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和佛教的區別,民間信仰和佛教的區別 10

時間 2021-08-11 17:39:55

1樓:累劫修行

佛教有其深厚的文化與歷史背景,信眾廣泛,有作為宗教的教義、場所、專職神職人員、完整而成體系的宗教儀式和宗教活動;佛教的民間信仰受佛教的影響,能反映佛教的各個側面,但因信眾的修行與信仰皈依的程度不同,有所差別,但這並不能影響佛教的本質。

2樓:

佛教是至圓滿的教育

人人皆可成佛,某些宗教上“你”永遠只是信徒。

佛教講空,因緣所生法,其它宗教說一切由神所作。

佛教不排側其它宗教,互相愛護。

修學佛法能得解脫,得到真正的,永恆的--快樂(內心的安祥)。

3樓:匿名使用者

民間信仰一般都是向外求,而佛教是向內求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民間信仰是是習俗。佛教是教育。

5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呢,需要民間這樣的一個群體來供養三寶。 如果沒有民間這樣一個強大隊伍的話,那麼只靠一些修行的僧人,佛教是滅亡的。佛是因人類而產生,如果沒人了,佛就滅亡了

6樓:願皆幸福

佛教傳入我國後就開始了它迎合我國國情的歷程,就是由正信的佛教向鬼神教發展的歷程。佛教的基本價值觀是:苦、集、滅、道,基本方**是戒、定、慧。

並無一絲一毫偶像崇拜的要求和理念。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佛教已經成為偶像林立、迷信活動猖獗、人員素質低下的鬼神教,就是我們的佛教是居士佛教。居士和僧人的一般性區別就是居士不能徹底的割捨對人世間物質和精神的享受。

正信的佛教是徹底的僧人佛教,其理論和方法都貫徹了對煩惱慾望的解析和捨棄,持戒、止觀、慧解,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得大自在。而居士佛教則充斥著對煩惱和慾望的粉飾與妥協,將煩惱慾望的真實存在曲折的用虛無和圓融來解釋,糾結於我(即煩惱的載體)是真有還是實無,發明所謂菩提心大乘種姓,其實都是徹頭徹尾的騙術,不是騙他人,而是騙自己的騙術,讓自己在煩惱慾望的包圍中苟且偷生,用假設的聲音、圖畫、造像、理論來麻痺自己,使得自己不用去直面煩惱。居士佛教自欺欺人的種種伎倆導致信徒喪失向內探求人性的能力,反而不斷的向外攀緣,遍計執著,不入佛教還好,一入佛教反而更加煩惱增勝慾念重重!

希望每一個聽聞過佛教的人警醒。

7樓:仇阿里

民間信仰的基礎是生存,佛教的基礎是覺性——是究竟。

8樓:國學復興

民間信仰是迷信,佛教是智信。

9樓:韋青青

民間那個只能算是樸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吧,比較沉迷於鬼神陰陽這類迷信思想。

佛教主要是對世界的看法,裡面主要包括對世界組成和起源、人的起源、生命的輪迴、因果報應這些思想。

個人認為鬼神輪迴都沒有事實根據,只是推測,不足為信。

10樓:匿名使用者

民間那是 自我慾望的高度發達

佛教和民間信仰有什麼不同呢?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 佛教是正信,民間信仰可以說是迷信。

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禁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佛教是完全能經得住這三個條件考驗的。民間信仰則達不到這些條件。

二佛教有具體的內容,如佛法僧三寶,各種儀軌,各種修行方式等,民間信仰則只有形式無實際內容。

三佛教有很清楚的目標,大家學佛都會慢慢知道為什麼學佛,什麼事學佛,怎麼樣學佛,民間信仰則只能燒香拜拜,口中念念求平安發財而已。

12樓:請喊我學霸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教有其深厚的文化與歷史背景,信眾廣泛,有作為宗教的教義、場所、專職神職人員、完整而成體系的宗教儀式和宗教活動;

民間信仰受佛教的影響,能反映佛教的各個側面,但因信眾的修行與信仰皈依的程度不同,有所差別,但這並不能影響佛教的本質。

總的來說,佛教有教義、場所、專職神職人員;而民間信仰沒有教義、場所、專職神職人員。

13樓:程家秀女

佛教一直屬於外來文化,當然和民俗有區別

當地人,就內地來說,很多人通道教,因為大家認為道教才是我們的,佛教是外來的~~

在新疆等地區,也有依斯蘭教徒和天主教徒

我有個朋友,是同學是**教徒,都是有區別的~~我們國家是大國,比較複雜...

14樓:琉璃光

佛教雖是外來文化,但早已經和本土文化融合到一起了!

所以我國民間信仰中,信奉佛菩薩的不在少數,儘管他們同時也拜非佛教的“神”等,但是佛菩薩在他們心目中還是很有地位的,古代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說法一直影響至今,可見佛教文化在民間的普及!

