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桃花源人衣著為什麼會「悉如外人

時間 2021-05-02 11:13:25

1樓:李家思

《桃花源記》中的「悉如外人」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典範之作,歷來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文章有一段關於桃花源景象的描述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文中的「悉如外人」究竟應如何理解,可謂眾說紛紜。據沈蘅仲《知困錄———中學文言文備課札記》(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年)所說,主要有以下4種說法:

一、從秦到東晉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著不會跟外邊人一樣。可能原文有誤,「悉如外人」當為「悉異外人」或「有異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乙個世界的人」。

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時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現行中學課本採用第四種說法,將「外人」理解為「外面的人」。有的教師認為這樣理解不合情理。其理由與上述第一種說法相同,即認為桃花源裡的人,自「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外面隔絕了將近600年之久,他們的耕作方式和穿著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樣,而應該是差別很大。

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為「外面的人」,而應理解為「外國人」。

這可以算作第五種說法。

這種說法,不僅教師中有,在某些今譯今註本中,也時有所見。例如辛正《新編古代名家散文選》(江蘇古籍出版社2023年)注:「外人:外地人,外國人。」

我們認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別的解釋都是不正確的。在陶淵明所處的東晉時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不作「外國人」解。《漢語大詞典》「外人」的第三個義項即為「外面的人」。

第二個義項是:「古代指本諸侯國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國人。」可見作「外國人」解,是後起義。

用後代才產生的意義去解釋古代的詞語,是閱讀和注釋文言文的大忌。

在《桃花源記》裡,「外人」共出現3次。其他兩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無疑義的,此句中的「外人」當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麼與之對應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人們之所以對此產生疑問,認為這樣理解不合情理,而將「外人」理解為「外國人」,或「另外乙個世界的人」,或「桃源外的秦時人」,甚至懷疑此句原文有誤,其根源在於對此句的句法結構和「悉」字的用法缺乏正確的了解。

先談結構。此句的主語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謂語。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淵明集》將此句譯為「往來耕種的男男**穿衣著鞋和外面的人一樣」,便是將這句話的句法結構弄錯了———將「往來種作」看成「男女」的定語,而將「男女衣著」當成「悉如外人」單一的主語了。

上引一、三兩種說法也是只將「男女衣著」當成主語。

再說「悉」字。「悉」同本篇「咸來問訊」的「鹹」一樣,是個表統括的範圍副詞,相當於「皆」或「都」。中華書局《實用大字典》:

「悉,皆也。」在「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一句裡,「悉」字所統括的———亦即它的語義指向,是「往來種作」和「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等於說「皆如外人」。

意思是說,「往來種作」和「男女衣著」這兩方面的情況,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中國青年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初中文言文精解》(合訂本)將此句譯為:「那裡面的人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樣。」這樣翻譯,顯然與作者的原意不合。

此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其中往來種作如外人」,另一層意思是「其中男女衣著如外人」———這便是作者的原意。將這兩層意思用一句話來表達,便成了「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由此可見,只有將兩件事情合在一起說的時候,這個「悉」字才用得著。它的作用,僅僅是表示統括,只能理解為「都」,不能理解為「完全」。「悉如外人」,不能理解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樣」。

人們正是由於將此句理解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樣」,才對此句的合理性產生懷疑的;人們之所以認為「外人」不應釋為「外面的人」,而應另作他解,也是以這種理解為前提的。

根據此句的結構和「悉」字的用法,我們認為此句可以譯為:「這裡面,(人們)往來耕種(和)男女穿著,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認為原文中的「男女衣著」,是從服制方面說的,不是指具體的穿著打扮。要是指具體的穿著打扮,不僅同外面的人不一樣,即使是桃源中人,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在《桃花源詩》中說: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制」與「法」是同義詞互用,「衣裳無新制」,等於「衣裳猶古法」。「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

上衣下裳,便是古代服制的主要標誌之一。古代無論男女,都是上面穿衣,下面著裳的。所謂「衣裳無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服制上沒有什麼改變。

這對我們理解「男女衣著」句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作者之所以要說「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明代著名文評家袁巨集道在《桃花源記》的評語中說:

「開朗」一段(指「豁然開朗」以下至「並怡然自樂」),是說蕭野氣象,即在人間,故曰「悉如外人」。(詳見明代劉士

2樓:德萊鄂斯

一、從秦到東晉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著不會跟外邊人一樣。可能原文有誤,「悉如外人」當為「悉異外人」或「有異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乙個世界的人」。

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時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現行中學課本採用第四種說法,將「外人」理解為「外面的人」。有的教師認為這樣理解不合情理。其理由與上述第一種說法相同,即認為桃花源裡的人,自「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外面隔絕了將近600年之久,他們的耕作方式和穿著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樣,而應該是差別很大。

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為「外面的人」,而應理解為「外國人」更合理的解釋是:「武陵人」以他自己的觀念看這些人,發現「男男**的著裝很怪異,完全象是另外乙個世界的人

