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這句話怎麼理解

時間 2021-10-24 03:54:11

1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種說法根本不對。意識不是這種狀態的產物,意識也跟主觀完全沒有關係。我們所說的意識其實是有關事物的意識,而且是事物直接提供給我們的這種狀態。

這種狀態既不是主觀,也不是映象。意識不過是事物顯現出來的狀態,而我們在大腦裡把這種狀態通過文字或者語言表達出來的這種東西。一般我們所說的事物,是一條一條的界限或界線所構成的。

一條一條的界限或界線形成一種空間的形狀,成形、成器就是文字裡稱之為物、事或件的東西。而物、事或件並不是因為它本身的形狀而被稱之為物、事或件。物、事或件是因為它們跟其他物、事或件之間的關係或聯絡所產生的位置狀態,因而才得物、事或件的這些名稱的。

在科學裡,也都不是直截了當地就把物、事或件直接稱之為物、事或件,而都是通過關係和聯絡的狀態,才稱呼什麼物、事或件為什麼物、事或件。例如,同樣一個人,因為他所處的關係和聯絡不同,我們就給他這個人不同的稱呼。所以一個人可以同時是父親、兒子、孫子或老師、學生,或者什麼的。

我們之所以不會搞混,這是因為這個人周遭的關係和聯絡造就的狀態讓我們可以稱呼這時候的他是什麼。要是都不知道這些關係,我們直接從主觀映象來說這個人是什麼,我們肯定也說不出這個人到底是什麼人。事物的關係和聯絡所產生的狀態因為讓一個事物顯現明明白白的狀態,通過這樣的關係和聯絡而把道理分析開來,是之為明,為理。

這種明或理的狀態進入到我們腦皮層裡,通過我們的腦袋表現出來,就產生了意、知或瞭解等等這種狀態。我們之所以能夠說知道、意會或瞭解,全部都是因為事物的關係那些義理或道理顯得明明白白,是為條理構成的道路、關係的會聚或者聯絡的分解,我們才能夠這麼說。那麼識呢,識跟意的意思完全一樣。

識不過是先於新放進腦海裡的這些事物的關係和聯絡而已。也就是因為這種識,我們後來才能夠參考這種識,在遇見新生事物時把事物的一些關係和聯絡找出來,因而獲得新的意、知或理。而在這些新的意再度放進心裡時,意跟識就結合起來,形成了我們所謂知識的這種東西。

那麼意識還會是什麼東西呢?意識當然不會是我們人主觀的映象,意識只能是客觀的事物以它們客觀的一些關係和聯絡老老實實地體現在我們腦海中的東西。只要我們腦筋不妄想,不胡亂臆想一通,按照事物的原來狀態把事物表現出來,我們的意識都可以這樣體現事物的狀態。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都說客觀存在,外界的事物是不會以你的主觀意象而改變的,就像一個蘋果,從我的角度看,他是紅蘋果,也許你之前見過一個更紅的所以你認為它是一個青蘋果,但是不管我們怎麼認為,這個蘋果本身的顏色沒有改變,並不是因為你說它不紅它就變青了。也就是說,客觀事物是客觀的,但是在進入你大腦的時候由於你的經驗或是情緒等等因素而有意無意中加入了一些主觀色彩。所以說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這句話怎麼理解意識的內容

3樓:匿名使用者

你不理解不奇怪,馬哲定義概念有一個缺陷,就是概念之間互相定義。

舉個列子:

意識是什麼?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

那物質是什麼?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具體記不得了)所以,越高越糊塗,把概念變成空殼。

所以你要理解意識的內容,你就得跳出馬哲這個框架,意識更多的是心理學概念,跟自覺,自我意識,潛意識這些概念屬於一個系的,心理學家創造這些詞是為了描述人的心理活動的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如何理解?

4樓:慕夏侯煙

你這種說法根本不對。意識不是這種狀態的產物,意識也跟主觀完全沒有關係。我們所說的意識其實是有關事物的意識,而且是事物直接提供給我們的這種狀態。

這種狀態既不是主觀,也不是映象。意識不過是事物顯現出來的狀態,而我們在大腦裡把這種狀態通過文字或者語言表達出來的這種東西。一般我們所說的事物,是一條一條的界限或界線所構成的。

一條一條的界限或界線形成一種空間的形狀,成形、成器就是文字裡稱之為物、事或件的東西。而物、事或件並不是因為它本身的形狀而被稱之為物、事或件。物、事或件是因為它們跟其他物、事或件之間的關係或聯絡所產生的位置狀態,因而才得物、事或件的這些名稱的。

在科學裡,也都不是直截了當地就把物、事或件直接稱之為物、事或件,而都是通過關係和聯絡的狀態,才稱呼什麼物、事或件為什麼物、事或件。例如,同樣一個人,因為他所處的關係和聯絡不同,我們就給他這個人不同的稱呼。所以一個人可以同時是父親、兒子、孫子或老師、學生,或者什麼的。

