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加內沙
64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隻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植物利用五種方式繁殖,哪五種呢?有從根部繁殖的,稱為根種子;有從莖部繁殖的,稱為莖種子;有從節處繁殖的,稱為節種子;有從落葉直接生根的,稱為自落種子,有從種子發芽繁殖的,稱為實種子。
這五種種子如果不壞、不腐,足夠成熟,一遇到有土壤與水分的環境,就能發芽成長而繁殖開來。
比丘們!那些種子,就如同糾取諸蘊聚集的識。
土壤就如同四個識所安住處。
水分呢?就像識的貪喜攀緣。
識在哪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在那裡經由喜貪潤澤,而生長增廣。
比丘們!如果說,離開色、受、想、行而有識的安住處,那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經驗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們!如果能於色處斷貪愛,一旦離貪愛後,色的安住處就被封鎖,識與色的繫縛就斷了。繫縛一斷,攀緣就斷了,識就失去了安住處。
一旦失去安住處,識就不能生長增廣。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識與四個安住處就失去了聯絡,就沒有安住處。沒有安住處的識,因不能生長增廣而解脫了。
解脫了以後,於世間的一切都無所取著。無所取著的緣故,所以自知已證得涅盤而說:我的生死已到了盡頭,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該作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下一生了。
不再攀緣執取下一生的識,我說不會再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到處攀緣,只會看到緣起正法,而想要趣入涅盤、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時分,禪修告一段落後,去見尊者摩訶拘絺羅。兩人見面,問訊寒暄後,尊者舍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說:
「拘絺羅學友!老會發生嗎?」
「舍利弗學友!會啊!」
「拘絺羅學友!死會發生嗎?」
「舍利弗學友!會啊!」
「拘絺羅學友!老與死的發生,是由於自作?還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無因無緣的偶然呢?」
「舍利弗學友!老與死的發生,不是由於自作,也不是他作、自他共作或無因緣,而是因為誕生了的緣故。」
「拘絺羅學友!那誕生,是由於自作?還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無因無緣的偶然呢?」
「舍利弗學友!誕生是因為『有』的業力蓄積成熟緣故。」
就這樣,尊者舍利弗一路追問,尊者拘絺羅一路解答:「有」的形成,是因為「取」;取的形成,是因為「愛」;愛的生成,是因為「受」;受的生成,是因為「觸」;觸的形成,是因為有「六入處」;六入處的生成,是因為「名色」;名色的生成,是因為「識」。
「拘絺羅學友!那識的生成,是由於自作?還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無因無緣的偶然呢?」
「舍利弗學友!識的生成,是因為名色的身心和合緣故。」
「拘絺羅學友!前面你說名色的生成,是因為識的緣故,後面又說識的生成,是因為名色的緣故,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應當怎么來理解呢?」
「舍利弗學友!我來打個比方,這樣比較好理解。譬如,如果要將三根蘆葦在空地上豎立,則三根蘆葦必須輾轉相依,才能鼎立起來。
如果拿掉一根,其它兩根就會立不住,而拿掉的那一根,也同樣立不起來。識依於名、色的情形,就像這樣,三者必須輾轉相依,才能生長。」
聽了尊者摩訶拘絺羅的這番解說,尊者舍利弗心中十分佩服,就以種種的讚嘆來稱揚他,並且說:
「拘絺羅學友,如果比丘能依於對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等的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可以稱他為法師比丘了。如果依著對老死等厭患、離欲、滅盡而修,則可以稱他為依法次第修行比丘了。如果對老死等厭患、離欲、滅盡,不取著而解脫,則可以稱他為現法涅盤比丘了。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三九經》、《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五四經》,後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二八八經》、《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六七經》。
二、故事的前段,說明「識」、「色受想行」、「貪愛」等三支,在生死輪迴中的相互關係,後段則以三支蘆葦的豎立為譬喻,說明「識」、「名」、「色」輾轉相依的情況,兩者有許多共同處,而其中之一,就是「識只能依附於名色、四識住的身心中」,即不能單獨生存的觀念。這個觀念,值得提供給「中陰身」即是「識」,或者說人死後的「識」會「漂流」多少天後,才去往生「投胎」的信仰者,乙個重要的思惟參考。
三、什么是「名色」?「色」是指物質類的,應無疑義。而「名」呢?