3樓:

「悉如外人」究竟應如何理解,主要有以下4種說法:

一、從秦到東晉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著不會跟外邊人一樣。可能原文有誤,「悉如外人」當為「悉異外人」或「有異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乙個世界的人」。

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時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現行中學課本採用第四種說法,將「外人」理解為「外面的人」。有的教師認為這樣理解不合情理。其理由與上述第一種說法相同,即認為桃花源裡的人,自「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外面隔絕了將近600年之久,他們的耕作方式和穿著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樣,而應該是差別很大。

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為「外面的人」,而應理解為「外國人」。

這可以算作第五種說法。

這種說法,不僅教師中有,在某些今譯今註本中,也時有所見。例如辛正《新編古代名家散文選》(江蘇古籍出版社2023年)注:「外人:外地人,外國人。」

我們認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別的解釋都是不正確的。在陶淵明所處的東晉時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不作「外國人」解。《漢語大詞典》「外人」的第三個義項即為「外面的人」。

第二個義項是:「古代指本諸侯國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國人。」可見作「外國人」解,是後起義。

用後代才產生的意義去解釋古代的詞語,是閱讀和注釋文言文的大忌。

在《桃花源記》裡,「外人」共出現3次。其他兩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無疑義的,此句中的「外人」當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麼與之對應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人們之所以對此產生疑問,認為這樣理解不合情理,而將「外人」理解為「外國人」,或「另外乙個世界的人」,或「桃源外的秦時人」,甚至懷疑此句原文有誤,其根源在於對此句的句法結構和「悉」字的用法缺乏正確的了解。

先談結構。此句的主語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謂語。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淵明集》將此句譯為「往來耕種的男男**穿衣著鞋和外面的人一樣」,便是將這句話的句法結構弄錯了———將「往來種作」看成「男女」的定語,而將「男女衣著」當成「悉如外人」單一的主語了。

上引一、三兩種說法也是只將「男女衣著」當成主語。

再說「悉」字。「悉」同本篇「咸來問訊」的「鹹」一樣,是個表統括的範圍副詞,相當於「皆」或「都」。中華書局《實用大字典》:

「悉,皆也。」在「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一句裡,「悉」字所統括的———亦即它的語義指向,是「往來種作」和「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等於說「皆如外人」。

意思是說,「往來種作」和「男女衣著」這兩方面的情況,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中國青年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初中文言文精解》(合訂本)將此句譯為:「那裡面的人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樣。」這樣翻譯,顯然與作者的原意不合。

此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其中往來種作如外人」,另一層意思是「其中男女衣著如外人」———這便是作者的原意。將這兩層意思用一句話來表達,便成了「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由此可見,只有將兩件事情合在一起說的時候,這個「悉」字才用得著。它的作用,僅僅是表示統括,只能理解為「都」,不能理解為「完全」。「悉如外人」,不能理解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樣」。

人們正是由於將此句理解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樣」,才對此句的合理性產生懷疑的;人們之所以認為「外人」不應釋為「外面的人」,而應另作他解,也是以這種理解為前提的。

根據此句的結構和「悉」字的用法,我們認為此句可以譯為:「這裡面,(人們)往來耕種(和)男女穿著,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認為原文中的「男女衣著」,是從服制方面說的,不是指具體的穿著打扮。要是指具體的穿著打扮,不僅同外面的人不一樣,即使是桃源中人,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在《桃花源詩》中說: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制」與「法」是同義詞互用,「衣裳無新制」,等於「衣裳猶古法」。「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

上衣下裳,便是古代服制的主要標誌之一。古代無論男女,都是上面穿衣,下面著裳的。所謂「衣裳無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服制上沒有什麼改變。

這對我們理解「男女衣著」句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作者之所以要說「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明代著名文評家袁巨集道在《桃花源記》的評語中說:

「開朗」一段(指「豁然開朗」以下至「並怡然自樂」),是說蕭野氣象,即在人間,故曰「悉如外人」。(詳見明代劉士

桃花源記中「皆嘆惋」表示什麼,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的人皆嘆惋是什麼意思?

消防部長 直接寫潭水的語句是 聞水聲,如鳴佩環,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間接寫潭水特點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 似與遊者相樂。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 移步換形 為 定點特寫 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什麼地方,真的有桃花源嗎

桃花源是真實存在的,在今湖南常德市。陶淵明的一首 桃花源記 給我們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一扇通往理想世界的大門,可是很多人疑問世界上真的有桃花源這個地方嗎?如果真的有桃花源這個地方的話,現在位於 呢?現在不妨讓我們慢慢來分析一下桃花源究竟在 從歷史角度來分析一下,當時社會背景是東晉末年,面臨改朝換代的時...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有名句且賞析,桃花源記中名句

仙軌軒跡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乙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 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