民間信仰和我國佛教、道教有何異同?要詳細一點的,看清楚再回答。 15

15樓:揚基債券

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的回答:

民間信仰與民間宗教,一般說是正統宗教之外的宗教與信仰,而且這些說法一般認為是來自日本學者的觀點。

目前中國為了加強對民間宗教與民間信仰的管理,大多把民間的信仰與宗教納入道教領域,業內說法是用道教“收編”。

這是為了方便管理,而非學術上的研究結論。

16樓:匿名使用者

民間信仰?除了少數民族獨有的信仰體系外。大多數民間教派都融合了佛道的很多東西。你要詳細,只能私聊了,內容涉及太多,而且有些不適合公開說。

17樓:飄泠的落葉

很多人分不清佛道兩家有什麼區別和聯絡.特別是兩教的生命觀的深刻內涵,不深入進去,是很難理解其意的.有一點可以肯定,人類對生命的關注是宗教產生的第一因.

佛道兩教同樣如此. 人自有自我意識以來其天性就是好生惡死,由於對死亡的恐懼也就產生了種種宗教和崇拜,人類內心深處的死亡焦慮是宗教產生的母胎.

佛學大約產生在公元前六世紀.佛學的前身是印度的古瑜伽.從古瑜伽的經典《奧義書》可以看出,佛教的輪迴觀,六大圓融說,四蟬八定等等都是直接繼承了《奧義書》的思想.

緣起論是佛教哲學的核心和基礎,由此而闡發的四法諦,十二因緣以及唯識學,揭示了生命的本質和歷程.

道學的產生同樣如此.道學的產生與佛學幾乎同時,早在先秦以前道家就形成以老莊為代表的學術.道家的修持方式在先秦以前的仙道和東漢時產生的黃老道中初具雛形.

道教的經典《道德經》所闡發的道體論,既是宇宙本體論又是生命本體論.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生髮的根源和本體,生命既能從道生出發來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謂得道,也就是返本歸根,從個體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還虛合道,出有入無,才是生命的永恆歸宿.

為求長生,道教以及之前的各種修持方術都把昇仙作為修持的目的.為此,道教的傳說中有十洲三島的仙境,還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古仙得道之處,都是有別於塵世的修仙聖地.

自古以來,還有不少經過實修而得道的真人,如王子喬,赤松子,王玄甫,三茅真君,八仙,北七真,南五祖等.秦始皇時的方士徐福渡東海求長生靈藥的記載,也就是在這種追求超越生命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

可見,沒有對生命修煉的執著追求,就沒有佛學和道學的緣起.

佛教生命觀可以從兩個方面看:一是生命的本體究竟是什麼?二是生命究竟能不能永恆?

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佛教唯識學深入地**了生命的層次.它把生命分為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阿賴耶識.

識就是感覺.前六識是人的顯意識,只是人的外在形式;末那識相當於人的潛意識,它只有在夢中和深層人靜中才能感覺,而可賴那識則是人的最後一識,只有這一識才是先天而生的,這才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據.

為了解決第二個問題,佛學從緣起論的樸素辯證法出發,認為生命是非斷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相續不斷的無窮無盡的流轉過程.這種觀點怎麼理解呢?首先,生命的各種要素都是因緣的和合,都是依它而起,依它而滅.

這種依它性佛教稱之為自性本空,也就是說恆在的自性是不存在的,生命的存在如夢如幻,任何對生命的執著都是錯誤的.

其次,生命又是相續的,它始終是一個生生滅滅,因因果果的流轉過程.按照緣起論的觀點,一切事物都具有因果關係.人既然有現世就必然有作為因的前世和作為果的後世.

人不是無緣無故地來到這個世上,也不會最終沒有結果地灰飛煙滅.

以現代的哲學觀點來看,佛學的這種生命辯證法是相當徹底的.說它本空它又相續,說它相續它又只是一個流轉的過程,並無恆在的實體.佛教一方面反對機械唯物論人死燈滅的斷見,一方面又反那種認為肉體可以長存的生命觀.

佛教始終堅持緣起論的觀點,堅持非斷非常,即生即死的辯證觀.

道家生命觀的哲學基礎就是道體論所闡發的順逆論. 首先,從道體論出發,道家所生命看成是道的外化,因此《道德經》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易經》指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性命圭旨》則說:

"大道生天生地,天地生人生物.天地人物,一性同體.天有陰陽,地有剛柔,物有牝牡,人有男女.

"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和生命本來就是同一個東西,人的生命之所以存在著生死本來就是道的外化和流行.道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生命也就必然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

道教也有帶濃厚中國本土文化色彩的生命層次論.這就是四神說,即識神,元神,聖神,玉神.識神相當於佛教的前六識.

