有《香林牘》,自序雲:
“長夏居毗山,日禮《蓮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人為逃避政治禍患,嗜佛成風,但只是逃於禪、隱於禪,大多數人並未真的遁入空門。所以他們根本沒有耐性鑽研深奧玄祕、卷帙浩繁的佛典,卻對“小品”情有獨鍾。
隨著“禪悅”之風的興盛,文士們將“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學中,便成為很自然的事了。 萬曆三十九年(1611),王納諫編成《蘇長公小品》,最早將“小品”視作文學概念。陳繼儒《〈蘇長公小品〉敘》雲:
“如欲選長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雋異者置前,其論、策、封事,多至數萬言,為經生之所恆誦習者稍後之。如讀佛藏者,先讀《阿含小品》,而後徐及於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讀長公集法也。
”(《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雋異”作為“小品”的特徵,並比之為《阿含小品》,也可見“小品”概念是由佛經移來的。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觀,大體上指散文體,篇幅短小,雋永新異。陳繼儒是晚明文壇“山人”一族的領袖人物,經他一號召,“小品”一詞遂不脛而走,一時人人競相寫小品、選小品、論小品,蔚然成為風氣。
廣義的小品包涵很為廣泛,狹義的小品泛指較短的關於說和演的藝術,它的基本要求是語言清晰,形態自然,能夠充分理解和表現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徵和語言特徵,最為代表的是喜劇小品。 小品的歷史由來已久,我國喜劇小品起源於80年代初,它繼承和發展了話劇、相聲、二人轉、小戲等劇目的優點。尤以趙本山、陳佩斯、朱時茂、宋丹丹、黃巨集、蔡明、郭達、潘長江著名,這其中,只有趙本山繼承了地方語言藝術的正宗,同時,也頗具脫口秀巨星的潛質。
其他明星都有些過於表演專業了。趙本山的成功跟他來自民間的背景有關係,小品這種即興式的表演形式需要豐富的生活閱歷和鮮活的生活語言。它的藝術氣質是跟話劇絕對對立的,它的語言氣質也是跟話劇截然相反的。
2樓:天堂密令丶愛拁
小品是有劇情表演的,往往是一個故事。 相聲只是表演者在臺上說,而且內容和小品不一樣。
3樓:智尋冬
小品是有道具的,現就單憑嘴說
4樓:誓唁詤唁
相聲——說學逗唱 小品——多了道具,演技,故事情節。
小品跟相聲有什麼區別。
5樓:小傳君
小品復事實上是話劇表演的一種練習方式制,我們看到的都是喜劇小品,事實上,還有悲劇與正劇題材的小品,另外還有啞劇小品等等。 相聲劇是相聲演員把一些戲劇改編,揉入相聲的喜劇元素,通過相聲特有的表述方式加以展示。 兩者相比較,小品中戲劇的成分多一些,應當包括戲劇的諸多元素,演員的表演要求較高,語言只是表現形式之一。
之所以吸引人,更多的是靠情節本身,和戲劇表達的內涵。 相聲劇的主體仍是相聲,相聲演員的表演可以脫離原劇,自己加上許多“包袱”,喜劇效果更強烈一些,但戲劇性更弱一些。看完一場相聲劇,觀眾可能對情節毫無印象,而對劇中演員的表演嘖嘖稱道。
當然,隨著“小品”成為各大晚會的主要節目,追求舞臺效果已經成了第一需要,戲劇性與戲劇內涵早就不為導演所重視,因此與相聲劇的區別也就越來越小了。 晚會上純粹意義上的小品還是有的,以陳佩斯的早期小品為代表,此外,嚴順開有一部《張三其人》也是一部標準的戲劇小品。如果一定要把小品與相聲劇分辨開來看,可以參考這幾個小品。
希望採納
6樓:加菲17日
相聲是曲藝復的一種形式,相聲若用制幾個字來bai精練地概括,就是:
du說、學zhi、逗、唱。相聲從
dao傳統的撂地擺攤到走向舞臺,成為舞臺藝術。 小品是新生的藝術形式,小品以其貼近現實生活的特點和高度集中的戲劇衝突,再加上演員的出色的表演,將相聲內含的喜劇因素轉化為可視形象,吸引了大量的觀眾。這種新生的藝術形式因為具有與相聲相近的功能和效果,對相聲產生了很大的衝擊.
7樓:小熊rm9窊
小品與相
bai聲的區別是: (1)小品表
du演的情zhi節時間跨度小,所表演內容的空dao間是固定的。而相回聲所敘述情節的時答間跨度可以 很大,所描述的空間是機動的。 (2)小品注重語言的同時,也注重演技和肢體語言。
而相聲更注重語言的藝術性。 只懂這一點點了,不見得對你有幫助。
8樓:匿名使用者
小品是品。相聲是聲。區別就是有無形。懂?
相聲與小品有什麼區別?
