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已然預知司馬代魏一統天下,為什麼還要勞師動眾五次北伐呢?

時間 2025-03-23 04:40:27

1樓:sqc猥猥瑣瑣

第一點:安內必先攘外。

當時的蜀漢的威脅並不是來自曹魏集團,也不是來自孫吳集團,威脅來自蜀漢政權的內部,蜀漢政權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組成的,所以諸葛亮之憂,憂在簫牆之爭。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只有採取這樣的政策,對內依法治國,對外發動戰爭。戰爭利於轉移注意力,加強凝集力,鎮壓反對派都是很有利的,這叫安內必先攘外。

第二點:小國要圖強。

在魏蜀吳三國之中,蜀是最弱小的,弱小的國家要生存,只有奮發圖強,你不能坐在家裡等著人家來打你,。諸葛亮說「不伐賊,王業亦之,唯坐待亡,孰與伐之」。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我們不去攻打蓸魏,大漢王朝也是要亡的,與其坐在這裡等死,莫不如去拼他一下。這就是「以攻為守」的策略,其結果是什麼呢?一方面首先我可以守住自己,叫自保。

另一方面,萬一在進攻的過程找到機會呢,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為了抓住機遇,必須使蜀漢政權時刻保持戰爭狀態。

第三點:理想必須堅持。

諸葛亮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作為乙個理想主義者,他只要一丁點機會,都會抓住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理想主義者的共同特點。問題是諸葛亮的理想沒變而形勢變了,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設計將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必須有個前提條件,叫天下有變,這是很科學的規劃,但是形勢是怎樣的呢?首先是曹魏非速亡之國,沒有天下有變的條件,另外荊州丟了,理想沒變而形勢變了,形勢變了策略要變,也就是說他必須高舉「漢賊不兩立」的旗幟,堅持這個政治立場,堅持討賊,堅持多次北伐。

2樓:福瑞困瑟

諸葛亮已然預知司馬代魏一統天下,還要勞師動眾五次北伐的原因,是出於他對劉備的承諾吧,他在隆中得到劉備的賞識,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於諸葛亮而言,有知遇之恩,與其說他們是上下級關係,不如說他們是兄弟,盟友關係,他既答應了劉備要為他完成統一大業,就算希望渺茫,他也要盡全力一試,這是承諾,也是諸葛亮對自己能力的測試。

3樓:吃瓜預備役選手

諸葛亮要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同時也要實現劉備的夙願,匡扶漢室。

4樓:乾煸新鮮事

因為這是為了蜀國的命運進行一次鬥爭,所以才會這麼做。

諸葛亮出師北上伐魏的歷程(告訴起因,經過,結果)

5樓:網友

6次每一次的簡介。

第一次,諸葛亮大敗魏國駙馬夏侯楙,奪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兵臨祁山,覆敗魏軍都督曹真;後因馬謖敗於街亭,被迫退還漢中,三郡得而復失。

第二次,諸葛亮兵出陳倉,為魏將郝昭所遏;魏遣勇將王雙援陳倉,諸葛亮留魏延拒王雙,自引大軍攻祁山,連敗曹真;後因糧盡退兵,計斬王雙。第三次,諸葛亮奇襲陳倉,再到祁山,命姜維﹑王平分取武都、陰平;魏以司馬懿為都督,率軍抵禦;諸葛亮連敗司馬懿,卻因發病而悄然退兵。

sp;第四次,魏以曹真、司馬懿為正副都督,進攻漢中,因遇連日大雨而退;諸葛亮分兵兩路而進,氣曹真,打敗司馬懿;司馬懿堅守不出,使蜀降將苟安回成都散佈流言,誣諸葛亮欲篡位,諸葛亮被迫退兵。 第五次,諸葛亮復出祁山,連敗司馬懿;都護李嚴因糧草不濟,謊稱吳國欲攻蜀,向諸葛亮告急;諸葛亮連忙撤兵,在退卻中射魏國大將張合。

第六次,諸葛亮分兵五路而進,再出祁山,借魏將鄭文詐降之機,將計就計,大敗魏軍;又火燒上方谷,奪取渭南;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不久病。

為什麼司馬懿篡魏,而諸葛亮沒有篡漢呢?

因為諸葛亮忠心耿耿,他當時已經發過誓要效忠蜀漢,所以就不會背叛蜀漢。司馬懿非常的有心機,他非常老謀深算,最後篡奪了曹魏政權。諸葛亮對待蜀漢非常忠誠,他鞠躬盡瘁,全心全意的服務,並沒有篡漢。因為諸葛亮從來就沒有打算過,篡奪漢朝的江山,他只是一心想輔佐劉備,匡扶漢室江山。而司馬懿一開始就想著算計曹操的權...

諸葛亮的師傅是司馬懿他爸嗎,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乙個師傅教的嗎?那個人是誰?

諸葛亮也許屬於自學成才,但他很多東西是和其妻黃月英所學,據說黃月英人長得奇醜,但卻十分有才氣知識也很淵博,諸葛亮聽說之後便去提親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雖然不是很特厲害,但也是一流的,他所學就是黃月英教的。司馬徽等人和他只是友,平時吟詩作對而已 好像諸葛亮沒有什麼師傅,不管是在 三國志 還是 三國演義 ...

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誰更厲害

喜腦弓子 司馬懿不僅僅 耗死 諸葛亮,本身的實力 謀略 膽識 也比諸葛亮強上幾分。 奇葩歷史課 在真實歷史中,兩個人的智力相當,打仗也互有輸贏,並沒有 中這麼玄乎。 京城 老炮兒 司馬懿和諸葛亮一生數次交手,司馬懿被空城計嚇退,在上方谷差點被燒死但最終逃走,長久的對峙應該說沒有勝者。司馬懿屢戰屢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