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茅廬論古今
因為孫權名不屬實,曹丕是在公然篡漢,逼迫漢獻帝退位把皇位讓給自己,臨走之前還給漢獻帝留下了一句很客氣的話,而劉備是漢室宗親,當時已經是稱王了,自然也有資格,而孫權不一樣,他當時名義上是已經投降了。
曹丕稱帝雖然是無奈之舉,但是還是有曹操生前打下的江山來作為曹丕的底氣,而劉備當時在漢中已經自稱「漢中王」,東漢為曹丕所亡,於是劉備在成都為了延續漢朝命脈,也立國號為「漢」史稱「季漢」。
孫權就是比較尷尬了,因為他在曹操時期就是已經幾乎算是投降了,之前為了襲取荊州,於是暗地裡跟曹操結盟,但是名義上是以臣子,後來曹操便以漢獻帝名義加封了孫權,關羽敗亡之後,孫權主動上表投降,於是曹操就加封孫權為「車騎將軍」;
而後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發動夷陵之戰,孫權見求和沒有辦法,於是選擇了向曹丕投降,於是曹丕加封孫權為「吳王」,因此孫權在名義上就是屬於大魏吳王,就是魏國的臣子。
因此後來三足鼎立形成的時候,季漢和曹魏的君主都是皇帝的身份,而孫權當時就是王,而且還不是自己稱的,是曹丕加封的「吳王」,但是孫權一直是反覆無常的機會主義者,當初肯為了荊州與季漢背棄盟約,自然也不會與投降曹魏,於是很快便與曹魏開戰,曹丕生前便定下的是攻滅東吳的策略,發動了三次,雖然斬殺了東吳數萬人,也曾殺到吳國本土、包圍荊州等,但是還是無法貢獻東吳;
這件事雖然後來因曹丕去世也就不了了之,但還是給孫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曹丕也是以孫權叛國罪發動的,後來在石亭之戰勝利後,才使得孫權有了膽量稱帝。
2樓:惜鮃
一首先,在筆者看來,三國中,孫權之所以最後才稱帝,主要原因就是其「名不正則言不順」。具體來說,對於曹丕來說,雖然劉備、諸葛亮經常稱其為「篡漢自立」。但是,對於曹丕來說,走的過程是禪讓制的,也即其皇帝之位是漢獻帝劉協禪讓。
儘管漢獻帝劉協是被迫的,但是,從名義上來看,曹魏代漢在形式上是沒有什麼的問題。與此相對應的是,劉備是漢朝皇室後裔,打著復興漢室的名義建立蜀漢,並登基稱帝,也是名正言順的。
二由此,就孫權來說,顯然就比較尷尬了。相對於曹操和劉備,江東孫氏出身微寒,孫權的曾祖父只是個無名瓜農。而就曹操來說,《三國志》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
至於劉備,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由此,在講究出身的東漢末年,孫權的出身實在無法和曹操、劉備相提並論,這也是其最後才稱帝的原因之一。
三當然,對於堅韌的孫權,為了最終實現稱帝的目標,保持了足夠的耐心,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東漢末年,孫劉聯手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曹魏,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不久之後,孫權自稱「車騎將軍、徐州牧」。
公元219年,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孫權又選擇聯手曹魏襲擊關羽,奪得了荊州之地,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同時,因為擔心劉備的報復,孫權不僅支援曹丕稱帝,而且向曹丕稱臣。在此基礎上,曹丕賜封孫權為吳王。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於持之以恆的孫權,因為受封為吳王,所以其距離稱帝可謂只差一步之遙了。
四最後,公元221年到公元222年,孫權不僅擊敗了氣勢洶洶的劉備,更擊退了強大的曹丕。這兩次戰爭的勝利,也為孫權稱帝增添了足夠的底氣。換而言之,如果這兩次戰爭有一次失敗的話,東吳孫權能否生存下去都是乙個問題了。