我們之所以不會搞混,這是因為這個人周遭的關係和聯絡造就的狀態讓我們可以稱呼這時候的他是什麼。要是都不知道這些關係,我們直接從主觀映象來說這個人是什麼,我們肯定也說不出這個人到底是什麼人。事物的關係和聯絡所產生的狀態因為讓一個事物顯現明明白白的狀態,通過這樣的關係和聯絡而把道理分析開來,是之為明,為理。

這種明或理的狀態進入到我們腦皮層裡,通過我們的腦袋表現出來,就產生了意、知或瞭解等等這種狀態。我們之所以能夠說知道、意會或瞭解,全部都是因為事物的關係那些義理或道理顯得明明白白,是為條理構成的道路、關係的會聚或者聯絡的分解,我們才能夠這麼說。那麼識呢,識跟意的意思完全一樣。

識不過是先於新放進腦海裡的這些事物的關係和聯絡而已。也就是因為這種識,我們後來才能夠參考這種識,在遇見新生事物時把事物的一些關係和聯絡找出來,因而獲得新的意、知或理。而在這些新的意再度放進心裡時,意跟識就結合起來,形成了我們所謂知識的這種東西。

那麼意識還會是什麼東西呢?意識當然不會是我們人主觀的映象,意識只能是客觀的事物以它們客觀的一些關係和聯絡老老實實地體現在我們腦海中的東西。只要我們腦筋不妄想,不胡亂臆想一通,按照事物的原來狀態把事物表現出來,我們的意識都可以這樣體現事物的狀態。

5樓:寶寶海綿寶海綿

比如說中國神話中想象的的地獄內容,想象的這種結果是意識。但這種意識**於現實生活中的**審犯人的縣衙這種制度,現實生活中的縣衙就是客觀存在。正是因為編造地獄的那個人看到了縣衙這種客觀存在,於是想象不自覺的受到了現實的客觀存在的影響,產生了地獄這種想象。

也就是說,這種主觀想象反映了客觀存在,即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給分吧,親。

6樓:匿名使用者

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是世界的本源,意識衍生自物質,意識從唯物論的觀點看,就是人腦中的複雜理化活動及其對人造成的體驗的總和,它僅僅只能通過語言來組織,通過語言來表達,而語言又是來自實踐的物質世界,語言是物質世界最直觀的反映,如果認為人腦最初有規律的活動就是意識,那意識和語言的先後仍然無法確定,可能的情況是,通過對物質世界的感知和改造的活動,意識和語言都在被完善,所以很明顯的結論就是,意識是物質世界的映像。最具體是例子就是人類嬰兒學習語言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物質世界對映到意識,這個對映的函式法則就是語言,同樣是語言本身也被完善,但最本源的還是客觀世界。

7樓:舜堯君

客觀是相對與映象存在的

如何理解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

8樓:迮今樊玉書

這是初級的哲學知識論

我們都說客觀存在,外界的事物是不會以你的主觀意象而改變的,就像一個蘋果,從我的角度看,他是紅蘋果,也許你之前見過一個更紅的所以你認為它是一個青蘋果,但是不管我們怎麼認為,這個蘋果本身的顏色沒有改變,並不是因為你說它不紅它就變青了.也就是說,客觀事物是客觀的,但是在進入你大腦的時候由於你的經驗或是情緒等等因素而有意無意中加入了一些主觀色彩.所以說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這句話怎麼理解

9樓:哲學和社會科學探索者

意識的本質包括兩個方面:①意識是人腦的機能;②認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這句話是對意識本質第二方面的一種表述。

所謂意識是 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是指什麼

d 試題分析 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是溝通主觀與客觀的橋梁,故a項表述錯誤,不能入選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故b項表述錯誤,不能入選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故c項表述錯誤,不能入選。因此,答案是d項。所謂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是指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所謂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

辯論 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

美是由客觀事物反映到主觀意識中去的,因此美必須是客觀存在的,然後才通過人的主觀被闡述出來。美的主觀感受和客觀存在的概念如下 所有客觀的事物都是可以被 測量 的,但不可以被 評估 所有主觀的事物都不可以被測量,但可以被 評估 主觀之美。美源自於主體能力。人的主體能力符合人類生存發展之需要,關涉人的目的...

什麼是客觀存在,客觀存在與客觀實在的區別是什麼

假面 客觀存在是主觀精神的認識能力把存在作為認識物件,這就構成了互為物件的依存關係。因此,和主觀認識行為發生相互作用的存在就是客觀存在,存在包括物質與精神兩種存在,唯有主觀要符合客觀才能真正認識和改造世界。主觀存在和客觀存在這對概念是最典型的相對概念,只有當主觀意識開始把某種存在及其內涵作為自己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