元神又分為陰神和陽神.陰神相當於末那識,陽神則相當於阿賴耶識,而聖神和玉神,則是生命的更高層次,是修真到極高境界才能證到的存在.

在回答生命能否永恆的問題上,道教從道體論出發,認為,順著道的外化而延則死,逆著道的外化而返則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道教建立了修真的理論,一切外丹和內丹的方法都是修真的具體途徑.修真的目的則是長生住世,最終實現生命的永恆.

不過,道家先哲追求生命永恆時,最終認識到,肉體生命只能延長,而不可能永恆,而真正超出生死輪迴的是人的精神生命.從整體上說,佛道生命觀是一致的.佛教曰解脫,道教言飛昇,都是為了解決人類內心深處的死亡焦慮,超越生死,以求得肉體生命的長壽和精神生命的永但由於文化根源的關係,佛道生命觀又存在著明顯的差別,

這種差別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透悟生命的角度不一樣.佛教的生命觀從緣起論出發,強調生命的因果聯絡,強調生命的依他性,強調自性本空,是以內在的體驗去銓釋生命.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的依據就是人的感覺,是佛教先賢在深沉的禪定中對生命所作的解析.

而道教的生命觀是講對待,是從性(先天的自性)和命(後天的肉體)的對立統一中去銓釋生命.黃元吉《樂育堂語錄》說:"無性則命無由生,無命則性無所立.

漫說盡性即可至命,須知立命乃可了性."相當而言,佛教更注重生命的主觀性,道教則更注意生命的客觀性.

二是超越生命的途徑不一樣.由於佛道生命觀的出發點不一樣,他們超越生命的途徑也就不一樣.《性命圭旨》說:

"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越大覺,其義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佛教因為注重生命的因果聯絡,注重生命的內在體驗,因而也就不重視外在的形體.在修持方法上注重性功,在禪定中明心見性,求得智慧.

道教因為注重性命的對立統一,則講究性命雙修.道教的各種修持方法特別是內丹功都是把性命雙修當成一個根本原則.

三是對待生命的態度不一樣.生,於佛教曰苦,於道教曰樂.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覺,必然不重視人的現世,如佛教有人生八苦之說.

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色,受,想,行,識).佛教甚至把人的肉體看成可以拋棄的臭皮囊.

而道教恰恰相反."夫人之所貴者生,生之所貴者道,人之有道,若魚之有水"(司馬承禎《坐忘論》).道教的重人貴生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即身成道,只有現世的人身才是成道之基;

二是長生即是道教仙道理想,養生哲學的基礎和目標,這與佛教重來世,求解脫是不一樣的.

現實的人生由於我執的障礙,必然短視人生的意義.最典型的思想就是即時行樂,因為人生不再,人死燈滅.所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就是這種思想的詩意表露.

而即時行樂的思想就使人永不滿足慾望的追求,同時也造成了種種惡業,帶來了種種人生煩惱.如隨著當代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隨之而來的是當代人的精神的匱乏.緊張,焦慮,空虛,煩惱始終伴隨著人類;環境的壞滅,文化與集團利益的衝突,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這種惡性迴圈不是單純依靠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能夠解決的,而佛道生命觀恰恰是對治這種惡性迴圈的一劑良藥.只有從根本上透悟生命的因果,通過生命的修煉消除無明與我執,才能變惡性迴圈為良性迴圈.從佛道兩家的生命觀來看,人的生命通過改造,脫胎換骨,可以實現生命的超越,擺脫慾望的折磨,進入大自在,大幸福的境界.

北方民間信仰的上方仙有那些,我國的主要宗教有哪些

超級晨霧的光 1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 之一。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 前往拯救解脫,故名。曾因唐代避諱太宗李世民名,去 世 字,略稱 觀音 2 灶神 祭灶神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 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舊時,差不多家...

你們當地的民間信仰談談人為什麼需要宗教信仰?中國古代宗教的特

1.信仰是因為心靈需要寄託。2.中國古代宗教的特點 中國本土宗教是道教,其理念特點為 逍遙。中國佛教,其理念特點為 渡 人需要神,因為神造人就是為了滿足神對人的愛,神愛大無窮盡,以至於神要把他的大愛發揮到極致,我想人如果沒有神,生命是沒有方向的,人不知道自己從 來到 去,為什麼降生有什麼歸宿。但是上...

信仰是相信和仰望的結合體,那麼究竟信仰對於人來說有多重要

東之美 信仰是經驗也是毀滅是在一種思想範圍裡毫無懷疑的相信對於乙個人有信仰的人來說信仰就是全部是行為準則。 微微辣 世界廣大,宇宙無邊,世事無常,人生多苦,如海中木舟,如何生存?是故人人心裡手裡需要定海神針,信仰應之產生。信仰有正有邪 有人信仰權力,有人信仰科學,有人信仰家庭,有人信仰金錢,有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