之後的幾年,劉備、曹丕相繼去世。在此基礎上,孫權選擇修好和蜀漢一方的關係,以此希望在稱帝上獲得諸葛亮的支援。最終,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由此,相對於曹丕和劉備,孫權在稱帝上遲了八年之久。
3樓:彩虹巧克力糖豆
因為當時的時局還是十分混亂的,如果孫權那個時候稱帝的話,肯定會落人口舌,所以等待了八年才敢上位。
4樓:沐霖情感理療閣
在曹丕與劉備稱帝後之所以生前還要等上八年才敢稱帝,那是因為他那時候打實力並不足以稱帝
5樓:
在曹丕和劉備餐廳後,為何生產還要等上八年才能稱帝?因為孫權的話,他的實力還是不夠的,所以她要等待一段時間
6樓:北靜秋梵
因為在曹丕與劉備稱帝後,孫權在實力上還是差一些,他從大局考慮,所以沒有在當時稱帝
7樓:風君侯
在曹丕與劉備稱帝後。因為孫權他並沒有稱帝的資本。所以八年後才敢稱帝的。
8樓:風逸安
因為孫權為人比較謹慎,他不敢隨便稱帝,怕被別人罵。
9樓:小妞妞魚愛娛樂
三國時期。魏國是最強大的,所以曹丕最先稱帝。劉備因為退入四川,地理環境比較優越,一手難攻,所以劉備也可以稱帝,但是孫權的位地理位置位於夾角地區,如果孫權之早早稱帝容易被攻打,所以孫權要等了8年以後才能敢稱帝。
10樓:籽曦士多啤梨蛋撻
這是因為孫權覺得自己的實力還不夠,而不想稱帝後被別人圍攻,他在等待時機,所以八年之後才稱的帝。
11樓:齋冰
他的資格不夠啊,當時他也還太年輕了,然後動物的實力也不夠啊,只有等到他們死了,他才敢稱帝。
12樓:星雲裳
曹丕與劉備稱帝後,孫權還要等上8年才敢成立,那是因為他沒有這個實力
13樓:在巴塞隆納寫遊記的迎客松
與劉備稱帝後,孫權還等了八年才成立,因為孫權一直國內比較不穩定,一直沒有之匙
14樓:小馬哥
在抄襲劉備稱帝後,孫權為何等到八年才成立,因為孫權是在等待著各稱帝的機會。
15樓:膩
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時機不同吧,所以他們才會有所忌憚的。
16樓:
曹丕好歹可以說是接受了漢朝的禪讓,劉備就不用說了,漢室宗親,他們稱帝,從禮法上來說都有一定的合法性,孫權不管怎麼說,都不具備這樣子的合法性
17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嘛,你在同一時期你皇帝多了,那肯定就意味著挑釁,一起戰爭。嗯,那你她再八年之後的話,其實張曹丕他已經進入了默契,這個時候他去衝擊的話可能就地位平等。然後就也不怕戰爭,戰爭時戰爭的話也並不怕說。
嗯,處於劣勢。
18樓:
孫權當時羽翼未豐,所以他在等,等乙個萬事俱備的機會
19樓:靈魂忍者
因為孫權稱帝的話,名不正言不順,根本沒有合適的理由來稱帝。
孫權為什麼要在曹丕和劉備稱帝後多年才敢稱帝?
20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天子之位,人都想當,但三國裡,東吳的孫權卻遲遲不稱帝。正是因為當時是政治和局勢。
我們知道的,在建安二十五年的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後,魏王世子繼承了曹操的王位,成為了新的魏王,同年十二月,曹丕在曹氏舊臣的策劃之下,令漢獻帝禪讓曹丕,結束了早已名存實亡的東漢王朝,建立了魏國。而另一方的劉備劉備為了進一步強化自己喊了一輩子的「匡扶漢室」政治口號,在公元221年也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眼看自己的對手都稱帝了,孫權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在孫權心裡癢癢時,稱帝不久的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親自帶軍向東吳殺來。
原本優柔寡斷的孫權急忙向洛陽的曹丕投降,曹丕加封孫權為吳王,繼續坐鎮江東地面。面對蜀漢劉備的大軍,孫權命令年輕的陸遜為統軍都督,在夷陵一帶與劉備決鬥,結果陸遜把劉備給打敗了,讓劉備兵敗如山倒,最後命殤白帝城。夷陵之戰使得孫權突然覺的自己腰板子硬了,他對曹丕的態度也變了。
