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在作戰指導方面提出了幾條具體的原則

時間 2021-07-04 11:02:06

1樓:漫閱科技

在作戰指導方面,《管子》提出了幾條具體的原則:「明於機數」,《管子》說:「為兵之數,……存乎明於機數,而明於機數無敵。

」所謂「明於機數」,從大的方面說,就是要掌握好作戰的時機;從小的方面說,就是要善於計數。做到了這兩個方面,就能創造有利於己不利於敵的作戰態勢,取得作戰的主動權,「故明於機數者,用兵之大勢也。大者時也,小者計也。」

《經法》在作戰指導思想方面提出了什麼原則?

2樓:漫閱科技

在作戰指導思想方面,《經法》提出了這樣一些原則:其一,「刑天」、「法地」、「因人」。在作戰指導上,《經法》重視天、地、人的作用,它說:

「兵不刑天,兵不可動;不法地,兵不可昔(措);刑法不(因)人,兵不可成。」「刑天」,即指了解天時;「法地」,即指掌握地利;「因人」,即因人力而動。這一思想主要**於范蠡,它同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看法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強調「天」、「地」、「人」在戰爭中的作用。不同之處在於:

孟子重「人和」高於「天時」、「地利」;而《經法》的「因人」卻受「刑天」、「法地」所支配,是被動的,這和道家思想是相一致的。其二,「弗敢以先人」。《經法》主張後發制人。

它說:「凡人好用雄節,……以守不寧,……以戰不克」。所謂「雄節」,即先發制人。

可見《經法》對「先發制人」的作戰指導思想是有所保留的。而認為應該「立於不敢,行於不能」,「守弱節而堅之」。其三,在攻防問題上,《經法》提出「以有餘守,不可拔也;以不足功(攻),反自伐也。

」這可以說是「弗敢以先人」原則在攻防問題上的具體體現。

《左傳》中提出了哪些新的作戰指導原則?

3樓:漫閱科技

其一,主張及時掌握戰機。齊魯長勺之戰,魯軍實力不如對手,但結果是魯軍一舉獲勝,魯莊公尚在莫名其妙,曹劌便向他解釋了其中的奧秘:「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這裡,曹劌提出了掌握戰機的乙個重要原則,就是應當選擇「彼竭我盈」之時,對敵發起進攻。

其二,正確選擇攻擊方向。《左傳》認為攻擊的方向應選在敵人的虛弱之處。孺葛之戰中,由於鄭國正確選擇了攻擊方向,故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楚、隨速杞之戰中,隨軍違背了這一作戰指導原則,結果失敗。其三,驕兵必敗。《左傳》以大量的戰例說明了在作戰指導上,如果麻痺輕敵,疏於戒備,輕則喪師,重則喪國。

桓公四年記載,「秦師侵芮,敗焉,小之也」。秦作為乙個大國,竟敗於小小芮國之手,原因就在於「小之也」,即自大輕敵。

虛實由奇正而現講述在作戰指導上爭取主動的原則和方法對嗎

4樓:善清允從丹

這裡的道與「術」相對。

而其中「術」指的是表象,

很簡單,那這裡的「道」指的就是事物的本質。

陰陽虛實本就是構成萬物的本源,代指萬物。

「無方勝之幾」是什麼作戰方式?

5樓:漫閱科技

「無方」即無固定的形式;「幾」即關鍵之點。其意是說善於隨著戰爭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改變自己的作戰方式,是取得作戰勝利的關鍵。因此,《管子》要求作戰指導者做到「無設無形」,使敵人在與我作戰時,好像處在虛空之地,同變化不定的影子作戰一樣。

「善者之為兵也,使敵若據虛,若搏影。無設無形焉,無不可以成焉;無形無象焉,無可不以化也,此之謂道矣。若亡而存,若後而先,威不足以命之。

」這裡,《管子》所謂的「道」是指作戰指導規律而言。它已把靈活機動地改變作戰方法,提到作戰指導規律的高度來認識了。

《孫子兵法》中主要提出了哪幾個謀略制勝思想和作戰用兵原則?

6樓:兵法大師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書的奠基之作。孫武在這部軍事學聖典中,系統地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備的軍事思想體系和戰略戰術原則。

首先,孫子對於戰爭勝負有著十分科學的、整體的認識。他認為戰爭是「國之大事」,關係到國家的存亡與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須慎重地對待。孫子認為,進行戰爭要從政治、經濟、軍事、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等各個方面出發,立足於國家的全域性,認真地分析戰爭的利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交戰前,要通過這種對交戰雙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孫子為了闡述戰爭與國家全域性的關係,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詳盡地論述了戰前進行「五事」、「七計」的衡量和比較的重要性,並指出:「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要求戰爭的決策者必須在戰爭前首先發現敵我雙方的各種基本條件,從而把握戰爭的全域性。除此而外,孫子認識到戰爭的勝負還決定於軍隊與國家(國君)的密切協調。孫子認為:

國君應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國君不可」怒而興師「,不可以隨便干預軍隊的事務。如果國君「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其結果只能是自亂其軍。可見,孫子對決定戰爭勝負手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之一點,有較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其次,孫子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有較深刻的理解。孫子認識到,戰爭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沒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做後盾,戰爭是無法取勝的;同時,戰爭還會給國家的經濟造成破壞,給人民增加沉重負擔。基於這種認識,孫子提出了三個重要觀點:

1.兵貴勝,不貴久。戰爭需要「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其「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因此,為了盡量減輕戰爭對於國家經濟造成的負擔,就應當爭取速戰速決。2.因糧於敵。

