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518姚峰峰
英語多前重心,漢語多後重心。在表達多邏輯思維時,英語往往是判斷或結論等在前,事實或描寫等在後,即重心在前;漢語則是由因到果、由假設到推論、由事實到結論,即重心在後。
英語和漢語的重心在句中的位置有時是不一樣的,翻譯的時候如果不進行調整,勢必給表達造成很大的困難。以上是英語跟漢語在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上的十大區別。只有瞭解這些區別,才能對英譯漢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在翻譯中抓住重點,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注意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的不同。英美語言之間有很多差異,比如:英國英語中continent指歐洲大陸,而在美語中,continent卻指美洲大陸;又如:
英語中homely是“家常的、樸素的”的意思,並無貶義,在美語中卻是“不漂亮的”。所以翻譯時一定要搞清文章是英語作者還是美國作者寫的。
“理解是翻譯的前提”。只有在準確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開始翻譯。英語是用大量的關係詞、連線詞和引導詞等連線起來的結構清楚、層次分明、邏輯嚴密的“形態語”,所以理解的時候就必須理清句子的語法結構,分清句子中各成分之間的語法關係,即找出句子的主幹,弄清句子的各個修飾成分以及修飾關係。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是拼音文字,一個是表意文字。
中文和英語有什麼不同?
3樓:小小小白
一、語言型別學
英語是主語優先的語言,非常強調句子結構,表現在:主語不可或缺,因此即使主語沒有語義作用,也必須存在,哪怕是it,there等做的“假位”主語。謂語在人稱和數量上要和主語保持一致。
中文是話題優先語言,更加強調情景,通過建立情景傳遞資訊,句子結構鬆散,有時候甚至沒有主語。
二、思維不同
在表達上面,中文更加註重迂迴漸進,起承轉合,常常先說理由再引出結論,而英文更加開門見山。
中文先解釋理由,再說出觀點。英語更多的先表明觀點再說出理由。這就是兩種思維上的不同。
三、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
由於英語是“法治”的語言,只要結構上沒有出現錯誤,許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個長句中表達;漢語則正好相反,由於是“人治”,語義通過字詞直接表達,不同的意思往往通過不同的短句表達出來。
四、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
英語句子不僅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使句子變長,同時也可以用從句使句子變複雜,而這些從句往往通過從句引導詞與主句或其它從句連線,整個句子儘管表面上看錯綜複雜卻是一個整體。
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鬆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五、主語,賓語等名詞成分“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在句子中,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漢語多用動詞。
英語不僅有we、you、he、they等人稱代詞,而且還有that、which之類的關係代詞,在長而複雜的句子,為了使句子結構正確、語義清楚,同時避免表達上的重複,英語往往使用很多代詞。
漢語雖然也有代詞,但由於結構相對鬆散、句子相對較短,漢語裡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詞,使用名詞往往使語義更加清楚。
六、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
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科技英語尤其如此。漢語雖然也有“被”、“由”之類的詞表示動作是被動的,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那麼常見,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漢譯中往往成了主動。
4樓:匿名使用者
英語與中文在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例l:“是”還是“否”——思維方式差異
是非問句在漢語和英語中都很常用,看起來也很簡單,但對是非問句的應答卻反映出不同語言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如有一次老師組織外國學生去頤和園遊覽,當老師聽說一個叫約翰的學生不去時,想確認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問:“約翰,你不去嗎?