這個時候的孫權也想做做皇帝來著,可是還未等他夢想成真,曹魏的討伐大軍來了。孫權只得靜下心來防禦曹魏的進犯,出乎意外的東吳居然把強大的曹魏打敗了。這下孫權是高興的不得了,這時東吳的百官向孫權進言,請求吳主稱帝,孫權笑了,說了一句,再等等。
孫權說的再等等是什麼意思?原來孫權是個老實人,他認為自已認為,即已向曹丕,儘管曹丕派兵過來討伐自己,但自己還是曹丕的臣子,在曹丕沒有死前,他是不可已稱帝的。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百官又來勸孫權當皇帝,可以孫清華是沒有。百官犯疑了,吳王他到底想不想做皇帝?陸遜過去一問,才知道吳王講究乙個天命和吉時。
到了公元229這年,文武百官第三次集體勸孫權稱帝,這一次孫權說再考慮一下,到了初夏的四月,夏口和武昌兩地都傳言出現了黃龍和鳳凰,這是此為吉兆,皇帝之兆,於是孫權在南郊登基稱帝,國號吳。
其實孫權不光是老實人,更是乙個聰明之人。他知道自己做江東的主人,自己做皇帝是非常的容易,可是他出於政治,他在等乙個時機。
孫權說:我的敵人(曹丕與劉備)都當了皇帝,我不是不當皇帝,而是等自己做皇帝的乙個理由。
21樓:1小貓不吃醋
其實雖然剛開始不敢稱帝的,如果他稱帝的話會被很多人聯合起來去打他,所以他還是選擇了聰明一點,等曹丕和劉備稱帝後才去稱帝
22樓:瞎胡扯的大腸
孫權所在的東吳一直沒有爭鬥的想法,都是形勢所逼,另外兩個稱帝了,自己不稱帝不就等著被人家兼併掉麼。
23樓:阿花給我護墊兒
孫權的野心是有的,但是他沒有足夠的膽量。所以等時隔多年,天下太平後,他才敢名字言順的稱帝。
24樓:小巴兔
因為孫權當時認為這只不過是個稱號,他希望還是不要擔負那個背叛的名號所以要在劉備曹丕稱帝多年後才稱帝。
25樓:禾山
孫權或許仍舊心繫舊主,沒有稱帝的野心吧,或許自知實力不行,時機不到吧!
26樓:咫尺天涯
孫權還想裝一裝自己是大漢忠臣的樣子,希望還能得到漢朝這個大旗的幫助,後來看到沒有什麼利用價值,就稱帝了。
27樓:冬之寒十
孫權其實一開始都不想稱帝,他之所以多年後才敢稱帝,是因為那時他效忠的曹丕已經死了,他只有稱帝才能夠保護一方百姓。
28樓:啊羨
因為孫權其實最開始他並不想稱帝的,他想要做的可能只是守住他父親和哥哥給他打下來的東西
29樓:少奶奶
我覺得孫權當時也不是不敢稱帝,只是實力不允許,他應該是在等乙個時機,而且孫權並不是乙個沒有野心的人。
30樓:和藹的小銘
孫權可能認為時機還沒有成熟。或者是自己的實力還沒有到達稱帝的時候。
31樓:
三國:曹丕於劉備先後稱帝,那為何孫權等了近十年內才稱帝呢?
曹丕稱帝後,劉備也立馬跟著稱帝,為何孫權要等八年?
32樓:兩隻文化
當年曹丕稱帝的手段是十分高明的,他為了堵住天下人會說他的想法,就直接去逼迫漢獻帝當著大臣的面去禪位給他,因此曹丕他的帝位是得到別人的認可的。而劉備呢,因為自身的皇位是被曹丕篡奪去了,因此劉備稱帝也就可以假借大漢後人的身份來順理成章的稱帝了。
除此以外,當時的孫權去稱帝的時機也是不適合的。當年孫權剛剛奪得了荊州,一旦他再去稱帝,那麼劉備必然會去率先攻打他的。但是此時的孫權是沒有把握能擋得住劉備的進攻的,而且即便他抵擋住了,在兩敗俱傷的局勢之下也會讓北方的曹魏去趁虛而入。
所以在再三權衡之下,孫權便是一直在等機會而沒有去立即稱帝。
33樓:四時風月一閑身
因為孫權不具備稱帝的條件:內部國力、外部的形勢、稱帝的理由,什麼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就稱帝只會對東吳造成不利。東吳在三國中的局勢,一直是處於下位的。
在曹孟德壯大的時候,孫權和劉備兩家都無力對抗曹軍,只能以聯盟的方式,互相扶持。而三國後期,劉備奪取了漢中,他的勢力便隱隱壓過了東吳。孫權為了能抵抗曹孟德、劉備這兩個大敵,用計奪取了荊州,還與曹魏修好。
即便如此,東吳的勢力依舊敵不過曹魏和蜀漢,而這個時候稱帝是為自己樹敵。
1.江東國力不強,無法與曹劉匹敵。
江東的實力一直較弱。因為江東的位置靠水,他們的軍事主要是以水軍為主。加上東吳有長江這條阻礙,一方面將外敵隔絕,為東吳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護;另一方面,長江也限制了東吳的發展。
