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的教育理念有哪些

時間 2021-08-11 17:27:30

1樓:

一、孔丘提出的“儒家之私學 ——禮與仁”

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講到克己復禮為仁,這是比較基礎和傳統仁的含義,但在此含有一種遞進關係,雖說這遠不是孔子理想的仁境界,但起著通往仁德之路的重要途徑。可以把克己復禮為仁,比做“積極自由”,把最終的仁,比作真正“自由”。

如果要通往自我實現,那麼道路定會不易,拿禮來理性的約束自己(制度,行為)屬於社會性道德,具有強制性,仁為宗教性道德,純屬個體自願選擇。

但如果把一些公共規範,群體要求內化為自己的生命能量,打倒消極的態度,再去做一些高於禮的事情,逐漸會走向真正的“自由”,也就是所謂的仁。這更說明了禮對仁的重要性,這是通往仁的必經之路。而禮更是為仁的發展做了重要的鋪墊。

二、莊子提出的“道家之自然——心齋”

“心齋”就是要保持心的虛靜,摒絕任何思慮,“虛也者,心齋也。”亦即“去知”,“黜聰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認知是無限的,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認知,就勢必被弄得人疲憊不堪;而疲憊不堪,自然就沒有逍遙自在可言。

所以要實現逍遙遊,就必須“黜聰明”,“去知”。即使每日“與物相仞相靡,”也不要去認識它,更不要去淪定是非。排除一切外界干擾,消弭一切名利之念,達到“無名”、“無己”。

徹底改變“人為物役”的狀況,把精神從名僵利索中解脫出來。

三、慧能提出的“禪——頓悟”

禪宗素有“一花五葉”的說法,指的是初祖達摩(一花)二祖至六祖(五葉即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也有人認為是六祖及其門下的五個支派。

禪宗發展到現今,由於該法的特點,在寺廟中已經較少見到,特別是頓悟禪法。民間則有少數研究者,例如南懷瑾、王紹璠、吳鐵夫等,其中吳鐵夫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發揚頓悟禪法的觀點。

四、韓愈提出的“復興儒學——人性三品”

復興儒家的獨**值和顯著特徵在於,它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系統性、根本性、包容性、開放性和實用性。仁是道德的中心觀念,價值之源,理想之源。

它注重繼承發揚中華古聖先哲的道統即道的傳承系統,以道為信仰支柱、根本原理和思想基礎,觀察、分析、應對修身、做人、做事、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現實問題。

五、朱熹提出的“理學——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讀書法。  所謂“居敬”,敬,恭敬,就是讀書時精神專一,注意力集中。所謂“持志”是要堅定志向。

要立定學聖賢之道、修身復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六、王守仁提出的“心學——致良知”

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

良知雖人人同有,然其明覺的程度不同,所以要下“致”的工夫。聖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賢人之知,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雖昏黑夜裡,亦影影見得黑白,就是日之餘光未盡處。

七、王夫之提出的“六經責我開生面——因人而進,施之有序”

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後天不斷的生長變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基於這一思想,王夫之十分重視教育對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他認為這種作用主要表現為兩方面:

一是繼善成性,使之為善。二是可以使人改惡為善。

八、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相容幷包——五育並舉”

思想是自由不受條條框框約束的,只要具有博大精深、海納百川的襟懷,不管是相同或相反的意見和聲音,都能夠吸收進來熔鍊成新的學術。

九、陶行知提出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生活教”

這句教育名言,意思是非常高尚,全是付出,不要任何回報。這句話是著名的學者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學態度,也是他的辦學理念。

2樓:謎之夏殤

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發展的理念,素質教育的理念,創造性理念,主體性理念,個性化理念,開放性理念,多樣化理念,生態和諧理念,系統性理念

中國著名教育家: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從事教育事業的教育家。

2、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是我國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並稱為 " 孔孟之道" 。

3、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是我國先秦時代繼孔子之後的第二個有巨大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是躬行實踐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貢獻。

4、荀子(約公元前286-前238)名況,荀子一反孟子的性善論,首倡性惡論。他以為教育在" 善偽" 。

5、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是西漢很有影響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有名的教育家。

3樓:熊孩子伊芳

中國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從事教育事業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無類" 的辦學方針,並興辦私學。他" 有教無類" 的理論基礎,是"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更可貴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他直觀地看到了發展教育事業和社會物質條件的關係,並把教育的地位擺得較為恰當。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別注意研究學生,他對學生個性特徵有深刻的觀察和分析。