”約翰回答說:“不,我不去。”
約翰的回答顯然是不合漢語習慣的。這不是語法形式或詞語用法造成的偏誤,而是其本族語和漢語在對是非問句的應答“是”或“非”時的著眼點不同。漢語中回答是非問句時的“是”或“非”,是對提問者所說的話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
如對“你不去頤和園嗎?”的肯定回答是:“對/是的,我不去。
”否定回答是“不/誰說的,我去。”英語對是非問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針對對方,而是表達答話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則做肯定回答,“不去”則做否定回答,不考慮是否與問話者的語氣相承。
所以英語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時,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
”外國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維習慣套用漢語,在回答“你不去頤和園嗎?”時,就出現了以上的語用失誤。
例2:“這星期六”還是“下星期六”
一次,一個外國學生拜訪他的中國老師,老師想請他吃飯,就說:“你下星期六來我家吃飯,好嗎?”學生很高興地接受了邀請,並約好了具體時間。
過了兩天,到了星期六,學生來了。老師感到很意外。由於毫無準備,老師很尷尬。
幸好跟這個學生很熟,於是就說:“前天我說的是下星期六請你。你看,今天我什麼也沒準備……”學生說:
“前天你說下星期六請我吃飯,不就是今天嗎?”
這場誤會完全是對“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在不少教材中和課堂上,給學生講“上星期”就是“last week”,“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這樣講不能說錯,但在實際運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與英語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時卻不是對應的,其區別是英語和漢語觀察時間的參照點不同。
漢語中說“下星期六”時,是以說話時的那個星期為參照點。例如,說話時是星期四,那麼說“下星期六,就是指過了這個星期以後下一個星期的星期六。而英語則是以說話時的這一天為參照點。
假如說話時是星期三,那麼說“下星期六”是指過了星期三以後即將到來的那個星期六。於是就發生了上面所說的誤會。
與此類似的還有“去年x月”和“明年x月”的理解也不同。漢語是以說話時的年度為參照點,如現在(2023年)說“去年3月”,則是指2023年3月。而英語則以說話時的月份為參照點,如現在是l992年5月,那麼英語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2023年3月。
由於觀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樣,造成語言運用中的差異,常常導致交際中的失誤。
例3:“這”不是“那”
我們在上課時,比如課堂討論,當老師介紹一個故事後讓學生髮表見解時,學生常說“那是老師講的故事,我認為……”或者在談完自己的觀點後說:“那就是我的意見,我說完了……”
這裡兩處“那”都使中國人感到彆扭。“這”(this)是近指,“那”(that)是遠指。漢族中用於總結即回指時,把剛剛過去的當做“近”,因而習慣用“這”,如說了一段話後常說;“這就是我的意見。
”英語則認為已經過去的就是“遠”,所以用“that”,學生說漢語時也按照英語的思維和觀察事物的習慣說成“那就是我的意見。”使中國人聽起來很不地道。
從以上個具體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外國人學習漢語在語言-語用方面的失誤不是因違反語法規則或用詞不當而引起的,是使用漢語語言形式或詞語時因思維方式和習慣的不同或觀察事物的角度、範圍有差異而造成語言表達和理解上的失誤。
5樓:匿名使用者
中文是以字為單位然後組合起來,組成字的是筆畫和結構,很複雜,沒什麼規律可言。
而英語就那麼多字母,基本單位是單詞,是字母排列,並且有字根,意思有可循之處,但英語比漢語複雜的地方就是時態,漢語加上時間詞就能表示時態,但英文還要有動詞形式和狀語的變化,還有人稱,漢語沒有,英語第三人稱要用第三人稱單數等等,形式也要變化。
6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是詞語組成不同,還有語言習慣不同,然後還有語法啊,很多很多。
中文和英文 什麼區別?
7樓:匿名使用者
最大的區別就是不能用中文學明白英文,反倒能用英文學明白中文!這個不能胡說八道的!看看會英文的學會了中文,在中國是什麼待遇,了不起呀,佩服得六體投地!
會中文的學會了英文,在英國美國什麼都不是,放英文屁都沒味兒!這還不明顯嗎?就是放屁,也是會英文的放中文屁有很多人,算什麼人呢,願意加上拼命聞嘛!
