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布吉島該叫啥
1、《題西林壁》
宋代 蘇軾
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側面看廬山嶺連綿起伏,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2、《登飛來峰》
宋代 王安石
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公升起。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3、《尋隱者不遇》
唐代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蒼松下,我詢問隱者的徒弟,他說師傅採藥去了。就在這座山中,可是林深雲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4、《登鸛雀樓》
唐代 王之渙
原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5、《遊山西村》
宋代:陸游
原文: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不要笑農家臘月裡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餚非常豐盛。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乙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布衣素冠,淳樸的古代風俗依舊保留。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閒遊,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2樓:小蚊子很忙
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意思接近。
出處: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題西林壁》,原文如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白話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3樓:美酒加咖啡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比喻一件事情的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太多,認識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觀者看得清楚。出自《舊唐書·元行衝傳》。
4樓:匿名使用者
1、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4、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5樓:
本課內容。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6樓:life心靈的缺陷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7樓:欣子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8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宋 蘇軾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意思相近的詩句有哪些?
9樓:夏蟲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議事者身在事外,依析厲害之情.任事者身在事中,當決厲害之慮。--菜根譚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 更盡一杯酒 陽關無故人。--江淹《別賦》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有志者事競成。--蒲松齡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李商隱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當局稱迷,旁觀者清。--元行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道德經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無名氏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0樓:張老師的語文課堂
《題西林壁》古詩學習,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應的是哪句詩
11樓:鳳悅昆吾
一直一點都不好。
我說的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直相親的詩句是什麼
12樓:媛媛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答案!!!
13樓: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14樓:藏傑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表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意思的詩句有哪些?
15樓:布吉島該叫啥
1、《題西林壁》
宋代 :蘇軾
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側面看廬山嶺連綿起伏,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2、《登飛來峰》
宋代:王安石
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公升起。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為自己站在飛來峰的最高層。
3、《尋隱者不遇》
唐代:賈島
原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4、《遊山西村》
宋代:陸游
原文: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不要笑農家臘月裡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餚非常豐盛。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乙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布衣素冠,淳樸的古代風俗依舊保留。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閒遊,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5、《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原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山巒漸漸下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16樓:墮黑天使
1.《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偈頌一百五十首》
三種病二種光即不問,且如何是法身。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4.《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5.《遊白雲山》
策杖白雲岑,雲深不知處。
恍見雲中君,白雲鄉里住。
舉手弄竹雲,招我登雲路。
漫漫雲路長,願乘黃鶴馭。
黃鶴不復回,白雲自來去。
17樓:匿名使用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相應的詩句是什麼?
18樓:虎牙玉兒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相應的詩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全文】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翻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詞解】: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為;由於。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背景】: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2023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出處】:《東坡七集》
19樓:轉角愛
《題西林壁》古詩學習,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應的是哪句詩
20樓:匿名使用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來自於《題西林壁》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21樓:匿名使用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自《題西林壁 》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學賞析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乙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
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乙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
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穀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
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昇華為理性王國裡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闢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
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1]
宋代詩人蘇軾什麼詩中的什麼詩句講的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火星鼠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本意是作者感嘆廬山的神奇,但人們讀過之後,覺得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是這種情況,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因此這首詩就被人們廣為傳頌,這句話也就成了千古名句,其蘊含的人生哲理耐人尋味.宋代詩人...
蘇軾的詩句什麼說明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樸素的道理
簫灑舞劍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的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 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
為什麼總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為什麼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何解決?
咯咯嗒 因為如果自己是當局者的話就不能很客觀的從各個角度看問題 總會帶有一些個人色彩 而且很容易鑽進自己的空子裡出不來 而旁觀者看問題的角度就不同了 而且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不一樣 dororo新一 注意力高度集中,先入為主,導致發現不了一些細節,推理不出原有的問題答案 旁邊的人看當事人 能夠看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