東吳一直以長江為界,不像曹軍、劉軍一般,四處征戰,吞併疆土以此壯大自己。長江即是東吳的機遇,又是東吳的阻礙,所以在兩個外敵強大的情況下,東吳不會輕舉妄動,孫權不會隨便稱帝,引起兩者的不滿,只以發展國力為目標,直到實力強大。
2.曹劉兩家勢大,東吳夾縫生存。
(1)曹孟德勢大的時候,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
曹孟德自從得到漢獻帝後,便以正統自居,雖未稱帝,實為皇帝,網羅了天下的兵馬糧草,勢力一開始就是其他兩家所不能及的。更何況曹孟德一直征戰,天下的諸侯基本無人與之匹敵,攻占的城池土地,早就為曹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曹軍是公認的難以對付。而在一開始,曹孟德看上東吳和荊州的時候,劉備與孫權不得不聯合起來,對抗曹孟德。
而這也讓東吳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2)曹劉兩家勢大,東吳只能選擇依附他們。
但隨著劉備勢大,東吳便成為了兩個強敵間的弱勢。劉備自從奪得了漢中,就有了與曹孟德對抗的實力。東吳想要存活下來,必須依附一方。
所以曹丕和劉備先後稱帝,東吳就不能稱帝。一旦東吳稱帝,會同時得罪這兩家,那東吳就誰也依附不了。
3.稱帝無由,恐怕引起敵視。
(1)曹丕稱帝:漢獻帝禪位。
在曹孟德去世後,一些支援漢室的老臣也相繼離去,曹丕要稱帝遇到的阻礙便少了很多,他這時命漢獻帝讓位,自己百般拒絕後答應,演得一場好戲,天下人卻也受用了。這時的曹丕稱帝是不得已,因為皇帝他不願意做了,還懇請曹丕當,為了天下曹丕只能稱帝。
(2)劉備稱帝:繼承漢室。
劉備在三國時期一直擔著個皇叔的名頭,不管做什麼也一直以漢室為旗號。曹丕稱帝,漢室就被滅亡了。劉備這時來稱帝,就是為了延續漢室的統治,是劉備作為漢室子孫必須要做的。
劉備的這個理由不止有理有據,還為他贏得了漢室子孫的好名聲。天下人不會不服氣。
(3)孫權稱帝:毫無理由,還會引起怨恨。
孫權和曹丕、劉備不同,他一直標榜著漢臣,孫權如果在這時稱帝,天下人只會罵他是篡位。而且曹魏、蜀漢可不會隨便答應,肯定會以此為藉口,兩方合作來消滅東吳。在實力不敵的情況下,東吳稱帝只會被這兩方攻打。
綜上所述,孫權在此時並不具備稱帝的各項條件,一旦輕舉妄動,只會引起反噬,會有亡國的威脅。
曹丕如何稱帝,曹丕為什麼敢稱帝
混f吃 漢朝末年,皇權衰落,群雄割據。曹操挾持漢獻帝,歷經數十年征戰,統一北方,被封為魏王,丞相,掌握漢末實權。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死後,曹丕繼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權。雖然曹操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從不敢登上皇帝的寶座。延康元年 220年 十月,漢獻帝宣布退位並將皇位 禪讓 給曹丕。曹丕的親信華...
曹丕廢漢稱帝讀後感
上海灘龍四 想當年高皇帝提三尺劍,斬白蛇起義。誅暴秦,興炎漢四百年基業。不想今日喪於獻帝之手。漢帝劉辯一代明君,只可惜一生不掌實權。此天命乎?然曹丕亂臣賊子,冒天下之大不違,行 之事。實乃人神共怒!可惜氣數已盡,無力迴天!好在上天自有公道,八十年後,司馬篡魏,果應此報!三國演義第八十回曹丕廢帝篡炎劉...
我們都知道曹丕稱帝,王莽篡漢,為什麼兩個人的評價差別這麼大
安徽省高考諮詢趙老師 現在很多人都會調侃王莽,說王莽是乙個天選之子,被位面之子劉秀打敗。之所以說王莽是乙個天選之子和乙個篡漢者。是跟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他是在乙個很平和的環境下,篡的了漢朝的皇位。當時的西漢末期並不像以往的朝代一樣戰亂紛至,民不聊生,只是說當時的皇帝比較昏庸,典型的例子漢成帝。馬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