9樓:子輿心
1、藝術性質不同
相聲是一門“說”的藝術,它主要靠相聲演員的嘴來進行表演,並輔以一些簡單的道具,比如摺扇、假髮(雙簧時的小丑)等。它對演員嘴上的功夫要求很高。
小品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它不僅要求演員會說,還要會演,也就是說更需要演員的肢體來進行表現,另外,小品還藉助舞臺燈光或相對複雜的道具來達到預期的目的。
2、歷史發展不同
相聲這個詞從清朝開始出現,但之前已經有類似的雛形已經盛行。而小品則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國才發展起來的藝術形式。
3、時代意義不同
相聲由於常年的積累,話題中常常帶有諷刺性,但小品則更多的以反映普通民眾的生活、塑造生活形象為主要目的。相對來說,小品更有點像小型的話劇。
擴充套件資料
話劇藝術的基本特點:
舞臺性古今中外的話劇演出都是藉助於舞臺完成的,舞臺有各種樣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員表演劇情,一利觀眾從各個角度欣賞。
直觀性話劇首先是通過演員的姿態、動作、對話、獨白等表演,直接作用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再用化妝、服飾等手段進行人物造型,使觀眾能直接觀賞到劇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徵。
綜合性話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其特點是與在舞臺塑造具體藝術形象、向觀眾直接展現社會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適應的。
對話性話劇區別於其他劇種的特點是通過大量的舞臺對話展現劇情、塑造人物和表達主題的。其中有人物獨白,有觀眾對話,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完成戲劇內容。
10樓:雷靈小子
形式不同。相聲強調聽的效果,只有一個或幾個人,站在固定的位置上,運用嘴上功夫,逗笑,調動聽眾的聽覺。
小品強調綜合效果。動作加道具,遊走於舞臺上,調動觀眾的聽覺、視覺。
相聲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 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它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
用北京話說講,現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講的“方言相聲”。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
單口由一個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由兩個演員一問一答,通常又有“一頭沉”和“子母哏”兩類;群口又叫“群活”,由三個以上演員表演。傳統曲目以諷刺舊社會各種醜惡現象和通過詼諧的敘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解放後除繼續發揚諷刺傳統外,也有歌頌新人新事的作品。傳統曲目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賈行家》、《扒馬褂》等,總數在兩百個以上。
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則以《夜行記》、《買猴》、《昨天》、《帽子工廠》等影響較大
小品“小品”一詞早在晉代即有了,本屬佛教用語。《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讀小品”句下劉孝標註:
“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鳩摩羅什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將較詳的二十七卷本稱作《大品般若》,較略的十卷本稱作《小品般若》。
可見,“小品”與“大品”相對,指佛經的節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於誦讀和傳播,故備受人們的青睞。張融《遺令》:
“吾平生所善,自當凌雲一笑。三千買棺,無制新衾。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
”(《南齊書》卷四十一)可見他對“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樹芳著有《香林牘》,自序雲:“長夏居毗山,日禮《蓮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
”晚明文人為逃避政治禍患,嗜佛成風,但只是逃於禪、隱於禪,大多數人並未真的遁入空門。所以他們根本沒有耐性鑽研深奧玄祕、卷帙浩繁的佛典,卻對“小品”情有獨鍾。隨著“禪悅”之風的興盛,文士們將“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學中,便成為很自然的事了。
萬曆三十九年(1611),王納諫編成《蘇長公小品》,最早將“小品”視作文學概念。陳繼儒《〈蘇長公小品〉敘》雲:“如欲選長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雋異者置前,其論、策、封事,多至數萬言,為經生之所恆誦習者稍後之。
如讀佛藏者,先讀《阿含小品》,而後徐及於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讀長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雋異”作為“小品”的特徵,並比之為《阿含小品》,也可見“小品”概念是由佛經移來的。
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觀,大體上指散文體,篇幅短小,雋永新異。陳繼儒是晚明文壇“山人”一族的領袖人物,經他一號召,“小品”一詞遂不脛而走,一時人人競相寫小品、選小品、論小品,蔚然成為風氣。
廣義的小品包涵很為廣泛,狹義的小品泛指較短的關於說和演的藝術,它的基本要求是語言清晰,形態自然,能夠充分理解和表現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徵和語言特徵,最為代表的是喜劇小品。
小品的歷史由來已久,我國喜劇小品起源於80年代初,它繼承和發展了話劇、相聲、二人轉、小戲等劇目的優點。尤以趙本山、陳佩斯、朱時茂、宋丹丹、黃巨集、蔡明、郭達、潘長江著名,這其中,只有趙本山繼承了地方語言藝術的正宗,同時,也頗具脫口秀巨星的潛質。其他明星都有些過於表演專業了。
趙本山的成功跟他來自民間的背景有關係,小品這種即興式的表演形式需要豐富的生活閱歷和鮮活的生活語言。它的藝術氣質是跟話劇絕對對立的,它的語言氣質也是跟話劇截然相反的。
相聲與小品有什麼區別 望專家詳細解說 謝謝
珈藍珈藍玉 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一般認為於清咸豐 同治年間形成。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 像生 演變而來的。到了晚精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 方言相聲。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 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
請問相聲小品有哪些名人,請問相聲小品有哪些名人
趙本山,馮鞏,馬季,姜昆,蔡明 郭達,大兵,趙衛國,劉增鍇,剛,牛群,郭冬臨,黃巨集,鞏漢林,林永健,劉亞津,宋丹丹 馬三立,楊少華,羅榮壽,李金斗,常寶華 笑林,奇志,侯耀文,師勝傑,師勝傑,孟凡貴,馬志明,劉保瑞,姜文,陳佩思,朱時茂,趙麗容,潘長江,侯寶林,郭全寶,劉偉,趙炎,李文華,李國勝,...
小品與話劇有啥區別,小品和話劇有什麼區別?
你說的是 話劇 吧,話劇是戲劇裡的一種藝術形式。戲劇的範圍太大了。我具體跟你說說 話劇 因為 只有話劇才和小品有可比性,他們在中國的形成和推廣和表現形式都比較類似。總的來說話劇和小品最大的區別是,話劇的形式與規模比小品要大。還有就是話劇是從國外傳入中國的,小品是中國藝人最早將它搬上舞台表演的。話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