難道不是嗎?哈哈。
8樓:向愛
中文主要講究“意”,而英語主要講究“形”。中文的語法比較靈活,只要意思表達正確,沒有語病和歧義就行,不像英語按照套路行事,有很多的固定搭配需要硬記,也許有的意思正確了但是從語法上來講卻是錯的,這就是所說的“形”。比如說有些搭配中to , in , for 等一些介詞都沒有實際意義,它只是形式所需,語言習慣罷了。
還有就是定語修飾的問題,英文中由於句式的需要常常用到定語後置這些,而中文很少這樣用,中文一般都是形容詞放在前面,被修飾的放在後面。大概就這兩方面吧!
英語和漢語的區別
9樓:禽運旺瞿璧
一漢語和英語
在純語言方面的差別
1、漢語和英語單詞的造字構成的差別
2、漢語和英語在發音上的差別
3、漢語和英語在語法結構上的差別
二漢語和英語在文化上的差別
1、英語詞和漢語詞的語義差別
2、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別
3、語言中禁忌的差別
4、肢體語言的差別
5、漢語和英語的區別產生了不同世界
10樓:嵇芙康春
這題要好好答夠寫一篇小**了。。
簡單來說
英語是屈折語,表音,注重形式
漢語是孤立語,表意,注重意合
11樓:線浩言業人
在上述例句中,英文和中文的區別在於:英文中表示對某件事情的驚訝或詫異時,用“我的天!”來表達,用詞比較文明、通俗;而中文則用了一種很不文明的詞語來表達。
12樓:寒莎莎象雅
英文和中文共同點是都是用來交流語言的工具,區別在於由於地域的差異,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但是方式不同罷了,所以要學會英文,入鄉隨俗,以免錯誤的表達而鬧出笑話,或讓對方誤解.中國在表達遇到麻煩時也有地域差別.如北京說----碰到倒黴事了.
鄭州說---咋這麼背啊
湖北說----老子碰到鬼了...
英語與漢語的區別
13樓:暴走少女
一、英語多變化,漢語多重複
1、英語表達相同的意思時往往變換表達方式。第一次說“我認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顯然就很乏味,應該換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類的表達。
2、相比之下,漢語對變換表達方式的要求沒有英語那麼高,很多英語中的變化表達譯成重複表達就行了。
二、英語多抽象,漢語多詳細
1、英文句子難譯主要難在結構複雜和表達抽象上。通過分析句子的結構,把長句變短句、從句變分句,結構上的難題往往迎刃而解。
2、表達抽象則要求譯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詳細的中文進行表達,這對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戰性。
三、英語多省略,漢語多補充
1、英語一方面十分注意句子結構,另一方面又喜歡使用省略。英語省略的型別很多,著名詞的省略,動詞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並列結構中,英語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現過的詞語。
2、而漢語則往往重複這些省略了的詞。
四、英語多前重心,漢語多後重心
1、在表達多邏輯思維時,英語往往是判定或結論等在前,事實或描寫等在後,即重心在前。
2、漢語則是由因到果、由假設到推論、由事實到結論,即重心在後。
漢語與韓語有哪些明顯區別,韓語和中文的區別
科普小星球 漢語和韓語的區別有語法不同 使用廣泛度不同 歷史發展不同等等。漢語是中國人的母語和官方語言,韓語是南韓古代世宗大王所創立的語言。他們的區別有很多方面,具體如下 1 所屬語系不同。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是漢族的語言,是中國的通用語言,也是國際通用語言之一。而韓語,也稱為朝鮮語,屬於語系未定的...
中文的“我們”和“咱們”有什麼區別
我們 有可能包括或者不包括聽者,比如 我們去吃飯吧 明顯是包括聽者,而 我們去吃飯了 明顯是不包括聽者。咱們 一般都包括聽者。很多時候為了顯示自己融入到某個環境,也就是所謂的套近乎,本來說話的人不屬於某團體,也會採用咱們。比如在某個單位門口像警衛詢問某人,一般說 您好,問一下咱們這兒有 這個人嗎?而...
葉芝《麗達與天鵝》的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譯
原文 leda and the swan a sudden blow the great wings beating still above the staggering girl,her thighs caressed by the dark webs,her nape caught in 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