由於他的教育因人而異,宋代朱熹把這種教育原則概括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後人就簡稱為" 因材施教" 。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原則的人。他說:"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很重視立志,立志就是確立目的和理想。一個人有明確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他說:"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他要求學生立志於學和道。他還重視學行結合、言行一致,對誇誇其談、巧言令色的作風表示深惡痛絕。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 恥其言而過其行" 。他認為評價一個人要" 聽其言而觀其行" 。他還認為一個人犯了錯誤不要怕批評,提出了" 過則勿憚改"

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視道德信念的培養和意志性格的鍛鍊,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緇" , "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不因困難、倉卒而違背道德標準;要" 寧死善道" ,在必要時寧願" 殺身以成仁 "

,也要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這說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鍛鍊已經提到為道德獻身的高度。

2.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是我國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並稱為 " 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倡" 性善"

論。他把人性歸於天性,把道德歸於人性,又把人性歸於天賦,構成了他的先驗主義的人性論。另外,孟子認為同物則同類,同類則同性,提出了" 聖人與我同類者" 、"

人皆可以為堯舜" 的智力平等的思想。孟子從他的政治思想和" 性善" 論的哲學思想出發,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養" 明人倫" 的" 治人" 的" 勞心者"

。他又以城郭、軍隊、土地、財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軍隊不多,軍器不精," 非國之災 " ;田野未開墾缺乏財物," 非國之害" ;但若" 無學" ,則國"

喪無日矣" 。可見,他把教育當作國政的根本。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據學生的特點,提出" 教亦多術"

的原則,實行五種教育方式:一、對學習好的," 如時雨而化之"

(即如雨露潤澤草木一般);二、對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養;三、對天資較高的,使之成為通達之才;四、對一般的,採取" 答問"

法,以釋疑解惑;五、對於不能

登門受業的,使他自學成材。在德育過程和原則上,他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先從志於善開始,能分辨善惡,為善不為惡,應以不能為善為恥。他說:"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他還以為不以落後為恥的人將永遠落後。"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其次,孟子非常重視改過遷善,積極學習別人的善行。他主張"

見善則遷" ," 聞過則喜" ,並且" 與人為善"

。他以為一個人能不固執己見,以從人之善為樂,才能把自己培養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最後,孟子特別強調意志性格的鍛鍊。

他以為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經受鍛鍊,培養自己的堅強意志。他說:"

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他以為一個" 大丈夫"

,應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要" 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也知道生命可貴," 生我所欲" ,但在必要時應該" 捨生取義" 。這與孔子的"

殺身成仁" 是一致的。

3.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是我國先秦時代繼孔子之後的第二個有巨大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是躬行實踐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貢獻。

一、指出教與學是不可分的統一體。他把教與學比作和與唱,"

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適息" 。二、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他以撞鐘為例,說:" 扣則鳴,不扣亦鳴" 。要求教師不要處於" 待問後對"

的被動地位,應主動向學生提出問題,做到" 不扣亦鳴" 。三、提出" 量力所能至" 的自然原則。他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自然發展安排教學程式,做到" 深其深,淺其淺"

,使學生能" 淺者求淺" ," 深者求深"

,這說明墨子已經看到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可以說,墨子是中外第一個提出量力性原則的人。四、強調學以致用。他說:"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

,意思是學習的目的在於行。而且,他還認為判斷一個人行為的好壞,必須把行為動機的" 志" 和行為效果的" 功" 結合起來。

4.荀子(約公元前286-前238)名況,荀子一反孟子的性善論,首倡性惡論。他以為教育在" 善偽"

中有巨大作用。通過教育與受教育者的客觀努力,知力德積累而成,謂之" 積" ,聖人就是" 人之所積" 。他還很重視" 漸" ,即環境的影響。經過長期的" 積"

和" 漸" ,就達到" 君子學問,不時變化,如蟬蛻殼" ,就是說教育可以使人發生質變。把人培養成" 士" 、" 君子" 和" 聖人"

。在德育原則和方法上,荀子和孔孟相同之處甚至多,如他們都重視" 篤志" 、" 內省" ,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其一,長慮顧遠。他以為人都" 好榮惡辱,好利惡害"

。可是有些人偏偏去做壞事,招來" 危辱" ,這是他們沒有受教育,只顧眼前利益,不能" 長慮顧後"

,不知為長遠利益打算的結果。其二,積善成德。他主張人要終生積善,只有這樣才有" 終乎為聖人"

的希望。其三,培養德操。荀子認為德育的最後目標在於培養德操。他要求一個人要養成不可動搖的意志和德操。他說:"

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這些話和孔子的" 殺身成仁" ,孟子的" 捨生取義"

是同義語。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師,一方面對教師提出了嚴格要求。他認為做教師要具備四個條件:

(一)有尊嚴有威信;(二)有豐富的經驗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漸進、不凌不亂地進行教學;(四)能瞭解精細的道理,而且能加以發揮。此外,要有廣博的學識和高深的學問。