若依《雜阿含第二九八經》說,「受、想、行、識」等「四無色陰」,亦即五蘊中的四個非物質類組合,稱為「名」。若依《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二經》說,「受、想、思(行)、觸、作意」稱為名。比對本則故事「識緣名色,名色亦緣識」的對稱用法,「名」應不包含「識」比較妥當。
四、解脫者的識,「不會再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到處攀緣,只會看到緣起正法,而想要趣入涅盤、寂滅、清涼、清淨、真實。」《雜阿含第二八八經》原**作:「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盤、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與故事第六三〈遍尋不著瞿低迦的識〉,以及故事第九八〈闡陀的證入〉中,尊者闡陀長老的名言:「不復見我,唯見正法」相當一致,可以參考。
五、貪愛止息了,經中以油燈不加油(《雜阿含第二八五經》、《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五三經》),大火不加薪材(《雜阿含第二八六經》、《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五二經》),大樹斷了根(《雜阿含第二八三經》、《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五五經》)來形容,相當值得未解脫的我們略作揣摩。
六、故事的後段,說的都是深徹的佛法,又為佛法不限於佛說的一例。
2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說無處不體現心的作用,就象水混在土裡,取不出水,也就是指不出心在何處。
人能有覺有觀,便是識得心的作用,這就可以了,不需要找出乙個名為心者。最初提出心的概念只不過是為了方便說明問題,使人重視那些所謂心的作用——佛教裡把這些作用分別為六識或八識,現代心理學稱之為意識、潛意識等等,不過迷信一向認為有乙個具體實在的靈魂投胎轉世,但佛陀把靈魂轉世說成是(神)識——應該是六識或八識都有,否則沒有眼識的話鬼沒什麼都看不見。。。
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有貪愛執著的人才能識得此心能生萬法的自足智慧型,這是指具體的實踐實修,不是聽信了就可以。
3樓:匿名使用者
佛語不能用普通的意識去理解。佛理有時候更加追求過程而不是結果。人們堅信,只要虔誠的去生活,就會有所說的結果。
而這句話的意思是,讓你尋找自己,尋找精神上的自我。是一種境界:
1.比如成功人士,為什麼他在不斷的追求成功?因為他在追求答案,他們明白什麼是心,也知道心在何處,卻在追求。
2.這時前提要理解什麼是心,通過確定什麼是自己的心,而確立自己的目標,更通俗的表達就是,美國電影裡經常表述的英雄思想,什麼是人生,人生怎樣活著才有意義。
3.同理我們也是在尋找,我們為什麼活著,活著是為了什麼一樣,只有不斷的去面對生活,探索生活,才能尋找出答案。
4.如果想更深入理解這方面的問題,到圖書館去借閱下古哲學書籍,這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4樓:匿名使用者
心無實體, 看不見, 摸不著, 就是所思, 所想, 所感, 所悟;
它受人的意識控制。
心能表現為兩個極端:佛心、魔心。
5樓:匿名使用者
心就是你的靈魂'(元神)...它反應到大腦上'產生了思考...
6樓:匿名使用者
心者,無處不在,卻又了不可得。盡虛空遍法界,是名為心。
7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你看看《楞嚴經》,裡面有世尊和阿難的對話,就是關於你問的問題,在裡面會找到答案。
8樓:公尺青腥洞破
有心人的心在心中 無心人的心在腹中!
只能說看你懂不懂了
9樓:泥頌
心有三:
第一:肉團心 在身體胸腔內。終歸壞滅
第二:意識心:在大腦裡,每天起心動念,來無影去無蹤。
第三:真心本性,佛性 。周遍法界和佛等同。我們都在真心裡。
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本自具足,但卻忘記。
南無阿迷圖佛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10樓:百川定歸海
蓮花生大士開示:
心性真的是空寂無根,自心無實猶如太虛空洞,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你自心。不是空性斷離之見,那自然智慧型真的從本即是光明,自然智慧型本身如同太陽的核心,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覺性智慧型真的相續不斷,相續不斷好像江河流水不停,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
各種唸動真的不可認知,妄念無實好像空中微風難以捉摸,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外境所現真的就是自現,外境自現好象鏡中反映影像,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一切有相真的都是自行解脫,自起自消,好像空中雲彩,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
11樓:唯梅子
心並不是指心臟.思想.想法.意志等.如果要真的懂佛教的」心」.至少必須懂得什麼是」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但這還不夠.還要繼續懂每個識的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但這還不夠.還要懂這些識的表面現象的背後所隱藏的本性.既」3性3無性」.
但這還不夠.還要懂譴除遍計所執性.觀依他起性.但這還不夠.還要懂譴除相分.留下見分.
但這還不夠.還要懂譴除見分.留下自證分.
但這還不夠.還要懂隱劣心所.顯勝心王.
但這還不夠.還要懂譴除依他起性.觀圓成實性.到這時.才是真的懂了什麼是」心」. 佛教的法幢才堅固的樹立起來.才導致近3千年來.堅不可摧.
12樓:腳大的人
妄心,就是我們的念頭.
真心,就是能產生念頭的.
13樓:咎惜寒
在佛教的宇宙模型中,宇宙中的一切,包括我們這個宇宙三維空間,和上面已經提到的其他層次的空間,以及我們人的意識,這些所有的一切,都產生於心。 為了區別於心臟的『心』,或者單純表示人類意識的『心』,我在下面將統稱此『心』為『識心』。1,宇宙的一切均產生於識心,識心是宇宙一切的終極本原; 2,識心是不生不滅,無始無終,沒有時間概念的; 3,識心是不增不減,無大無小,沒有空間概念的;4,識心是沒有人性的,它沒有美醜、善惡、得失等所有人性化的概念;由此可知佛教並不承認有個人性化的終極主宰;5,每個生命都是識心的一部分;鑑於識心是無大小概念也無人性概念的,我們不可能判斷每個生命在識心中的『大小』或『重要程度』,我們的模型認為每個人在識心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6,識心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意識能直接作用於識心並與物質產生相互影響;
我要問佛教問題,佛教中關於開戒有什麼內容?請具體點
引導者 佛法出於正義的目的可以殺生。但要換一種心態,要用慈悲的心態,不能憎恨。你殺他是為救他。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曾實行誅法,而同時具足息 增 懷 誅四的功德。經上說 佛在因地時為救五百珠寶商人的生命和財產,殺死一批強盜。這批強盜想害商人的命,謀奪商人的財。商人都不知覺有此禍事臨頭 ...
什麼是佛教的儀軌制度,請教藏傳佛教的皈依儀軌
鄧廣煜 簡單來說就是佛教各宗為佛子所規定的禮儀規範 彼得 小潘 佛教 應該遵循的清規戒律! 靜中安 中國佛教儀軌制度 http wenku.baidu.com view e230cc8da0116c175f0e48ef.html 一 叢林 叢林通常指禪宗寺院而言,故亦稱禪林,但後世教 律等各宗寺院也...
在佛教中,何為“自性”,在佛教中,什麼是自性
念憶 何其自性.本來清靜。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五祖大師給六祖講 金剛經 講到你不要著住到情上,也不要著住到愛上,也不要著住到空上,也不要著住到有上,你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