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中關於捨得的解釋:「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這其中含有甚深佛理,絕對不能以世俗理解去解釋,如果以普通世間法的理解去解釋的話,那就歪曲了佛教的本意。
這不是幾句話可講明白的,如果幾句話就能給你講明白,那這個人肯定不是在講佛法。
建議你在佛教**上搜尋一本叫《了凡四訓》的書,加上高僧大德的講解開示,認真學習之後,就會對佛家的「捨得」有一定的理解了。再進一步,如果你能以《了凡四訓》指導你的人生,三年之後,你就會事業隨順、眾人愛戴,就會真正的理解「捨得」的意義了。
下面結合佛學與世間學再闡述一下,請你深思,然後厲行。
「捨得」二字,在我國的語言中有著豐富的內涵。佛家認為,萬事萬物皆在「捨得」之中成就自身。佛學認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道家認為,舍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儒家看來,捨惡以得仁,舍欲而得聖;現代人眼裡,「舍」就是付出、是貢獻、是投入,「得」是成果、是產出、是認同。
所以,「捨得」,就是一種哲學思想的體現,也是人生必然面對的一項選擇。
2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捨棄水月鏡花,獲得內心清靜;捨棄愛恨狂喜悔痛,看透放下隨緣。
佛教對人生的理解
3樓:匿名使用者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願您看佛經『佛說三世業報經』。您會了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4樓:煩惱即菩提
人生是心的一段旅程。
佛教所說的:捨得。誰能給我解釋一下
5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中講的舍,就是空。得,就是有。只有空了,才能有。
比如做生意,要進貨。就要付錢。這就是舍。
舍就是舍出去。貨進來了。就是得。
沒有貨就是空,就需要舍。進了貨,就是有,出現了得。人們以為舍,就是不要錢的白給。
其實不然。佛法裡面不讓人們執著。不讓人們貪。
很多人都迴避買賣,生意。買賣只不過就是交易。生意,就是為了生的意圖。
不外乎佛法的。
舍與得,是呼應的。不是分別得。就好像是正反一樣。
從乙個角度看是舍,從另乙個角度看,就是得。比如,送給乙個人一件他需要的東西,就是舍。對方非常感激,也就是舍的同時,回來的是感激的心意。
有時送人一件棉襖,也許得到的感激,那是終生的。那個人時時都不會忘記得。很難衡量舍與得,哪個大,哪個小。
我們在公司裡工作,就是在舍腦力,勞力。得到的是成品的成果,客戶的歡喜,自己的工資等。如果細細讀一下金剛經,就會更好的理解舍與得的關係。
6樓:普願講堂慧蓮
阿彌陀佛!師兄,佛法當中的舍,與我們世間所說的捨得,是不一樣的意思!
佛法當中的舍,是指舍離對一切的貪著之念,而並非徹底的放棄。
而世間人所說的捨得,往往是指的要肯捨,才可能真正得到!
從因果上來說,大財富之果,是因大布施的前因的因緣成熟而感得之果。從這個角度來講,只有大布施之「舍」,才能感得大財富的果報。
7樓:匿名使用者
阿彌陀佛。
1.拿的起,放的下。
如,乙個「心愛」之物,可以放的下。
2.有捨有得。
如,你放人生命,人放人生命(或是增壽)。
8樓:匿名使用者
我牽強附會一下啊
舍:是一種布施。你看窮苦人可憐,看病人可憐,送點錢給他,這是一種布施,是一種舍。
得:是因果定律的迴圈,是自然規律的反饋,是舍之後的結果。舍是因,得是果。舍了才有得,不捨不得。
好比老師教學生,是一種法布施(世間法、知識),得到了學生的尊重、得到桃李滿天下。辦點事,都有很多學生來幫忙。像最近周曉燕的學生就組織了一部戲獻給老師的大壽。
醫生,解除病患的痛苦、延長他們的性命,他也得到病患的愛戴、長壽、少病苦的果。
這是舍和得的乙個典型的解釋
不捨不得嘛,葛朗台一生吝嗇成性,死前就眾叛親離,死後也無人理會他、紀念他。
呵呵 一隅之見,僅供參考
9樓:匿名使用者
在過去劫中,阿那律為農夫,每日上山耕種時,必定帶稗飯作糧食。那裡山中有一修養者,已證闢支佛果位,他每隔七天,便下山乞食化緣,且循例每次只化七家。
那年適逢饑荒,公尺糧昂貴,道人下山化緣,連化七家,都無人施供,只得托空缽回山。農夫看見就可憐他,心裡想,道人七日才化緣一次,而每次又只化七家,現在空缽回來,又要多等七天才下山,豈不是要挨餓十四天。但自己又很慚愧,沒有可供養的東西。