5.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是西漢很有影響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有名的教育家。在德育方法上,他強調" 盡小慎微" ,採取 "

眾小成多、積小致巨" 、" 漸以致之" 的方法。他要求" 明於性情" ,要" 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壓其情之所憎者"

。此外,他還強調德育必須通過智育來進行,認為人犯錯誤往往是由於" 知之所不明" ," 雖有聖人之道,弗論不知其義"

。所以他以為不學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他還注意到" 積習漸靡" 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對人不知不覺的侵蝕。

6.王充(公元27-約97)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視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作用。

他雖然認為人性有善有 www.zhlzw.com 惡,但他肯定善惡是可以改變的。

" 在化不在性" ,重要的是教育。"

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 ,又如" 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練自黑" ," 人之善性,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猶此類也"

。他還以竹木經過雕琢刻削可以成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 埤增" 而成為高地作比喻,說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 孔門**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

說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王充看來,天下沒有不可改變之性,沒有不可教育之人。只要" 學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後" ,就是象堯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樣的人,也是可以勉於為善的。

7.鄭玄(129-200)是漢末有名望的經學家,也是當時傑出的教育家。他把對儒家經典的研究,從學術宗派成見中解放了出來。他要求學生的言行,必須符合禮。他說:"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可見,他非常重視道德教育,在博文的同時,還要約之以禮。在治學和教學方法上,他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一是在校注經學中,他嚴持客觀態度,對後世兩千年的學風影響很大。二是鄭玄是一個很講究"

積學" 的人,他怕" 積學" 經驗,就是要在" 博稽" 、" 粗覽" 、" 時睹" 上下功夫。所謂" 博稽"

就是要在教科書上下功夫,知識要有一定深度和廣度。要將主要精力放在這方面;" 粗覽" 就是要多讀參考書,普遍瀏覽,以擴大知識面,便不要佔時間太多;"

時睹"是要選擇一些精確可靠的資料,作為旁徵博引之用,其參考價值較小,花時間也較少。他認為把這三者結合起來,就可以理解經學中有深奧道理,就能做到"

由多求一" ," 以一御萬" 。這就是他教和學的成功經驗,其中寓有邏輯學中的" 分析與綜合" 、" 歸納與演繹"

方法的合理因素。三是在教學中主要採取問難和記髮式的教學方法。他說;" 乃復啟發為之說,如此面則識思之深也。" 這是對孔子的啟發式教學的新的發展。

8.顏之推(531-約590以後)是我國魏晉升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撰寫的《顏氏家訓》是中國第一本論述家庭教育的課本。

他從實際出發,認為國家大約需要六種人才:一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二是有修養的理論家和學者,三是有勇有謀卓絕善戰的軍事家,四是稱職清白的地方官吏,五是出使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六是精通興建事業的管理者和工程技術專家。顏之推認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嚴肅的課題。

他把儒家的"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他主張從" 胎教" 開始,並對" 胎教" 提出嚴格的要求。" 胎教"

之法是否科學有待研究,但他重視幼兒教育是對的。他認為一般人家沒有條件進行" 胎教" ,也要從嬰兒期進行教育。他主張" 父以教為事" ,但反對一味溺愛"

姿其所欲" ,把孩子嬌慣成家庭的暴君。" 少成若天性" ,以後再教育就困難了,就是打死也無濟於事。

詳情: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05/22/5316526_283234117.shtml

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有哪些?家庭教育理念有哪些

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有以下幾點,每一點都非常的有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1 兩性關係是親子關係的基礎。父母之間的關係基本上決定了家庭環境氛圍,如果夫妻兩個三天兩頭的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很顯然孩子會一直處於乙個恐懼的狀態,也就是我們說的安全感一定會不足。另外孩子也就在父母之間徘徊,跟誰都不差,跟誰都不好。...

父母教育理念有哪些呢?

父母教育理念簡短的有如下 1 隔代教育需要資格。2 培養孩子成材有多種渠道。3 好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4 家長的言行是孩子成長的教科書。5 倡導孩子之間互相欣賞。互相關愛!6 投資孩子的現在,而不是未來的補救。7 永遠對孩子有信心。不管他現在怎樣?8 教師和家長的魅力是吸引學生終身學習。9 像保護...

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有哪些

小嫣老師 每個孩子都是學習的天才,天生就具備超強的學習認知能力,隨時隨地都在接受著各種各樣的資訊。我們要想辦法引導他感覺學習認知依舊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從而讓他愛上學習。如此,孩子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做到學有所成。與孩子一起讀書學習,創造良好學習氛圍,不要逼迫孩子上去他不感興趣的興趣班,要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