孫子指出,國家在戰爭中會因為遠道運輸而導致貧困。因此,戰爭中應當就地徵糧,以解決糧食的補給問題。3.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孫子指出,為彌補戰爭中物資**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將繳獲的敵方戰車和我方車輛摻雜在一起使用,對俘虜的敵軍士卒給予優待,讓他們為我所用,以補充自己兵源的不足。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孫子在2500多年前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就已有相當的認識了。

還有,孫子對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也有獨到的見解。戰爭會給經濟造成破壞,這是戰爭不利的一面;然而,軍事家孫子在那個時代看到的不僅僅是戰爭有害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的有利的一面。戰爭的勝利能實現政治目的,可以彌補國家土地與資源的不足,能夠暫時解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

總之,戰爭的最終取勝與政治的關係十分密切。開明的政治觀點、能得到大多數人民擁護的政治主張,會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所以,孫子在兵法中將「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國君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令民與上同意」。

孫子還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可見,孫子不僅認識到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同樣,他也認識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係。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以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論述了戰爭的勝負與主觀、客觀之間的關係。孫子一方面指出,戰爭的勝負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在戰爭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做到「先為不可勝」,因為「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這裡,孫子指出,戰勝敵人的關鍵之處在於客觀條件,在於敵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戰機;另一方面,孫子有指出,在戰爭中如果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於人」,那麼,客觀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

因此,「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這裡,孫子又論述了在戰爭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指出人們如果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能成功地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那麼,客觀條件也是可以改變的,不利的條件也可以變為有利的條件。孫子總結出了勝敗之間諸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孫子的軍事思想時時處處閃爍著哲學的智慧型與光輝。

孫子的軍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戰略戰術原則也是備受人民推崇的。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

1.避實擊虛。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指出,戰爭中兵力的布置是戰爭指揮者依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強有弱。我方在作戰中應當避開敵人兵力強大的部分,而重點進攻敵軍兵力薄弱的部分,這樣就能奪取戰鬥的勝利。這一點,孫子在其兵法《虛實篇》中有精闢而形象的闡述。

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同時,對於如何實施之一作戰原則,孫子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辦法。

如集中優勢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總之,這一原則的關鍵是集中力量,尋找弱點並迅速出擊。

2.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兵法》的另一作戰要點是: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依照我的意圖行事;「致於人」,即被敵人調動。

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鬥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被敵人牽著牛鼻子走,就會陷入被動、消極防禦甚至處處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戰鬥的主動權,則能改變不利的形勢,讓敵人「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這一點是取勝的必備條件。

3.先勝而後求戰。

孫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寫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於孫子認識到戰爭是關係到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態度對待戰爭的觀點。

孫子提出,在戰爭前,應認真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力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無把握之仗。孫子說: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這些話的意思,立意均在於此。

4.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指出,在戰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了解自己,也了解敵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實施避實擊虛之計,才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終戰勝敵人。同時,孫子還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須捨得花大力氣去探知敵情,掌握敵情,這是進行「廟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在其兵法理論中,提出了乙個「奇正」的命題,即在作戰的戰術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擔正面作戰為正,進行側擊、包圍、迂迴的為奇;擔任鉗制敵人主力的為正,列陣對敵、明攻的為正;承擔突擊的為奇,採用機動、偷襲或者特殊戰法的為奇。孫子提出作戰必須有「正奇」的變化,要「以正合,以奇勝」,才能最終贏得主動。孫子的這一軍事思想,已為後來眾多的軍事家所運用。

以此戰略戰術為指導而贏得戰爭勝利的戰例幾乎俯拾皆是。

6.識眾寡之用者勝。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總結出了兵多與兵少的不同用法。孫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戰運用時的一般規律,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則。另一方面,孫子又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他指出,打仗、用兵應視不同的情況而靈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敵人時,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這樣,在區域性上造成「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對優勢,給敵人以有力打擊。孫子在他的兵法中總結了兵多與兵少的用法後,指出:「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

」可見,孫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敵我力量的對比為依據,在作戰中要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來儲存自己,消滅敵人。

從以上孫子提出的戰略戰術中可以看出,孫子戰略思想的精髓在於他的「避實擊虛」的觀點,其軍事戰術的立足點在於如何卓有成效地打擊敵人。孫子強調必須在對敵情、作戰地理條件等情況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選擇適宜的作戰形式,出奇制勝。這些戰略戰術思想,對後世均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完)

美軍即使在熱帶沙漠作戰也要穿很厚的作戰服,難道不熱嗎

唐寶寶 熱,當然熱,任何人在30多度的的高溫環境下都會感覺到熱,更何況是在高溫度的沙漠裡,不過根據當代社會科技的發展,已經有了可以防暑解熱的作戰服,不過也只是能夠稍微降解而已,還是很熱的。其次,沙漠特別是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沙漠戈壁,其實有乙個特點能夠大大緩解炎熱所帶來的負面感覺,那就是 溫差極大 中國...

《聖鬥士》中如果集團作戰哪方勢力最強

明顯冥界強!三巨頭等於12 更何況還有108冥鬥士!後面還有更厲害神死神和睡神冥界有三個神 死神 睡神 哈迪斯 哈哈,我居然連這種關公戰秦瓊的話題也要回答,真是閒的。都從原著說啊,沒別的其他的。原著的世界觀是建立在人間界存在的基礎上吧。聖戰打了n多次吧。每次都是雅典娜勝利了吧。一百多年打一次也打了二...

在以下各機關部門之間,構成業務指導與被指導關係的是什麼

高頓 法律責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 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亦即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上官新悅 1,法律是以國家政權意志形式出現的,作為司法機關辦案依據的,具有普遍性.明確性和肯定性的,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首先和主要體現執政階級意志並最終決定於社會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