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古代人有誠信,這是農耕社會的意識形態,沒有被工業革命洗禮的我國當今社會,說它是一種僥倖就是現有的悲哀。
王世貞對世所稱譽的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做法持什麼態度
王世貞認為藺相如完璧歸趙不可信服的原因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文章從三個方面闡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實意圖,指責藺相如之所為乃「既畏而復挑其怒」之舉,是失於智。接著,文章重點分析了藺相如的所謂曲直論,先明秦趙「兩無所曲直」,後又代相如策劃,指出相如「使舍人懷而逃之」是「歸直於秦」,是失於信。
最後,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後果是族滅國破,是失於利。這樣,文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從而逼出了全文的結論:「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
」這裡的「天」,應該是指當時的客觀形勢吧?
王世貞和司馬遷對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原因觀點各是什麼
3樓:舊城南憶往
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字裡行間對藺相如讚賞有嘉。
王世貞卻不一為然,在他的《藺相如完璧歸趙論》中認為藺相如能完璧歸趙,純屬天意,並不是藺相如智勇使然。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開宗明義,對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發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然後以分析秦、趙時勢入手,從情與理兩方面重點剖析兩國外交上的形勢,從而得出因為秦國不想和趙國為敵,因此藺相如能完璧歸趙。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明)王世貞 的全文翻譯
4樓:匿名使用者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讚他。但我不敢苟同這一看法。
秦國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詐趙國以勒索和氏璧。這時說它要得到璧是實情,而不是藉此以窺視趙國。趙國知此實情就不給,不知此實情就給;知此實情而懼怕秦國就給,知此實情而不懼怕秦國就不給。
這只要兩句話就能解決了,為何既懼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而且秦國想要得到玉璧,趙國不給,雙方都沒有什麼是非曲直可言。趙國送去玉璧而秦國不給城,其曲在秦。秦國給城而趙國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趙。
要想使秦國理屈,則不如放棄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則不如不給。
秦王既然按照地圖劃給了城池,又設九賓之儀典,齋戒之後才接受玉璧,其勢已是不得不給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給城,相如便可上前陳述:「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的。
這璧不就是趙國的一塊玉璧嗎?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國的寶物。現在假如大王以一塊璧的緣故,而拋棄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會深深怨恨大王象草芥一樣拋棄了他們。
大王不給城,而騙去了趙國的璧,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失信於天下,我請求死在這裡,以表明大王的失信。」這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玉璧。而當時為什麼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離,從而使理直的一方歸於秦國呢?
當時秦國並不想與趙國關係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斬相如於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萬大軍逼臨邯鄲,責問璧的去向以及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可使相如滅族,再次獲勝玉璧終究還得屬於秦國。因此我說,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
至於他在澠池對秦國的強硬較量,以柔韌使廉頗慚悟,就越來越顯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歸趙,的確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藺相如的品質
5樓:姬覓晴
藺相如的品質是勇敢、具有遠見卓識的。
在司馬遷所著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講述了藺相如的故事,其中完璧歸趙體現了藺相如勇敢的個性,澠池之會中展現了藺相如大義凜然的精神,負荊請罪中刻畫了藺相如具有遠見卓識。在這整個故事中,將藺相如的性格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深受後人的稱讚。
藺相如是趙國著名的外交家,他不辱使命的完成外交任務,成為趙國上下稱頌的人物。藺相如去世後,後人也給予藺相如高度的評價。司馬遷、王世貞等人都對藺相如的出使行為給予了高度的讚揚,認為藺相如隻身一人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並且面對強大的秦王時,藺相如絲毫不畏懼,反而積極爭取趙國的利益。
6樓:匿名使用者
一身正義,智慧型,辯才,愛國,寬容
你認為怎樣的人生才是最成功的,你認為怎樣是有價值的人生?
水瓶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可以由自己主宰的,只要不斷努力奮鬥,都會活的很精彩。要將自己的人生命運抓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隨意由他人評判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來決定自己人生過得怎麼樣。 飛機 心累了,心煩了,人鬱悶壓抑了,就歇歇,讓心靈去旅行!沒有坎坷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人生就難免有悲歡離合!人世間不如意的事...
為什麼伊朗是中東的異類他是成功的國家嗎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雖然有著共同的祖先,但是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歲月,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不能不叫人唏噓。其實在阿拉伯世界,不光伊朗,阿拉伯世界所有的成員對以色列都持敵視態度。以色列建國第二天,阿拉伯人就發動了中東戰爭,必欲除之而後快,究其原因,一個是宗教原因,一個是地緣政治原因。宗教原因很明確,伊斯蘭教...
《滕王閣序》中的滕王是誰?他的生平到底是怎樣的
剛來到山東滕地的李元嬰便開始修建可供賞玩的建築物,為此,李元嬰還強行徵收了許多勞力來幫助他,這也引起了當地百姓的不滿意。但百姓們苦於他是皇親國戚,百姓都是敢怒不敢言的。隨著李元嬰大興土木,他修建了許多亭台樓閣,他也不負他的荒唐之名,之後的他整日留戀烟花之地,飲宴歌舞,與詩書和美酒為伴,可謂過的好不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