只得將自己所帶之稗飯誠心送上。闢支佛接受他的供養,並為他祝福說:「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施故,後必得安樂。
」說後便離開了。農夫繼續工作,忽然於田中,跳出一支純黃色小兔,伏在農夫身上,不肯離開。農夫覺得奇怪,帶走回家,叫他的妻子捉下,原來是一支金兔。
從此之後就成富翁,不只這世富裕,而是生生都不貧。經九十一劫,受福不滅,所以名字叫不貧不滅。
在佛教裡,布施功德是不可思議。地藏經上說:「捨一得萬報」。如阿那律尊者,只供養一包粗公尺飯,便得這樣大的福報。這是經上所說,應該相信,不要存懷疑之心。
10樓:匿名使用者
乙個人能做到舍,才能趨近心空,虛空才能納物。有點像謙虛的意思,自滿的人很難容納新事物的。這不僅體現在錢財上,還體現在精神上。肯施受於人,心境常駐虛空,這樣才有能力去接納的更多。
11樓:匿名使用者
捨得是世間法,有捨有得還是因果
將舍以後的得再舍,無有執著方能解脫生死
佛教中的舍,是捨棄自己的貪嗔痴慢疑這些心,捨棄五欲六塵但是對於利益眾生的事業當積極永恆地精進行持。否則就如世間人說學佛人消極
捨棄對自我與法的執著
得到的是自他的離苦得樂,得到的是發現自己的真如本性
12樓:水中應天
佛教講求的是放下,不是捨得。
13樓:匿名使用者
離一切相為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為解脫,心無掛礙,所謂得者,即非有得,是名有得,實無所得。
需打破一切文字界限去理解,別被文字定義了微妙的意義。
14樓:苦寒
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你放下的下自己,才能拾起整個世界
15樓:匿名使用者
因有妄想,故有苦惱,妄想若捨,苦惱即無,苦樂雙生,滅時俱滅,執於其一,即取其二,本來平等,有取必失,有生必死,有少必老,有美必醜,有淨必穢,有香必臭,如是平等,少人所知,能捨一切,苦惱亦無,一切苦惱,因執而有,無執則無,唯從心起,本來無生,亦無所得。
16樓:
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也就是說你喜歡幫助別人,你有困難是也會有很多人幫你。
17樓:匿名使用者
無捨便無得。然而佛教所說的得,得無所得。
18樓:啊渡啊渡
捨得等同放下,等同有捨,有得,等同回頭是岸!等同萬物皆空!
19樓:匿名使用者
有得有失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明白了嗎
20樓:匿名使用者
捨得,是因與果的關係
21樓:沉思默想
釋迦摩尼自己都捨不得自己,怎能給你解釋呢?因佛家修身養性只為己得道成佛。
對佛教忍讓二字是怎麼理解的 佛教為什麼要忍讓。
這事兒吧,是應該屬於辯證法的範圍嗯,辯證辯證的看不是是定的規矩,就是忍讓,不是一味的忍,一定要是在一維之內有事呢,可以解釋,但是內心的你不會很生氣,這是一種忍辱的狀態,它是一種很高階的思想境界,普通人對這個沒什麼,不太了解,它是分五種層次的,我第一種就是他比較粗淺的乙個範圍嗯,對,就像做乙個心態調整...
對佛教沒有很深刻的瞭解,如何理解因果迴圈,報應不爽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因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這不是佛發明的,即便在沒有佛法的時代也一樣有因果。佛教不是宗教,佛陀教育是令眾生破迷開悟 離苦得樂的教育。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和 佛說分別善惡業報經 是兩部簡短易懂的經典,你有興趣可以看看。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因果報應是絲毫不差的。雖然善惡業不能...
佛學中如何對佛懺悔,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
邵長華武學院 1 對佛懺悔的意義是 查詢並檢討自己的過錯,希望以後不會再犯。2 懺悔是一個修行的方式,不但佛家有,其它宗教裡也有這種修行的方式。對著佛像更好,身邊沒有佛像的也可以想象對佛 對天空 都可以,關鍵是查詢和檢討自己的過錯。3 聲音小可以,自己能聽見就行。也有個別的修行方式講究大聲的,有意讓...