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請問出自何處?什麼意思

時間 2021-10-15 00:02:14

1樓:可愛的康康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於《論語·雍也》。 意思是仁者自己想立身進達,以恕推己及人,知道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所以先幫助別人立身進達。

出自論語·雍也篇,是《論語》中的一個章節,共包括30章,該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

全詩(節選)如下: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如下:

子貢問孔子:“如果有人非常地博有,騰達,並且能夠賙濟眾人,救濟民眾。這個人怎麼樣?

可以稱為仁嗎?”孔子說:“豈止是仁,必須可以是聖啊!

堯舜二帝也因為不能做到博施濟眾而感到愧對於民呀!

可以稱之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只有從自己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樂於助人,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2樓:張小馬

出自《論語·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論語》記載:“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孔子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

也己.”(《論語·雍也》)

由此看來,如何實行仁,在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稱之為“忠”,

即“盡己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

的方法).

後來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無:ocr)矩之道”.就是說,這種道是以本人自身為尺度,來調節本人的行為.公元前

三、二世紀儒家有一部論

文集名叫《禮記》,其中有一篇《大學》,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

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系矩之道.”《禮記》另有一篇《中庸》,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其中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

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

《中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論在哪個方面,決定行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東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時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這就包括了義的性質.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開端和終結.《論

語》有一章說:“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個人在自己心裡都有行為的“系矩”,隨時可以用它.實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簡單,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3樓:313傾國傾城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於《論語·雍也》。

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一一(《論語·雍也》)

譯文: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

如果能夠“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4樓:浮生若夢夏小夏

原文出自於《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此句意指: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註釋1、立:站立。《莊子·養生主》:“提刀而~。”

2、豎立。《荀子·君道》:“猶~枉木而求其景之之也。”

3、設立,建立。《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而道生。” 《商君書·更法》:”各當時而~法。“

4、存在,生存。 《荀子·富國》:”百里之國足以獨~矣。“

5、登上帝王或諸侯的位置。《左轉·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之。“ 《史記·秦本紀》:”莊襄王卒,子政~,是為秦始皇。“

6、登上某一地位。《漢書·高帝紀上》:”高祖乃~為沛公。“

7、立刻,馬上。《史記·項羽本紀》:”~誅殺曹無傷。“(此解釋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意思

5樓:姬覓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思是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於《論語·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體體現。一個仁愛的人,是一個以“博施濟眾”為己任的人,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實力。如果自己沒有站穩,又談何把別人扶起來。

6樓:巨葦然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雍也》)[1]1譯文立:1、站立。《莊子·養生主》:

“提刀而~。”2、豎立。《荀子·君道》:

“猶~枉木而求其景之之也。”

3、設立,建立。《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而道生。”

《商君書·更法》:”各當時而~法。“

4、存在,生存。

《荀子·富國》:”百里之國足以獨~矣。“5、登上帝王或諸侯的位置。《左轉·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之。“

《史記·秦本紀》:”莊襄王卒,子政~,是為秦始皇。“

6、登上某一地位。《漢書·高帝紀上》:”高祖乃~為沛公。“

7、立刻,馬上。《史記·項羽本紀》:”~誅殺曹無傷。

“(此解釋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夠“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併為恕下過這樣的定義:“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衛靈公》)。這是孔子在回答子貢的一個提問時說的。子貢的問題是:

“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句話?)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還說過: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為人處世準則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句是從“欲”的角度來講,後句是從“不欲”的角度來講,這兩個方面不存在感**彩的問題,更不存在對立,有機不可分地統一在一起,完整組成了儒家的一條道德準則。關於“忠”,則和曾子說過的“為人謀而不忠乎”有關。

這裡的“忠”是指盡己之力為人謀事,忠於職守。據此,宋代朱熹在四書集註中提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後世儒家對忠恕的解釋不盡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之意。以後“忠恕”二字逐漸被連在一起作為一個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開。上述兩句話: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作為“忠恕”一詞的具體內涵或解釋。兩千多年來,“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並且至今對於人際關係的正確處理仍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7樓:勤全廖盼易

出自《論語·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論語》記載:“仲弓問仁。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孔子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論語·雍也》)

由此看來,如何實行仁,在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稱之為“忠”,即“盡己為人”。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後來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無:ocr)矩之道”。就是說,這種道是以本人自身為尺度,來調節本人的行為。公元前

三、二世紀儒家有一部**集名叫《禮記》,其中有一篇《大學》,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

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

此之謂系矩之道。”《禮記》另有一篇《中庸》,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其中說:“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求乎子,以事父。

……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大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

不論在哪個方面,決定行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東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時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這就包括了義的性質。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開端和終結。

《論語》有一章說:“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

‘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每個人在自己心裡都有行為的“系矩”,隨時可以用它。實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簡單,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怎麼解釋

這是孔子名言。語出 論語 雍也 孔子答子貢問仁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 論語集注 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閒矣。清阮元 研經室集 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 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 三十而立 之立 達者,如 在邦必達,在家必...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怎麼解釋恰當?

孔子名言。語出 論語 雍也 孔子答子貢問仁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 論語集注 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閒矣。清阮元 研經室集 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 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 三十而立 之立 達者,如 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的翻譯並解釋“譬”的意思

布吉島該叫啥 翻譯 一個懷有仁心的人,一定是首先自己要站得穩,然後看到別人摔倒也願意扶的人。首先自己要足夠地騰達,而且也願意博施濟眾。譬,比喻,打比方。該句出自春秋時期 論語 雍也 原文 子貢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